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精神关切在基层,扎根生活求创新_作品评析_《中国文艺评论》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作品评析>正文

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精神关切在基层,扎根生活求创新

  内容摘要: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荣获第五届少数民族uedbet全球体育汇演排名第一的“剧目金奖”,优势在于“精神关切在基层,整台演出有特色”,以及以此成就的三个亮点:用扎根生活的艺术创新,彰显乌兰牧骑的优势;面对时代的挑战,乌兰牧骑的节目不会落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乌兰牧骑的前景就在“两条腿走路”。三个亮点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途径在这台演出中具体体现为,追根寻源,融陈出新,顺势开拓,勇于突破。

  关 键 词:草原上的乌兰牧骑 服务人民 艺术创新

  不久前,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少数民族uedbet全球体育汇演闭幕了。在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个参演剧目中,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推出的情景歌舞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荣获了排名第一的“剧目金奖”。我认真研究了这台演出之后,不禁感慨良多。

  1957年,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上,诞生了我国艺术发展史上第一个“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是蒙古语,意为“红色幼芽”,引申为“红色uedbet全球体育轻骑兵”。继而,各个旗县、盟市以及自治区都有了乌兰牧骑。60年后,当《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从祖国北方的乌拉特草原、察哈尔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一直演到首都保利剧院时,她所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影响力、精神凝聚力、艺术竞争力呢?

  直属乌兰牧骑推出的这台剧目精神关切在基层,整台演出有特色,是其最大的优势。作为“情景歌舞”,既要依托特定的“情”,如孙女与爷爷之间的情,观众与乌兰牧骑之间的情,乌兰牧骑队员之间的情等,又要与相应的“景”来密切结合,以表达特定的情感诉求与思想诉求。乌兰牧骑精神派生出来的这台演出,就是主创人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为思想基础,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的结果。

  说实话,没有故事悬念和离奇视听觉冲击力的舞台演出,是很难抓住观众的。而《草原上的乌兰牧骑》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关切出发,扣准了青年人怎样选择就业方向的话题,用祖孙两代人的对话和思想落差,引起了观众的欣赏兴趣,并以此贯穿起一个个光彩夺目又耐人寻味的“亮点”。这些亮点,既是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双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如何结合等一系列问题的勇敢探索,也是对我国uedbet全球体育界目前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做出的积极回应。

  亮点之一,用扎根生活的艺术创新,彰显乌兰牧骑的优势。

  尊重百姓的精神生活需要,是uedbet全球体育演出赢得观众的前提。然而,只有不脱离生活、不脱离民众,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心理的需求,拒绝低级趣味,才是值得弘扬的乌兰牧骑精神,才是艺术创新的保证。《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恰恰是从基层广大农牧民的审美需求出发,让人民“在现实主义的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恩格斯语),以表达对人民的尊重。

  作为“情景歌舞”,这台晚会的结构非常别致,一个在北京学声乐的蒙古族姑娘就要毕业了,是留在首都还是回到草原。年逾古稀的老奶奶为此与孙女展开的对话,是一条贯穿线,串联起的三个板块巧妙地荟萃了乌兰牧骑60年的经典歌舞,并强有力的推出了许多具有超越性的新歌新舞新节目。那么,奶奶最终能否说服孙女回到草原、回到牧民当中呢?整台晚会,没有用语言说教,也没有用语言喊出豪言壮语,而是用一个个牵动心灵的节目,把乌兰牧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表现了出来,也把乌兰牧骑存在的价值淋漓尽致地进行了“阐述”。

  在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理论体系中,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即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1]观众渴望从艺术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是普遍的审美心理;生活孕育艺术,艺术升华生活,是艺术的发展规律。因而,草原上司空见惯的生产方式如挤牛奶、剪羊毛、擀毛毡、套烈马等等,便被乌兰牧骑队员们演绎成舞台上生动、欢快、美丽的舞蹈,既有经典的《挤奶舞》《擀毡舞》《捣茶舞》,又有新的作品《熟皮舞》《驯鹿舞》《斗熊舞》等等,朴实的动作、朴实的音乐、朴实的服装、朴实的表演,颠覆了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的艺术风气。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肯定了乌兰牧骑扎根生活的艺术生命力。继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歌,如《赞歌》《敖包相会》《雕花的马鞍》和一首首新歌如《祖母的咕如歌》《道尔吉,你为什么不高兴》等等,有的唤起了观众作为草原牧人的民族豪情,有的激发了观众浪漫的青春激情,还有的强化了观众深切的乡情和亲情……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创造生活的广大民众;生活滋养艺术,滋养服务人民的生命力顽强的艺术,这是乌兰牧骑的艺术精神,也是奶奶对孙女最有力量的劝导。这就为孙女最终决定留在草原上、留在乌兰牧骑,打下了厚实的情感基础。

