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作为“朝阳”专业,其发展着眼于人才的革新与优化。在新时代,立足社会现实,舞蹈学科建设、舞蹈专业就业形势等议题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与反思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要着力改变传统舞蹈教育人才单一化形态,探索培养综合型、有厚实专业基础且具有交叉学科思维和能力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显然,对于人才的研究是系统工程,要从宏观的专业设置、中观的课程体系以及微观的教材建设与课程来进行整体性认识。日前,在以“新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程、经验与未来趋势”为主题的北京舞蹈学院BDA舞蹈论坛(2024)教育学院平行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们以舞蹈教育制度、理念、方法、思想为本,就“何为教育”“教育何为”“如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等新中国舞蹈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北京舞蹈学院BDA舞蹈论坛(2024)教育学院平行论坛海报(图片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公号)
时光之河,镜照往昔辉煌——为人民、为人生而舞的精神之炬
在历史的长河中,舞蹈教育历经筚路蓝缕,逐渐绽放耀眼光芒。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舞蹈界对于舞蹈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止。无论是1951年为新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奠定重要师资基础的“舞研班”“舞运班”,还是20世纪8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升格为大学后所开设的本科专业“中国古典舞教育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方向”,又或是20世纪90年代初设立的“社教系”,以及新世纪以来表演专业中出现的“表教合一方向”,都是在舞蹈学科自身逻辑体系下对于舞蹈教师培养模式的探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来说,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教育”并未被教育部设立为独立专业,但其早已成为舞蹈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教学人才。从北京舞蹈学院事业开创者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李正一的口述史中,我们看到了舞蹈教育一步步萌芽与成长。在回顾1979年北京舞蹈学院围绕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集中召开的36次会议对中国古典舞学科指导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时,她说:“‘36次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达到‘三出’,要出一批人才,出一批教材,出一批办舞蹈大学的经验,这三方面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李正一在忆起1954年“文化部教员训练班”及首届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时,强调师资力量和教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无论是创建北京舞蹈学校,还是转型升级为北京舞蹈学院,师资培养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届教育系的成功经验为后续办学提供重要参考,也为中国舞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师资力量的精心培育下,在教材建设的坚实支撑中,北京舞蹈学院逐渐构建起中国舞蹈教育的巍峨殿堂。老一辈舞蹈家们的辛勤耕耘,不仅为中国舞蹈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更为后来者铺设了一条“舞向巅峰”的道路。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军呼吁新时代教育者传承前辈“扎根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探索精神,坚定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自信,将宝贵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转化为实践,解决当前中国古典舞发展的现实问题,更好地落实表演精英人才的培养,为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活力,助力中国舞蹈文化的繁荣发展。
“赓续使命”是中国舞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赵铁春思考的关键词。赵铁春强调,当代舞蹈教育工作者要赓续舞蹈教育前辈对舞蹈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担当,学习前辈们务实有效的工作模式,汲取学科探索、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方法。正如赵铁春所说,中国舞蹈要接续建构实现戴爱莲先生提出的“中国舞”、吴晓邦先生提出的“为人生而舞”和贾作光先生提出的“为人民而舞”,发扬老一辈舞蹈教育家的奋斗精神,让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独属于中国人中国舞蹈的表达样式。
领航学海,锚定建设方向——宏观视野下的学科织锦
“我们的理想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还是完不成的,戴先生没做完,我做!我没做完,大家做!我希望请大家立一个‘军令状’吧,让我们各尽其责,各司其职!”一封立在舞蹈教育者面前的“军令状”,是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教授对中国舞蹈教育的未来提出殷切希望:一方面要坚守优良传统,致力于培养金字塔塔尖的高精尖舞蹈人才,另一方面应薪火相传老校长戴爱莲“人人跳”的美育精神,着力打造坚实厚重的塔基,“面向人人”,开创舞蹈教育新局面,谱写教育强国新篇章。
锚定“舞蹈教育”专业,首先应意识到“舞蹈教育”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不止于对于舞蹈教学步骤的反思、研究与再现。交叉学科最易在不同门类知识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由原本知识存量的积累质变出创意性的知识增量。但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舞蹈学”与“教育学”又不是绝对静止与割裂的,也绝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它们归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畴,也应遵循人文学科的发展与研究规律。我们无法单独研究、探讨与解决单一的舞蹈教育问题,而是需要将其学科建设与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文化等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当前,国家美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舞蹈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而舞蹈教育制度的“中国方案”,更是为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体用合一”的学科建设构想中,我们看到了学科交融与开放的无限可能,以宏观的视野与开放的心态,探索着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的新通路。
以学科为本体、学术为中坚、话语为应用的新时代舞蹈学科体系设想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提出。他以舞蹈学科体系化建设为背景,结合国家整体教育趋势,以自身与单位经验为出发点,提出学科不应是孤立、封闭的个体,应转向交融、开放的“体用合一”的学科建设。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认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事业开创者“大先生”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不断完成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追求舞蹈的民族化发展”。她强调,当代舞蹈教育者应不断探寻中华文化的“根”和“源”,立足中华文化,以宏观的视野与开放的心态,根植于民,在传承中发展中国舞蹈教育事业。
育李成林,面向未来——守正创新的人才培养航向
在人才培养的广阔舞台上,舞蹈教育者们如同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每一颗希望的种子。他们坚守传统、勇于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刻身体认知和思想引领力的实践型人才。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守正创新之路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从专业舞蹈教育与素质舞蹈教育的深入探讨中,我们感受到了课程体系改革的迫切与必要;从舞蹈教学中身心思维培养的重视中,我们领略到新型课程体系建设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这些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如同一首激昂的华章,奏响了未来舞蹈教育的希望之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实现了‘民间素材提取-课堂教学实践-现代化艺术创作’的‘一条线’。”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在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舞向巅峰》专场演出第一篇章《大地》中,看到了新时代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保留民间审美追求基本上的守正创新,更看到了无数民间舞人在这条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还指出,“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建系以来,不仅注重培养舞蹈演员,更注重培养‘编、教、演、唱、诵’多元一体的舞蹈文化人才,不断践行‘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追求,与人民共融、与时代共荣”。
“中国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结合‘宽口径’‘紧缩口’。”这是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度提出的策略。高度表示,专业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深刻身体认知和思想引领力的实践型人才,“对于专业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借鉴过去的成功经验,探索未来的发展可能,促进整个舞蹈教育领域乃至舞蹈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张麟指出,时代的发展对人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要求有了进一步提升,传统舞蹈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改革显露出紧迫性,亟需通过新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为高质量舞蹈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现有身心思维的不足,主要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自我学习空间不足、文化滋养缺失等因素影响”,面对上述问题,张麟指明课程教学中应渗透身体空间意识,重视即兴能力,融入惯习性和随机性训练,在对动作的思维练习和写作分析中落实对学生身心思维的培养。
这场学术共鸣,不仅是对现有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深刻剖析,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问。回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舞蹈教育瞬间,它们不仅映照出往昔的辉煌成就,更引领我们深思舞蹈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专家学者们以宏观视野精心织就一幅幅学科发展的多彩织锦,立足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不同视域、角度出发,锚定舞蹈教育的建设方向、共谋发展路径,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舞蹈教育勾勒出清晰的未来图景。在育李成林的道路上,正是这样一群在时光中寻觅初心、在学海中织梦未来、在人才培养中点亮希望的追梦人,总结过往经验、凝练发展规律,为新时代舞蹈教育贡献着宝贵经验与深刻启发。
(作者:张文海,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