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走了,属于中国科普科幻类作家的薪火又被吹灭了一盏。
诚然,这个名字已让如今的年轻人非常陌生,提起资历与实力兼具的科幻作家,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如今大热的刘慈欣等人。但中国当代科普史绕不开他曾参与创作的那辑赫赫有名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那一系列如今看来极富前瞻意味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仅仅这两部代表作,毫不夸张地说,叶永烈已经整整影响了几代人的童年。
11岁开始写诗,20岁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中最年轻的作者——出生于1940年的叶永烈,在青少年的智识萌芽阶段,已将探寻未来科技的发展与新中国的锐意革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进行了严谨而不失瑰奇的前瞻性思考,因此,他早期的科普科幻类作品往往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前途似海、未来可期”的精气神。
究其书中细节,并不单为吸引眼球,很多地方现在看来都令人异样地熟悉:和机器人下棋、人造蛋白食品、超轻塑料制品、视频电话……这不活脱脱就是我们如今的现实?而叶永烈构想这些科幻细节时,还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仿佛隔着岁月的彼岸眺望如今,他的科幻科普类读物与其说是一种天马行空的畅想,不如说是针对当时青少年的一份难能可贵的启蒙与励志。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竺可桢、华罗庚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纷纷响应,为新中国的科普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又发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一时间,新兴的生产力带动全民的关注度高度集中于科学领域,年轻的叶永烈握紧了手中的笔,其科普科幻类创作可以说是既逢其世、亦应其时。
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一书的前言,他生趣盎然地写道:“每天,总会收到天南海北的小朋友的来信,十封信中就有六七封信是问:未来会怎么样?”来信的小学生往往署名“爱科学”或者“小幻想”,他们用急不可耐的语气询问叶永烈:“当我100岁的时候,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子?我非常非常想知道未来的一切!亲爱的编辑大朋友,请马上回答我!”那种欣欣向荣的热切姿态,让人不禁想起了梁启超笔下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万物萌动。
当时的青少年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就是成为科学家,“让更多的不可能化作可能!”这份“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远大抱负,正应和了我们国家半个多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这个角度上看,叶永烈的科普科幻类作品,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正如他的笔名之一“久远”那样,关注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当下切面,还有抬头远望、并能切实奋斗的长远未来。而这种恣意汪洋的理想指向,又包裹于极为严谨的科普科幻类题材中,一冷一热,犹如透过冰蓝的晨曦即将迎来朝霞的喷薄,呈现出一种“未来呼之欲出”的理想主义美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相比工业,教育更接近于躬耕的农业,教育者的任务在于积极引导,纠正误区,“为少年者启蒙美与智。”叶永烈笔下的科普科幻类创作,正是担当了此类的教育职能,所以才在几代青少年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而反观我们如今的文学uedbet全球体育创作,谈及使命,不外是“深刻地反映现实”,而在反映现实之上,是否更为深刻地思考过如何才能引领民族、启迪心智、净化舆论?叶永烈曾叹息:“现在的小朋友们都认识吴亦凡,但是你们认为,会有多少人认识科学家呢?”这不仅是一个写作者的无奈,还针对当下教育发出了沉重的追问。
科技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娱乐内容则抓住了人们太多的眼球。随着娱乐消费的走高,青年一代甘做明星粉丝,“打榜”“做数据”“网络互黑”之流一浪高过一浪,而今年数位学术泰斗的离世却难以在舆论场上引起关注……这些现象,看似大众默认并忽略的常态,岂不正是当下社会触目惊心的“沉疴”?回想起半个世纪以前翻阅着《十万个为什么》的少年最憧憬的志向是科学家,而现在的年青一代最关注的职业却是网红,这种理想主义的断层与落差,关乎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是否后继有力。
《感动小学生的100篇科幻》中曾收录了叶永烈创作的《长生梦》,其中引言如下:“只要你的生命活得有意义,就会万古留名,永存在人民的心中。”这份期待质朴而旷远,并不是我们现在习惯的表述,却是针对当时小学生的一份启迪与勉励。这份勉励初看起来过分浩大,似乎难以与小学生相匹配,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叶永烈并未把孩子仅仅当作孩子,而是当作蹲下身来可以双目平视对话的个体,并且相信对方能和自己引起共鸣,所谓“薪火”的传递,大概就是如此了。
(作者:李咏瑾,四川省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副高级主任编辑)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