  亮点之二,面对时代挑战,乌兰牧骑的节目不会落伍。

  有些人认为,乌兰牧骑的队员个个一专多能,队伍短小精悍,既非“高、大、上”,也难出“经典”。然而,当你目睹《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那别样的创新,就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如何通过真情实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将三个“结合”锤炼成艺术亮点的:一是生活与艺术,二是经典与时尚,三是一专与多能。21世纪的中国农牧民是一代新人,艺术要为他们服务,就要把经典与时尚结合起来。

  所谓经典,一般是指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被人们认定是“典范”的客体。艺术经典,就是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检验,依然被广大民众认定是“典范”的作品。这台情景歌舞的经典性在于既有历经半个多世纪检验的名副其实的歌舞经典,如歌曲《牧民歌唱共产党》、舞蹈《彩虹》、马头琴曲《万马奔腾》等,又有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的艺术形式,如呼麦、长调、马头琴演奏、胡笳(民间又称冒顿潮尔)演奏等。经典的传承,则要靠创新,创新是有具体途径的,一是追根寻源,二是融陈出新,三是顺势开拓,四是勇于突破。

  毋庸讳言,电视和电脑传递信息的便捷性,使农牧民的欣赏口味有了变化,喜欢听电声乐队与民族旋律结合的各种“组合”,喜欢看蒙古舞与现代舞结合的各种舞蹈,喜欢看带有喜剧色彩的蒙古语小品,等等。于是,在乌兰牧骑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完成的这台演出中,出现了“乃热组合”“阿都沁乐队”和幽默滑稽的表演唱等,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艺术亮点。

  当一个叫德力黑的蒙古族小伙子出现在舞台上时,一专多能的艺术魅力在新生代身上再一次大放异彩。他不仅具有吹奏冒顿超尔、托布秀尔等音色独特的民族乐器的本领,具有高超的马头琴独奏水平,还是优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和打击乐队的主力鼓手。也许,德力黑的“乃热乐队”以及他们演奏和演唱的曲目,都曾不同程度的受到过欧美演艺业的影响,但也体现了紧贴当下年轻农牧民的审美需求的大胆探索,以及致力于推动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仔细想来,风靡欧美的一些乐队和组合,出彩的部分就是乐手们能唱、能奏、还能说,这就是一专多能人才的展示。而在这台晚会里,不论是年近花甲的歌唱家那顺,还是青年演员哈布尔(春花),都是一专多能的高手。那顺以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雕花的马鞍》驰誉中外,同时,他还可以演奏四胡、演唱乌力格尔(即蒙古语说书),甚至可以表演话剧。哈布尔是女高音歌手,又是小提琴手和中提琴手。乐队里的队员们也都是能唱、能奏、能演的多面手。

  可见,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的艺术智慧一旦成为不断传承的优良传统,无论哪一个“乐队”、哪一个“组合”,他们的艺术之根都扎在草原,扎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之中。经典与时尚的结合就这样在《草原上的乌兰牧骑》里水到渠成了;而一专与多能的结合,则与新一代农牧民的欣赏需求以及文化市场的需求相行不悖。

  亮点之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乌兰牧骑的前景就在“两条腿走路”。

  当年的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扎根农村牧区,服务广大群众。他们赶着马车深入基层,以义务演出为主,兼做政策宣传员、艺术辅导员、图书借购员甚至义务理发员。60年来,内蒙古的乌兰牧骑不仅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代革命领导人接见,而且一直牢记并践行着他们的教导:“望你们保持不朽的乌兰牧骑称号,把革命的音乐舞蹈,传遍到全国的土地上,去鼓舞人民。”(周恩来语)“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语)

  我认为,在生活与艺术、经典与时尚、“一专”与多能的结合中,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乌兰牧骑精神与乌兰牧骑实践成果,一定会显现出引领我国uedbet全球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的力量和可能。

  [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页。

        *李树榕: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静媛

2017年第4期 总第19期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新媒体已获本文数字版权

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网站邮箱

wyplzg@126.com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舞剧《丝绸之路》:让“路”成为主角

        中国原创歌剧五年盘点:不能丢弃本色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