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的讨论,变味了吗?_互动问答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互动问答>正文

真人秀的讨论,变味了吗?

2024-11-21 阅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霍艳 收藏

最近,《再见爱人》第四季火爆全网,带来极高的话题讨论度。随着节目的发展,观众从同情之理解变成集体讨伐,其中两位嘉宾尤其吸引“火力”,讨论大有变味的趋势。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情况?还要从真人秀的内容变化说起。

《再见爱人》第四季中的黄圣依和杨子

最早被引进国内的真人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参与者去无名小岛上展开极限生存,或是在大佬身边学习、竞争一份岗位,侧重展现过程的专业性,为观众带来高度的刺激感。另一种是举办竞技比赛,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整个过程充满悬念,让观众对结局抱有期待。

而近年来,随着慢综艺风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真人秀将嘉宾们放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使其呈现出最自然的状态,可以姑且称之为慢真人秀。比如去乡村生活的《向往的生活》、去陌生地方旅行的《花儿与少年》、在旅途中收获爱情的《我们恋爱吧》等,都属于此类。和情节紧张、节奏紧凑、对抗性强、充满未知的传统真人秀不同,这种慢真人秀更聚焦在人、人性、人格的冲突上,嘉宾选择就显得最为关键,往往会经历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标签,如果是情感类的慢真人秀,每一对也代表着一种相处模式,如女强男弱、地位悬殊等,他们的情感困境背后还涉及热门的社会议题:女性独立、容貌焦虑、情绪管理、职场瓶颈……节目组会通过充分的前期观察、采访、测试来进行挖掘,做到“心里有数”。

人物的性格需要通过事件呈现。这就使得徜徉于风景的慢真人秀也加入了很多戏剧性的元素。虽然不会直接给出剧本,但节目组会通过设置不同任务和环节,让嘉宾之间的矛盾和人物本身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每个关键点上节目组还辅助以音效、字幕、重复等技术手段,观察员也会跳出来点评,不断提醒观众“这个细节很重要”“这个反应不合常理”。在这过程中,很多节目组熟练运用着反转的技巧,最初招人讨厌的人反而是最正常的人,开始惹人同情的人变成了问题最大的人,前面有多岁月静好后面就有多一地鸡毛。观众因此反思自己当初怎么会“看走了眼”,为了弄清楚而不断回看、放大往期节目中嘉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发现都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这样的引导和反转下,观众很容易将对事件本身的讨论变成对嘉宾的讨论。

除了观众自己观看,慢真人秀尤其是情感类真人秀还会安排观察员陪伴观看,设置一个观察室,场外观察占据一半的篇幅。观察室的整体任务一是提醒观众注意到某个细节和人物的行为逻辑,二是导向更广泛的社会议题。观察员也承担不同任务,有人负责一针见血、有人负责制造金句、有人负责感同身受、有人负责引导话题、有人负责强烈输出,还会专门安排一名学者负责理论上升,不时抛出一两个专业术语,让观众既收获情绪价值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观察员既充当“嘴替”也成为观众思考的引导员,但过于嘈杂的声音也会导致一种对内容的“过度阐释”。

但更为关键的是真人秀收看方式的变化。在电视媒体时代,人们只是个人或者小范围地观看节目。但当传播媒介变成了新媒体,观看也变成了一种集体行为,不光要看还要热烈地讨论。观众和节目的单线关系也变成了创作者、参与者、观察者、讨论者之间的多线关系。

最初观众只是发送弹幕表达感受,然后有自媒体对片段剪辑,配上具有倾向性的文案,看似在复述事件实际含着明确的褒贬。原本完整的真人秀被切割成不同碎片,并不关注节目的人会无意中被这些片段所吸引,但他们并不知道前因后果,也不了解人物性格,只是被短视频碎片里的激烈冲突和文案所影响,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随着热度升温,还形成了一种特殊观看方式——文本分析。这在《再见爱人》《花儿与少年》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等待更新的过程中,一些片段被反复观看,人们开始不自觉地戴上放大镜,拼命挖掘更多细节,比如嘉宾的微表情、画外音、着装打扮乃至一张海报站位都能引起无限遐想。人们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丰富解读,经过放大镜观看的真人秀被脑补成了一部宫斗剧,每个细节都被赋予意义,每个行为都有着诱因。还有人会翻出嘉宾的生活账号和过去的言论,窥探他们曾经的生活,找寻前史。

这些分析为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提供支撑。讨论既有立场鲜明的点评,也有围绕所涉及议题展开讨论,或是套用心理学、社会学术语,使其学理化。在这过程中还不断有新的因素加入,比如有参与过节目的人开直播点评嘉宾,有所谓“知情人士”放出打架、罢录、干涉剪辑的“流言”,也有“熟人”出来爆料嘉宾的“真实”面貌,真真假假的信息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节目还分为沉浸版、加更版、抢鲜版、悄悄话等不同版本,每个版本都会释放出一些新的信息。每一次新信息的出现,都会掀起一波讨论热度,观众要靠对信息的不断交换和拼凑来得出结论。

但其实完整看完节目的人不多,大家看到的更多是片段,然后根据别人的分析进行脑补、点评。如果完整看过节目,就会知道有些行为事出有因。人们只是被一个个情绪点吸引、升温、引爆,最终在“熏鸡事件”中达到高潮。

名人在录制真人秀时清楚知道可能造成的后果,并选择承担。但素人往往怀着朴素的功利愿望参与其中,比如出名、赚钱、帮另一半改善事业,但他们却没有能力对后果进行控制。哪怕他们努力想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在长时间段无死角的跟拍下,缺点还是会暴露出来。为了追求节目效果,这些情绪会被放大,精准地踩在了激发观众怒气的每一个“爽点”上,使得素人更容易成被讥讽的对象。

在现实社交中越来越趋于谨慎的人们,终于在新媒体上找到一个可以随意议论的目标,不自觉地在批判对象身上叠加了身边讨厌的亲戚、朋友、同事的影子,把现实中的不满附着在上面,模糊了虚拟和真实的界限。并且言辞越激烈越能得到附和,形成一个个同盟,同仇敌忾。

早在微博时代,有些博主看见不高明的言论时并不会自己反驳,而是将那些言论转发出来,由网友发起攻击,转化为一种“民意”。当下一些真人秀也有这样的趋势,对嘉宾不恰当的言行放大且集中呈现,留给网友们去评判。在评判中网友又不断进行二次加工,演变为一种集体讨伐,甚至滑向暴力。很少有人关心当年一个眼神闪亮、充满活力的人为何会变得如此,更不会对他/她的变化加以同情之理解。

曾经,慢真人秀有一个美好的初衷,希望观众在宁静山水间求得心灵的安稳、在相互陪伴中感受情感的可贵,也给“千奇百怪的、破碎的、不那么完美的人一个出口”。看到不完美的嘉宾,我们会低头反省自己、照见不足,不光达到治愈目的,也不断向真实内心发起探索。但当真人秀从冷静、私人的电视媒介转移到沸腾、公共的新媒体时,点燃热度成为首要目标,于是一些节目开始精心安排、刻意呈现,从治愈人们的心灵变成精确击中人们的愤怒。接受环境的变化又使得人们迅速将愤怒发散出去,变成对嘉宾潮水般的指责。如此种种,使得真人秀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渐渐变了味道。


(作者:霍艳,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


延伸阅读:

文学刊物借力新媒体的观察

网络文学拓宽现实题材创作边界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