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感物美学仍有生命活力_理论前沿_政策理论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理论前沿>正文

古代感物美学仍有生命活力

2016-03-30 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健 收藏

  能够真正凸显文学艺术创作价值的是感性,是直觉。由于直觉的本质是自然、自由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向性,它能够捕捉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与情思,完成具有意义的审美创造。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是贡献给世界美学的丰厚遗产。如何对待这一遗产?是今天必须正视的问题。遗产并不意味着过时,却意味着事业血脉的延续。不可否认,中国古典美学的许多理论、范畴已经僵死,失去了原有的创造价值,但仍有大量的理论、范畴具有生命活力,只要稍加改造,完全能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容,在当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中发挥作用。感物作为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理论,它的理论内涵中有一些鲜活的东西,能够成为构建现代美学的重要元素。

  感物注重物情合一

  感物所揭示的艺术家和外物(自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现代美学重新理解、界定这一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感物是中国古典美学对文学艺术创作本真的认识,聚合了古人丰富的审美体验。古代的美学家认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发生是感物的结果。艺术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的冲动,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和外物的关系是相互感应、相互交流的。无论是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物对情的感发或寄寓都是自然的、自由的、本真的。这对现代美学重新认识艺术家与创作对象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

  以往,西方美学过分强调艺术家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绝对主导作用,肯定主观意识对对象选择的重要性。西方所推崇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移情,对象之所以富有情感,是因为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主动移入到对象身上。对象、外物是艺术家的“玩物”,完全失去了自然性和自由性。这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是否起着绝对主导作用?自然和现实生活是否永远处于从属地位?文学艺术创作是否存在感应?感应是不是毫无价值的唯心论?感物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提供了一种独特理论视角。

  感物方法提倡自由

  感物包含古人许多经过长期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创作和审美方法,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仍然具有巨大价值。感物有感物兴情和托物寓情两大类型。感物兴情是物在先,情在后,是物引发了艺术家的情感,产生了创作的冲动。艺术家创作的发生是自然的、自由的,没有任何人为的推动,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创作才是自然的、本真的。相比之下,托物寓情是情在先,物在后。艺术家先有一种情感,在此推动下去寻求物以寄托情感。然而,由于艺术家在寻物的过程中存在感应行为,这就使得托物寓情的创作过程也是自然的、自由的。这促使我们思索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的象征、隐喻等问题,感物完全可以在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打造与西方不同的象征与隐喻。

  感物有许多美学的方法,如虚静、神思、应感、妙悟、物化等,都具有实际的操作价值。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仍然需要艺术家保持无功利的虚静心境,以平常心态来对待创作,真诚地爱好创作,将创作看成是接受灵魂洗礼的神圣手段、一种生命反思的过程,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可能具有感染力,具有审美价值。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艺术家才能充分发挥神思、应感的创造功能,最终达到妙悟和物化的创作境界。

  神思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神妙之思,能调动艺术家的各种组织、官能,使艺术家的思维超越时间和空间,将现实、历史乃至未来奇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既超越历史又超越现实、未来的世界。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仍需要神思,它有资格成为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内容。应感是应物生感,是一种极为神秘而又作用巨大的思维现象。当它到来的时候,艺术家心醉神迷,宛若神助。这种高峰的创作体验并非古代艺术家的专利,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仍然会出现这种情形。妙悟是刹那间的领悟,包含着强烈的感应。艺术家经常处在创作的困惑之中,有许多问题不能理解,有许多心结难以解开,在某一种外物的激发下,突然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物化是艺术家与创作对象完全融为一体的创作思维现象。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我化为物、物化为我、我与物混沌莫分的状态。西方有一种类似的理论叫移情,讨论的也是创作中的高峰体验。但物化与移情却有本质的不同。物化是天人合一,移情是情感的人为移动;物化是完全自然、自由的,移情是主体作用的结果。无论神思、应感、妙悟、物化,都追求天人合一,都追求文学艺术创造与审美的高峰体验,这也是今天的文学艺术创作不能缺少的。

  感物心理捕捉直觉

  感物凝聚了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创作的丰富心理认识,在经过现代化的加工改造之后,能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丰富并完善中国的现代美学。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但并不代表没有心理学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感物美学中,有不少涉及文学艺术创作心理的理论、范畴,其言说之精微,认识之深刻,并不逊色西方的心理学。例如,虚静是一个创作思维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所讨论的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该达到怎样的心理涵养?如何才能实现创作的自然与自由?这些都可以由虚静来解答。

  再如物化,它是一种思维现象,也是一种创作心理。这种心理将自我置身于对象的位置,使自身与对象没有距离,完全融为一体。在物化的过程中,自我迷失,在迷失中升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文学艺术创作通往自然、自由的途径。而物化的实现需要艺术家心理的绝对真诚,但这并不是每一次创作都能达到的。这些创作的心理对今天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都有价值,理应进入现代美学范畴,成为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

  感物是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体验是一种瞬间的生命感悟,而感物也是瞬间的、直观的。它是一种审美直觉,是一种直觉心理。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理性固然重要,但理性不一定具有创造价值。能够真正凸显文学艺术创作价值的是感性,是直觉。由于直觉的本质是自然、自由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向性,它能够捕捉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对象与情思,完成具有意义的审美创造。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与现代美学并不隔膜。加强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入研究,从中发掘具有鲜活生命价值的理论、范畴,使之进入现代美学的体系之中,是当务之急。现代美学只有建立在古典的基础上才能立得起,站得住,最终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