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生活的顺利进行,依赖于良好的审美风尚的建立。审美风尚是特定共同体成员在一定时期里流行的在感性中确证和享受人生意义的风气和时尚,包括流行审美趣味、艺术时尚潮流、民间艺术生活习俗、群体艺术公共喜好等。良好的审美风尚,可以为个人的审美行为提供潜移默化的整体氛围和润物细无声的感化范例。当共同体的普通成员都能自觉地和共同地养成健康而优良的审美风尚时,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建成就真正落到实处了。而在社会审美风尚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起到积极的作用。当此之际,依托中国传统人生境界论而形成的审美风尚论,可以成为一种起引导或启迪作用的重要元素。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摄影:虞为民)
按照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哲学家冯友兰在“贞元六书”之一的《新原人》中提出的人生四境界说,人生在世总会做事,做事就会使自己的人生产生意义,人生有意义就意味着人生有境界。这就是说,一旦自觉地追问做事的人生意义,就触及人生境界问题了。做事有多种,而做不同的事就有不同的人生意义,也就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可见人生境界并不神秘。他进而据此提出,人生境界可以分为四层次:首先是自然境界,这是人们依据自然本能、习惯或习俗去做事的境界,具有顺才顺习等特点,如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等;其次是功利境界,这是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做事、向外求取或占有资源的境界,其特点在于“取”;再其次是道德境界,这是为社会整体利益做事、公而忘私的境界,其特点在于“与”而非“取”,不为“利”而为“义”;最后和最高的层次是天地境界,这是超越了个人和人类的为天地人整体做事的境界,一种超功利、超道德的“圣人”境界,即儒家所谓成圣成贤的境界,其标志就是“天民”。这四层次境界一层次比一层次高,它们合起来可以代表个体持续不断地向上和向高处履行德行修为的儒家式理想人格模型。这种人生四境界说可以为传统审美风尚理论的建立提供一种理论基础。
有意思的是,这种人生四境界说与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差异。马斯洛相信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呈现出五层次构造: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这个需要五层次构造中,人最高级而又最重要的无疑是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但冯友兰代表的中国式儒家四层次人生境界论则不同,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分别不再是个人发展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是个人作为人类整体而与天地间的和谐,也即天地人“三才”间的和谐。这样的人生境界阐释,注重个人与社会间的关联,人类整体与天地间的融通,可以避免落入西方式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陷阱之中,也为人类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等之间的和解、和谐,推进环境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发展生态文明等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从这种儒家式人生四境界传统理论出发考察审美风尚,可以见出一种审美风尚四层次论模型。首先,在自然境界层次上,良好的审美风尚有着以美易俗的功能。这就是通过优秀的审美与艺术作品去感化或净化自然境界中的顺才顺习行为,表彰或褒奖日常民风民俗中那些健康而纯朴的东西,同时批评或拒斥那些陈旧、奢靡或腐化的部分。有些习俗刚开始时有着积极的价值,但在流行一段时间的过程中逐渐被掺入一些商业、庸俗或腐化杂质,难免转化为消极因素。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消极因素展开及时的甄别和针砭,引导人们将其抛弃而另行开辟真正健康而优良的审美风尚。其次,在功利境界层次上以美讽谏,良好的审美风尚还要求以审美与艺术作品去产生讽刺作用,令人们对自己的社会功利行为进行自觉反思和积极调整。艺术作品在想象地叙述现实生活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错误或丑恶行为的过程中,或明或暗地流露出清晰的讽喻和谏阻态度,促使观众对自身的社会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再次,在道德境界层次上以美扬善,这就是通过审美与艺术作品达到惩治恶行和褒扬良善的作用,激励人们义无反顾地向着公理、共善和真善美融合等道德境界超越和升腾。
最后,在天地境界层次上以美和天,以优秀艺术作品去刻画天地人“三才”间超功利和超道德的和谐境界,不再是放纵人类超越自然规律而为所欲为,而是促进人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选择与天地和谐共生,实现阴阳(天之道)、刚柔(地之道)和仁义(人之道)等多重价值理念之间的相互融通。应当看到,这个传统式理论模型的要义在于,在整个审美风尚的建构中,个人的人生修为是自觉的和持续不懈的,不过其出发点和目标都不是自满自足、自高自大或自我独秀,而是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人类整体与天地之间的带着相互差异的和谐共处,即“和而不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完全可以存在相互差异,不必强求完全同一,但可以在相互平等和共存基础上寻求和谐共生,走向美美集束和美美异和的境界。
这样的传统式审美风尚理论模型,可以为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融媒体时代的审美风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这个特殊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人人都拥有媒体,甚至人人都是媒体,他随时随地都可以生产、发布、接触或传播新的媒介信息,但与此同时,他往往在来不及仔细地鉴别和冷静地辨识海量信息中的雅与俗、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性质时,就会匆忙地下判断、作结论或轻率行动,从而造成难以预料的恶果。良好的审美风尚的建立,要求共同体成员或观众自觉把当下文化生活中的时尚潮流或审美习俗不是当作人生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当作人生中的一部分内容,因为人生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需要通过扎实做事而从自然境界这一低级层次,先后经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上升到最高的天地境界。同时,良好的审美风尚的建立,还要求观众懂得辨别流行的艺术趣味或时尚中哪些是良俗或清风而哪些是恶俗或陋习,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归结起来,良好的审美风尚的建立,终究要求观众自觉地涵养自身的审美媒介素养。这里面,首先是感知素养,观众应当具备感受和认知艺术时尚的能力;其次是判断素养,这是判别艺术时尚的高与低、真与伪等的能力;再有就是质疑素养,敢于怀疑虚假骗人的艺术信息;最后是选择素养,拥有不为时尚或潮流所动而选择独立艺术趣味、坚持独特艺术爱好的能力。
观众一旦有了优良的审美媒介素养,就可以在审美风尚的建立中处在积极的或主动的地位。首先,观众可以关注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象而淡化演艺明星。演艺明星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和主要地是由于他们创造的作品。而现实中的他们在走下舞台、卸去浓妆后也常常跟普通人一样,有着普通人所有的一切,例如优点和缺点、成绩和不足等等,从而不应忘乎所以地加以盲目崇拜。其次,观众即便是爱好和尊重演艺明星或艺术家,也绝不能单纯迷醉其外表,而是要注重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勤奋的艺术奉献精神和对待艺术和观众的真诚态度。再次,观众有着独立的判断力和自主好尚。他既可以选择追随某种艺术时尚而沉迷其中,也可以起来质疑某种虚假潮流或向媚俗或恶俗的时尚流开战。最后,成熟的观众还可以从艺术时尚流或“饭圈”中站出来旁观,揭露其背后的商业资本秘密或“市场黑手”,或者依据自己的艺术史知识而展开相关案例分析,从而冷峻地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当然,观众的审美媒介素养的涵养非一日之功,但不妨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只要长久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终将在审美风尚的建设中收到丰厚的回报。
一种良好审美风尚的建立,重要的不是硬性的而是柔性的,不是强制的而是感染的,也就是不依赖理性的强制而有发自心灵深处的自觉自愿的德行修养和亲力亲为的主动实践。假如全体成员都能有此觉悟,自觉地从人生四境界说及其审美风尚论模型中获取精神营养,我们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审美风尚的根本好转和持续向好,都将是乐观的和令人期待的。
(作者: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uedbet全球体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副主席)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