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评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尚辉应邀在“上美讲堂”做了题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基本价值观”的讲座。在此次讲座中,尚辉教授围绕艺术批评的核心课题展开,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中国美术批评的核心课题,并提出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观、创作观、主体观和接受美学观。
艺术批评的核心课题
尚辉教授首先区分了专业艺术批评与非专业评价的不同。他指出,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批评者和评价者,但专业人员的批评是以学术判断为核心,涉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审美取向、艺术水准和风格特征。他提到,艺术批评中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作品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他以全国美展为例,讨论了艺术展览的入选标准,强调了艺术水准的重要性,并批评了一些艺术家和公众对于展览标准的误解。
尚辉教授通过比较19世纪后半叶英国对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接受度,展示了艺术批评标准的时代性和文化差异性。他强调,艺术批评的价值标准不仅源自批评家的个人偏好,而且基于美学概念和艺术史的积淀。批评家需要具备艺术史和美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直观感受和审美判断力。他探讨了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之间的三角关系,强调了艺术批评家在艺术史学者和美学家之间独特的位置,特别是他们敏锐的艺术鉴赏直觉。
尚辉教授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现代性变革,强调了造型、结构、光色、媒材等成为现代中国画重要的语言探索目标与价值准则,并建立了相应的现代中国画批评体系。他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时代创新精神和当代风格特征的中国美术评价体系,承传与创造的辩证统一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观,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多样表现形态的辩证统一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创作观,“现代性”与“本土化”的辩证统一凸显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在国际视野中的主体观,大众美术与精英艺术的辩证统一表明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接受美学观。
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观
尚辉教授指出,欧美当代艺术模式未必是所有国家未来艺术的指向,甚至现代美术的模版也不仅限于欧美一种版本。艺术的发展不应被视为线性递进关系,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创造,不能简单地认为现代艺术就超越了过去的艺术。他强调,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表征体现了东方观照世界的审美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画目前较少形成全球化影响,或不是所谓“全球化艺术类型”就失去了价值。他还提到,艺术史学者和理论家需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否则他们的研究将仅限于文献学研究或图像学研究,而无法品鉴作品,失去对作品本体深度研究的可能。
尚辉教授提出了“承传与创造辩证统一”的发展观,认为艺术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历史演变,他说明了中国画的承传与创新是并存的,并引用南齐谢赫的观点“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强调艺术评价的相对性,中国文化尤其强调作品艺术水平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再评判艺术的时代特征。例如吴冠中的创新虽值得称道,但他的水墨画可能远离了中国画学体系;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在承传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视觉原理进行创新;傅抱石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水彩画法,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他强调,艺术批评中的发展观体现了传统与创新、本土与全球的复杂互动关系,提倡尊重传统并不是固守传统,弘扬传统本就意味着创新。
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创作观
中国传统文人画与西方绘画在创作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不强调写生,而是通过默识心记形成对物象的呈现,是内视觉创作方法。西方绘画从uedbet全球体育复兴到现代主义,始终不变的是都强调视觉感知,即使是毕加索带有强烈个人风格和变形的画作,也往往写生而来。这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创作现象。尚辉教授认为,中国绘画的现代性体现在创作观上,即是否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百姓成为艺术的被表现者与接受者是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进一步阐述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艺术表现形态并不局限在对生活的直接反映上,艺术情感(包括潜意识和压抑情感)的主观表现同样重要。在此方面应积极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如形式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种流派,乃至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艺术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挑战了艺术与生活的传统关系,强调了艺术的主观性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尚辉教授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多样表现形态的辩证统一”这一当代中国美术的创作观。他认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既坚守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多样表现形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创作观。这种创作观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化创造,也符合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即艺术作品应有内涵和内容,能够引起共情和共鸣。他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选择什么题材,更在于艺术家如何处理形象,以及其背后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品位。他提倡在尊重传统的同时,鼓励艺术家进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探索,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创作观。
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主体观
尚辉教授强调,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批评深受欧美现当代艺术价值体系的影响,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应当建立在“现代性”与“本土化”辩证统一的国际艺术视野中。他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基本价值观应当是以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为价值核心的造型艺术价值体系,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享有文化民主、审美民主的权利 。当代中国美术的基本价值观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表征,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和对人类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探索。
尚辉教授进一步指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应当包括对传统美术的承传与创造、对外来美术的借鉴与融合、对于艺术社会学与本体论的现实主义美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辩证统一,以及大众化美术与艺术的大众化之间的价值观。他强调,中国现代美术理论之所以是“中国式”的,其思想方法就在于其理论模型既是全球的也是在地的、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既是西方的更是东方的。中国式现代美术理论强调了现代性的普世性对民族、地缘、历史和文化等特殊性的依赖,现代性的价值也便体现在对某个具体地缘性问题的解决上。
在国际艺术视野中,尚辉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美术批评应当建立主体观,这个主体观是基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特点和全球现代性发展的共性作有机融合的结果。例如他提倡的主体价值观强调了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即油画虽源自西方,但在中国应当为我所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学派。
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接受观
尚辉教授分析了精英化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虽然“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当代艺术最基本也最核心的艺术理念,但这只是一个艺术理想的伊甸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因而提出这一理念的仍然只是艺术精英而不是人民大众。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唤醒人们对美的认知,还要唤醒人们的真诚、良知和责任,这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功能。他提到,毛泽东在延安uedbet全球体育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普及中的提高,在提高中的普及”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即艺术既要服务于大众,也要追求精英层面的深度和高度并以此引领大众。
尚辉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接受美学,认为它应该是大众美术与精英艺术的辩证统一。他举例说明了一些艺术作品,如徐冰的《背后的故事》,虽然在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并不能取代传统经典作品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他强调,尽管艺术观念在不断变化,但艺术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应当保持恒定。他强调,当代中国美术批评的接受观应当以人民为中心,从大众接受能力出发不断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而这也正是精英艺术的存在之本。
精彩问答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提出了问题。
同学:请问您如何看待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众艺术批评对艺术生态的影响,以及这种现象对艺术创作者的影响?
尚辉:网络新媒体时代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批评的参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的普及和多元化。然而,并非所有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都能达到学术层面。历史上,即使在没有网络的19世纪下半叶,报纸等媒介也使得大众言论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艺术家通常不会因为外界批评而改变其艺术追求。当代艺术的产生与自媒体时代紧密相关,它强调观念和象征性,使得艺术表达主题变得模糊。网络和自媒体批评催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当代艺术,这种艺术类型鼓励大众参与并与艺术作品互动,将观众的反馈和理解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众艺术批评对艺术生态既有积极推动作用,也可能带来一些专业层面的挑战,对艺术创作者而言,既是启示也可能是干扰。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