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在上了些年岁的右玉人记忆里,狂风肆虐、黄沙漫卷,是常事。然而故土难离,沙海求生。70多年来,一任接一任的右玉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铸就了“右玉精神”丰碑。民族歌剧《小老杨》正是以右玉绿色接力的故事为依托,生动诠释了迎难而上、久久为功的精神伟力。该剧通过歌剧这一综合美学的形式,将音乐、剧诗、剧本、舞蹈、舞美巧妙地整合,探索出一条民族歌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美学路径。
(图片来源:山西新闻网)
民族元素释放时代气息
提升隽美塑造力
《小老杨》作为山西本土原创的民族歌剧,在遵循民族歌剧创作规律的基础上,还充分吸收了山西民歌、山西戏曲等山西本土的音乐元素,将“以歌舞演故事”的歌剧目的展现得淋漓尽致。民族歌剧作为歌剧中特征明显的艺术类别,既蕴含着延展的时代气息,又呈现出深厚的民族审美。其中剧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唱词,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刻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老杨》在剧诗的创作上,可谓用心。
从幕前曲“一条苍河水,流过了多少曲曲弯弯”到陈西口、李春兰二重唱:“塞外的风,你为什么不停不止”,从杨树林、陈西口二重唱:“狂风吹了,树都没了”到杨树林、王美娟二重唱“满天星海”:“漫天星海将孤单身影拉长,抬头望着满天的星星,又开始想你在无眠的晚上;风儿在我的耳边吟唱,我忍不住眺望那有你的远方。这么多年我从不曾遗忘,对你的思念在心里不断流淌”,听罢,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该剧的剧诗,既有口语对白的歌唱化,也有情感流露的文学化,既有短小精炼的快节奏,也有绵延悠长的慢抒发。词作者在直白输出与艺术加工中,巧妙地寻找着平衡点,而这样的平衡也在拉动着观众心绪的波动。此外,重唱、合唱、对唱等多元手段的运用,咏叹调与宣叙调的交叉呈现,让《小老杨》的歌剧人物形象饱满可信,如杨树林从初来乍到的意气风发到儿子失踪的痛心疾首,从抗风沙时的坚韧不拔到泪别妻子的内疚与不舍,丰富立体可感的造林人形象就通过一段段独白、对白的交叠,跃然于观众的眼前、心尖。再加上唱腔设计方面,也是根据剧中人物和演员自身特点,将民族、美声、通俗等多种唱法融入其中,使人物个性展现得更加鲜活生动。
如果说剧诗搭建起歌剧及歌剧人物的骨架与品格,那么剧乐则形塑出歌剧及歌剧人物的血肉与气韵。歌剧音乐的戏剧性表达是歌剧作为戏剧的本质要求。民族歌剧《小老杨》创作了多个主题音调并延展出多个唱段贯穿全剧,且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铺陈和交代故事走向。例如,第一幕中音乐基调积极乐观,虽然背靠风沙土黄,但却有着“转得绿树种满山”的期盼,第二幕,通过低沉的音乐表现,营造出丢了儿子别了妻的内心愁闷。该剧通过在不同戏剧场景中对这些主题音调构成唱段的变奏性处理和唱词置换,推动了情节发展和情感表达,形成了该剧的音乐主体结构。
《小老杨》在音乐上带给我们美的震撼和惊喜,要归根于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很好地处理了破与立的关系,既保留了民族歌剧的整体样貌,又在本土化的尝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正如该剧导演穆青所说,《小老杨》是一次以歌剧艺术为本体,多种艺术形式兼容并存的舞台艺术新探索。
历史真实丰厚艺术虚构
凝聚惊美共情力
写意性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法上强调亦虚亦实、虚中有实、以虚代实、虚实相生。这种美学观念对民族歌剧写意性表演美学及表演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歌剧创作强调抒情性、叙事性、冲突性必须高度融合的艺术诉求,民族歌剧《小老杨》在剧本的创作上,就很好地处理了虚与实的关系。
民族歌剧《小老杨》以右玉干部群众绿色接力为创作背景,将剧中的主人公聚焦在大学毕业生杨树林身上,舞台前的“老杨头”是种树治沙的焦点,背后却是“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右玉县委书记们和有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崇高品质的右玉人民的群像。此外,在该剧中,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处理虚与实的关系。如果说小老杨是该剧的一条明线,贯穿全剧,是推动故事走向的发展线,那么小风车就是该剧的一条暗线,是铺陈情感起伏的主题线。小老杨象征着大担当,而小风车象征着大希望,小老杨和小风车既是象征的物化,又是情感的人化,在二者紧密交织的作用下,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共情与共鸣,特别是“转得绿树种满山”的唱词,别具匠心地将小老杨和小风车融为一体,看似云淡风轻地处理,却赢得了浓墨重彩般的多感官效果。
歌剧是超越个体的集体性表演艺术,如何能在表演中超越个体的存在,通过象征物完成戏剧的含蓄表达,实为这个虚构与想象的世界能否存在、进而是否具有艺术魅力的关键。民族歌剧《小老杨》做到了。
理性思考加持感性创作
增强唯美感染力
民族歌剧《小老杨》作为一部主旋律歌剧,如何平衡好山西特色与国家生态保护工作广泛的特点,以点透面,同时不失地域特色;如何体现贫穷落后与致富进步之间前后变化的反差与张力,是该剧需要在理性思考基础上,通过感性的舞台创作,处理好点与面关系的关键所在。
民族歌剧《小老杨》一开场,通过一段铁锹舞,就把观众带到不毛之地的情境之中,在原始淳朴的环境下,演员们手拿铁锹,肢体动作如钓线木偶,面如土色,人物服装多以黑、灰等渐变色为主要色调,搭配以节奏感鲜明且沉重的合奏,营造出低落消沉的氛围与基调。将人物低沉无助的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塑造出典型的贫困环境。幕布风沙投影的运用,配合以“萧索”为主的舞台搭景,将右玉恶劣的自然环境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到了“一铺摊摊小老杨”这一幕,小老杨漫山遍野,满眼的绿色,舞台明暗的前后对比鲜明、强烈,沉浸感拉满。在最后一幕,乡民们身着鲜艳亮丽风格的服装,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服装造型、舞蹈动作和舞美设计等方面着力凸显出落后与发展之间的反差,设计细致精巧,富有感染力,也进一步勾勒出右玉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发展路径。
中国戏曲将“四功”“五法”作为舞台表演的基本规范,从事歌剧表演,不但要具备优秀的嗓音条件和扎实的唱功基础,还需要在形体上加强训练,并具备运用舞蹈动作和表情塑造人物的能力,对演员的综合舞台表现提出了较高要求。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该剧中担任主演的演员,像张红丽、李小菲,好多都是从戏曲队伍转阵歌剧阵营,她们深厚的戏曲功底,使她们得以在该剧中凸显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当然,戏不是一个人演的,戏剧表达不仅通过表演者个体的表演完成,更要通过灯光舞美在戏剧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才能完成。民族歌剧《小老杨》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对唯美氛围感的营造,为山西本土民族歌剧乃至中华民族歌剧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一代代美丽中国人的默默耕耘。他们凝聚起绿色浪潮不断奔涌向前,汇入美丽中国的滚滚洪流之中。民族歌剧《小老杨》的音乐美、剧本美、舞台美,反映的故事美、人更美。美,也是民族歌剧《小老杨》带给我们最深切的感受、感动与感悟。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