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文学笔法创造性地再现考古事件?如何把地方历史与考古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塑造人物生动讲述考古故事?这不仅是考古界需要创新科普的话题,也是广大读者了解重大考古发现背后秘密的“审美期待”。
资深文物人、文物专家、诗人赵川荣的长篇小说《金印》,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背景,将现实生活转变为文学世界,以跌宕起伏的结构和细腻有趣的文笔,为我们描述了曾被评为“2017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江口沉银项目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考古发掘、人物传奇等,让历史回到过往现场,使事件有了来龙去脉,塑造了考古学家吴铭及其师傅乔万富、文物专家张昌永、青年考古专家沈江岩等人物。随着人物活动的轨迹和故事徐徐展开,作者勾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开启了用文学解读巴蜀文化的新途径。
(图片选自《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之江口沉银大揭秘》)
透过考古重返历史现场
考古题材涉及文物本身传递的历史信息,作家需要表现考古工作者透过文物的蛛丝马迹甄别历史真伪,厘清背后的复杂逻辑,读懂文物包裹的密码,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复现历史生活场景,让世人能够感知鲜活的过往岁月与沧桑巨变;同时,作家还要写出文物发掘发现、保护研究等场景,以展现文物、考古工作者特殊的职业操守和风采。这两个方面的再现式书写考验作家的专业经验和想象能力。赵川荣具备求实和诗化、理性和感性相融合的性格,驾驭考古题材颇为得心应手。
从张献忠为何宝藏沉船来探究,作者根据明清史料记载,在小说中讲述了明末张献忠从起义到在成都建立“大西国”,再到被杨展部打败的故事。小说反复提及张献忠的虎钮金印的来历,以“金印”折射这段史实。张献忠起兵后转战南北,一直在流动作战,养成了狡诈多变的性格,从陕北打到河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四川。李自成准备在北京登基建立大顺政权时,也不敢怠慢这位兄弟,为了拉拢张献忠,李自成名义上是“赐”,实际是送了张献忠一枚重达7775.8克的虎钮金印。
小说通过描写张献忠与下属孙望的对话,反映了当时局势的变化,其中的叙述比史书更为生动、有意思,让读者可以感知事件变化的原因。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统治者的无能、老百姓的不幸、起义军的残暴,给社会带来沉重打击,这在今天都是值得思考的历史问题。
小说始终在时空腾挪、叙事切换中强调虎钮金印与张献忠的内在关联,这既若隐若现地体现了虎钮金印的珍贵,又使得叙事有了多处留白的空间,能够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探宝欲望。小说最后以编年体形式,通过《江口沉银遗址发掘总日记》,向读者翔实介绍了江口沉银发掘的过程,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查寻古董凸显文物价值
江口沉银的发掘以及寻找虎钮金印的过程,考量着考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小说把古董市场流传和寻找虎钮金印的真伪甄别作为一条明线贯穿全书,通过考古学家吴铭的成长经历,引申出发生在巴蜀大地上的文物交易、文物鉴定等故事以及许多文物方面的专业知识,既衬映了吴铭等文物工作者如何在一次次真伪鉴别的历练中一步步走向精细科学的专业领域,又讲述了四川、重庆、上海、北京等地的文物案例,大大延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同时,通过对文物专业知识的精细介绍,丰富了读者对文物的认知,满足了读者对考古学的猎奇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还具有文物科普性质,是对巴蜀历史文化主要点位的通俗而生动的介绍。
小说描述了吴铭到北京接受专业培训,在北京参观故宫博物院展览时,看到一枚枚古代印章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作者通过吴铭之口说:“巴蜀印章主要是出土在巴蜀地区。”“从文字来讲,形音义是结合统一的。对巴蜀印章的符号,我们只能看见它的形,不知道它的读音,也不了解表达的什么意思。王家佑、童恩正等搞巴蜀文化研究的前辈,把这种图案命名为‘巴蜀图语’。”小说借人物对话巧妙地介绍了“巴蜀图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至今难以破解的神秘符号,使小说的科普性质有了一定的文物依据。
追述经历塑造人物形象
文物界的人物形象如何描写?
