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何以成“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_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_原创首发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原创首发>2016—2019年原创首发文章>正文

《摔跤吧,爸爸》何以成“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

2017-06-02 阅读: 来源: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作者: 收藏

  编者按:最近,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担任制片和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非常火爆,10日单日票房就反超好莱坞大片《银河护卫队2》。就是这么一个看了开头也能想到结尾的故事,却让几乎每一个看了的观众都自动推荐,为什么?票房火爆,只是因为男神阿米尔汗?剧情火爆,究竟为何?《摔跤吧,爸爸》缘何成为中国大陆率先过十亿元票房的非好莱坞电影?何以成“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来看教育人士的技术帖!

电影海报 图

  近日观看了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领衔主演的印度传记片《摔跤吧!爸爸》,电影主人公和爸爸之间的故事由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

  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紧凑流畅、情感质朴真挚,场景时而轻松诙谐,时而讽刺沉重,时而励志昂扬,故事推进过程中自如地讲述着青少年成长和教育成才的规律,如潺潺溪水流入心间,观影者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紧张摒息,时而气愤不平,时而激动落泪。这是一部抚触心灵的励志影片,即使是观影结束以后,观影者仍沉浸于故事蕴含的道理之中久久寻味。

图 豆瓣评分

  《摔跤吧,爸爸》刚刚上映没几天,豆瓣评分就已经是破了9分,并且高居不下。

  你真的看懂了吗?

  电影通过讲述拥有坚定为国夺金抱负的摔跤运动员父亲,克服万难,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成为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故事,蕴含并阐明了教育中的几大关系,包括:物质条件和理想信念、教育理论与实践、小得失与大成就、教育实效性与教育庸俗化、评估指标量化与受教育者成才概率的关系等,堪称是一部“青少年受教育成长的教科书”。

  一、教育的物质条件和理想信念的关系

  教育的物质条件和理想信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哲学和教育学界始终关注并且获得共识的基本问题。物质条件是基础,理想信念则是青少年成长成才从量变到质变转变的催化剂。习总书记在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时所说“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强调的就是教育的物质条件和理想信念的关系问题。在方法上,物质条件比如身体和心智的锻炼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等方法逐渐获得提升,理想信念的塑造却只能靠教育者本身的坚定信仰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率先垂范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和影响。影片中,姐妹俩从最初机械完成爸爸施加的强制训练到内心确立对摔跤的热爱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爸爸始终节衣缩食给姐妹俩提供基本的训练场地和器械,物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姐妹俩的内心转变前后的训练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理想信念的作用。

  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影片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的矛盾:一个是印度体育体育界的高等学府的知名教练,一个是印度乡村里生活拮据的退役运动员,高高在上的权威专家和藉藉无名的草莽村夫,这一对角色从开始出场就是截然不同的,聚焦到培养方法上,随着吉塔的成长过程,两个人展开了一张激烈的较量,从训练技巧到实战战术,从公然较量到暗中策划,从未停止过。事实证明,因材施教是唯一正确的教学方法,教育的对象决定了教育者必须首先认识受教育者,了解其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而不能简单化搞流水作业。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必须结合受教育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不区分对象的“一刀切”式教学方法注定更简单可操作,但是行不通的。

  三、教育的小得失与大成就

  关于教育的小得失与大成就,引用影片中爸爸的话,相对于比赛结果,“比分并不重要”,“比赛还没结束呢!”这里的比分就是教育的小得失,比赛的结果就是大成就;而在摔跤事业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邦际冠军和国家冠军是小得,世界冠军才是大成就。这一对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相对论,也是习总书记说的“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只有正确对待一时的小得失,不忘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大成就。

  四、教育实效性和教育文化庸俗化

  在影片中的体现影片中教育的实效性和教育文化庸俗化也构成一对强冲突。即使是在体重过轻的情况下仍屡战屡胜并获得国家冠军的吉塔,离开爸爸到印度体育学院学习后,逐渐变得对比赛成绩和胜败不以为意,转而追求发型和美甲等外在美,对爸爸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指导敷衍了事,在训练中完全放弃了之前接受的训练技能,全盘接受更“新”更“现代”更“具国际视野”的训练技能,以完成训练内容作为对自己的全部要求,甚至在爸爸指出其问题后恼羞成怒,不惜和年过五旬体态臃肿的爸爸对决。当吉塔把气喘吁吁的爸爸重重摔倒在地并狠狠压制住的那一瞬间,昔日那个坚定、勇毅、不断自我挑战和自我成就的吉塔消失了,新吉塔比之前漂亮了,但却失去了为国家荣誉不懈奋斗的精神和正气。这一转变就是教育庸俗化的产物。

  对于教育庸俗化的表现和起因,此处不深入探究,影片把教育庸俗化的后果进行直观表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不由得引发观影者对这一问题的警觉。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五大职能,高等教育应贴近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和行业发展密切联系,培养人才应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这是教育实效性的主要体现。教育工作者不应一切为了市场,低下头来百般迎合市场,不应放弃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没有高尚精神和文化引领的教育注定是庸俗的,只能输出知识和技能的占有者和使用者,这种没有高尚精神和思想引领的人,占有的知识越多对社会发展来说反而越危险。

  五、教育评估指标量化与受教育者成才概率的关系

  影片中吉塔的教练率领国家队征战国际比赛,对比赛目标会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分配参赛名额。由于吉塔在之前的几次世界比赛中都遭遇首轮出局,教练调整比赛战略准备让吉塔降低一个重量级,从55公斤级降到50公斤级,从而更有把握冲击银牌。而这和吉塔爸爸的预期截然不同。爸爸的培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印度摘得女子摔跤的金牌,在印度历史上实现零的突破。看起来,双方都是站在国家立场上,也都为运动员做了规划,只是战略战术的不同,似乎无可厚非,相对而言,让几次失利从未摘得国际奖牌的吉塔直接冲击金牌,反而看上去缺乏战略考虑,显得有些冒进和业余。然而,事实证明爸爸的指导才是正确的,战术上可以进攻或者防守,战略上唯有进攻才有出路,教育发展也符合这个规律。

  受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个性的个体,青少年成长成才是向着目标不懈进取实现自我挑战和自我成就的过程,是从迷惘走向坚定、从孤独走向独立、从自我走向超我的转变,感觉上与王国维有关读书的三重境界相仿,是一种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不思退路的终极享受。这种成才的体会唯有经历者才有,如果金牌代表成才,那么保守战略下退而求其次的银牌并不能带来50%的成才的体会,要么金牌,要么一无所得,换句话说,个体成才的指标只有成才或是不成才的区分,没有讨价还价的中间地带。因此,在量化评估的制度背景下,仍请不要忘记教育的初心:让受教育者都能享受成才的快乐。正如影片最后,爸爸终于在吉塔为国家赢得金牌之后对她说:“你是我的骄傲!”这句话,吉塔等待了十年。

  希望所有青少年有朝一日都能享受成才的喜悦,到那时,父母和国家都会说:“你是我的骄傲!”

 

作者:李娜,北京联合大学讲师

 

延伸阅读: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好口碑是怎样炼成的?

  刘巽达:为一部“印度主旋律电影”喝彩

  传记片:国产电影的品质担当

  “一带一路”建设中影视文化的精神转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