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论证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并特别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廓清了许多模糊认识,体现着一种新的传统文化观,对于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2日下午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张。这是党的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路径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经典表述之后,提到要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并特别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造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创新与发展的过程,而其创新与发展的语境,就是中国自身的国情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而言,其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的检视、批判、选择、改造,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时,从国外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也都被打上了“民族化”的烙印,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然而,正如有学者所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未缺席,但我们的认识长期停留在‘一个结合’。”(黄凯锋:《“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这种认识上的局限,影响着人们对中国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信心,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深度,也限制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视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体现着一种新的传统文化观
一百多年来,无论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而言,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而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绕不开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对此,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现实语境,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会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实际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构成马克思主义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看待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曾经发挥过的巨大作用,并重点强调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关系,认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几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论述,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这种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这些论断,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体现出的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第二个结合”对于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中国的当代文学,在许多场合还经常沿用“新文学”的称谓。这表明一百多年前“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新”“旧”文化与文学对立的观念仍然对许多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写作与研究的人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新”与“旧”的对立,体现在许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文言与白话的对立、古典文学传统与汉语文学现代形态的对立。这一文学观念的存在,使得百余年来的“新文学”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语写作传统的对接,始终存在着障碍。
然而,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新的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使得从事文学写作与文学研究的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本身就包含许多关于uedbet全球体育问题的论述。在2016年11月召开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uedbet全球体育历史星河。”“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uedbet全球体育精品和uedbet全球体育巨匠的深刻影响。”他号召广大uedbet全球体育工作者要“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些论述,从一个新的高度阐释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当代uedbet全球体育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中国当代uedbet全球体育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赋予了当代广大uedbet全球体育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这些深刻论述,同样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是中华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的中国文学必须打破“新”与“旧”、“文”与“白”的对立,建立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汉语文学观念,使其现代形态与传统形态共生共融、相互促进,进而创造出一种既能够体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又能够展现当代中国形象、体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的新时代中国文学。
(作者:泓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uedbet全球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