在文学书写中,行业中的专业人物塑造一方面不能脱离人物身份的特定职业范围,需要在其职业领域突显相应的性格个性;另一方面,又得让普通读者看得懂人物的专业背景和活动事项,激发行业外人士对该领域相关专业问题的好奇心。但是,小说创作终究还是要以塑造人物、刻画性格、描写细节为旨归。《金印》虽然在叙事结构和文学语言上略显实诚,实打实地讲述故事,空灵感不足,但在人物描写方面着实下了很大功夫,塑造的人物鲜活且具陌生感。这也是该小说成功的地方。
吴铭的师傅乔万富是一名古董商,有着丰富而独到的文物鉴别能力。虽然年龄大了,但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和棱角分明的长相,依然透露着年轻时的风流倜傥。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写——这天,新中国成立前就曾与乔万富在一起做古董生意的李金远,带来一枚用翡翠做的、刻有篆书字样“大西王印”的印章来做鉴定。这枚印章水头、质地、颜色看起来都很正,吴铭刚看到时还以为终于等来了传说中的张献忠文物,但乔万富只看了一眼,便说:“不买这东西,就值一包烟钱。”吴铭听后,揉了揉眼睛,又凑近灯光,在印章光滑的表面下看到了很小的气泡,这些气泡比盐粒还小,不仔细看的确很难发现。所以这枚印章不是玉做的,是玻璃做的,才会有气泡。翡翠是矿石,石头里不可能长出气泡。这也是区别真假翡翠的重要依据。乔万富继续说:“材料是假的是一个方面。另外,官印一般是楷书刻写,不会用篆书,一目了然,要让大家都认识。而这枚印章用的是花篆,就有问题了。”小说把乔万富鉴别文物的经验描写得跃然纸上,生动有趣,又能让读者长知识。
吴铭也是该小说着力刻画人物之一,小说塑造了一个不断学习上进、专注文物考古、业务精通又立志守护历史文化的人物形象。透过吴铭的成长过程,带出了与巴蜀文化、古迹文史以及文物鉴定等方面的众多史实和案例,把人物置于特定环境中凸显特定的人物性格。比如,小说中关于吴铭在文物鉴别上的精细态度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一次,某铁路公安处的同志带来几件东西鉴定,一件说是汉代的长信宫灯,一件说是战国的错银提梁壶。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是两件不可多得的文物,但是吴铭还是本着严谨的态度反复把玩观察,在用放大镜观察嵌银丝的接口时,吴铭发现了一处冒出头的银丝,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吴铭从工具箱里拿出镊子,轻轻地把出头的银丝往外拨了一下,发现银丝上有黑色的斑点。“银丝上面怎么有斑点?”吴铭好奇地把银丝小心翼翼地又多拉了一些出来,“怎么又有红色的斑点?”吴铭有点怀疑,是不是眼睛看花了,想要把问题弄明白的他又把银丝拉了一点出来,用放大镜凑近仔细看,最后发现银丝是用可口可乐罐的铝皮剪成丝做的,东西自然是假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文物工作者如果没有细致观察的习惯,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对文物鉴别高度负责的自觉,不仅可能在文物鉴定上出现误判,还可能因此让一些人蒙冤。这也是吴铭作为文物人令人崇敬的地方。小说结尾写道:“‘有个好朋友告诉我,江湖上传言,只要吴铭说这个东西他没有见过,八九不离十都是假的’。吴铭端起茶杯,笑了笑,抿了一口茶,没有回答。”
通过这部小说,笔者认为赵川荣在小说创作上不仅拓宽了文学书写领域,丰富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内容,而且让鲜活的文物人和故事,更为生动地走进了大众视野,通过丰富的人物和故事,展示了巴蜀文化的魅力。
(作者:李明泉,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李明泉专页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