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1日下午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
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
“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是对一个古老文明再创辉煌、担当历史使命的“文化两问”的强有力回应。人类文明史一再表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可以说,文化艺术之繁荣发展,不仅关乎立国之本,更是关乎国运兴衰。立足历史发展大势,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视野中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格外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为赓续中华文脉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一、精神的独立自主和历史主动性是国家强盛的价值根基,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持久动力
今日之中国是从历史的中国走来的,历史的中国曾经创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历史沧桑巨变中,现代中国以民族国家的身份屹立在世界舞台,是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一员;同时,作为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史的当代中国又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体,既古老又现代是今日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中国形象。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成为时代命题。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前提是精神的独立自主,成为世界大国的最后一役是文化价值之争,它必将在超越地方的和民族的价值观中,以其鲜明的有着普遍性文明价值的诉求赢得国际社会和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在世界舞台上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赢得精神独立自主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从容自信的当代中国,依然有着浓彩重墨的传统文化色彩和中华文化底蕴。说到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根和魂。可以说,在现代中国的形象塑造和当代价值诉求中,一直赓续着中华文脉和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中华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在与时代条件的结合中,日益成为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力量。因此,在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换和价值变迁的文明跃升中,需要充分发掘和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今日之中国的文明型崛起筑牢精神独立自主的价值根基。
在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双重视野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是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追求的深沉力量,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的突出优势,是在世界舞台上建构文明中国形象的底色所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选择。中华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是推动中华文明新崛起、成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积极力量,是理解和洞察文明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发掘提炼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我们增强历史主动性的战略定力所在,更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持久性力量之源,需要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下融入中国精神的社会性成长中。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的重要引导力量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崛起的中国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建构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的形象,不仅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更有着现代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的价值诉求,有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色调。盛世修文,中华文明不仅要继续传承下去,还要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其中的发展方向和引导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实践表明,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究其中华文明赓续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而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契合世界秩序变动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和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启示和思想启迪,以及对丰富和润泽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所具有的精神支撑作用。倾听时代的声音,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文化自信是基础。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沉浮。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扬革命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有效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软实力不断提升中走向文化自强。所谓“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与现实国情,依靠民族的力量,凸显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坚定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诉求目标;所谓“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价值感召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创新力、强大的文化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而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高位态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需要扬起文化的风帆,防止民族自信心的消解,防止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活力的消解。开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需要文化力量的引导和托举。“公民之气质,文以化育之;国家之精神,文以铸造之。”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三、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为世界进步作更大贡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如何为世界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跨越时空、指引未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人类文明跃升的大视野中,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华文明,是有普适特点、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的一种普遍形态,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强大的内在价值感召力。同样,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世界的福音,从来不是人类文明的另类,我们要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要有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今天,中华民族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伴随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要从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一定意义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使命担当,是对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表征。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灯塔,必将促使中华文明的旗帜在世界舞台高高飘扬,中华文明的理念必将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和认同。
面对全球性挑战,中华文化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必将为世界秩序重构贡献文明理念,显现于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2021年)、全球安全倡议(2022年)和全球文明倡议(2023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使命感的民族,不仅以其使命担当创造了曾经的华夏文明的辉煌,今日更以和平崛起的世界大国担当和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追求,在人类文明秩序重构中,致力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作者:范玉刚,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理论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uedbet全球体育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