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化自信对2016年戏曲创作与演出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现代戏创作中运用戏曲化手段,已经成为戏曲界普遍而自觉的追求。福建戏曲仍然表现出在全国范围内的引领作用,在传统戏的挖掘、整理加工演出和新剧目创作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曾静萍、张曼君、郑怀兴、刘杏林等具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家,在表演、导演、编剧、舞台美术等领域,有令人欣喜的突出成就。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的活动和小剧场戏曲展演,也是该年度值得关注的重点。
关 键 词:戏曲演出 地方戏 汤显祖 小剧场戏曲
一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文化自信”显然最适宜被用为这一年度戏曲领域的关键词,它足以准确地总结与归纳这一年戏曲的特点。把“文化自信”看成是贯穿这个年度戏曲创作演出的中心,几乎成为戏曲界的共识,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来出现的极为令人欣喜的转变。文化自信体现在戏曲创作演出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直接也最显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戏曲艺术家们数十年来第一次普遍表现出对戏曲特有的风格、手法以及戏曲传统之价值的高度认同。
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11届中国艺术节,无疑是2016年戏曲界最重要的展演活动。在这次有多达57部作品参与的大型展演活动中,25台戏曲剧目被选中参加艺术节的正式演出,接近全部参演剧目的一半,其中戏曲剧目、尤其是京剧、昆曲之外的地方戏参演剧目的艺术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门类,这是专家和观众非常之一致的判断与评价。而戏曲剧目的创作演出水平之所以表现出突出的优势,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有着上千年历史积淀的戏曲本身的魅力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展现机会。
参加第11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的戏曲剧目中,现实题材剧目也即一般所谓“现代戏”的比重较大,获得“文华大奖”的五部戏曲剧目里,只有京剧《康熙大帝》描写的是古代题材,其他剧目,包括三部地方戏,都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戏”。这样的结果固然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是客观地看,近年里现实题材戏曲新剧目创作的进步,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现代戏创作演出的明显进步,首先源于对戏曲传统表现手法的自觉运用,而这样的趋势,是以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主体们对戏曲传统手法的价值认同为前提的。在“文华大奖”评选中名列榜首的豫剧《焦裕禄》就是一个最为显著的例证。该剧由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创作,贾文龙主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豫剧院三团一直在现代戏创作演出方面有突出成就,在戏曲界有口皆碑。从1958年首演的《朝阳沟》到前些年的《村官李天成》,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但河南豫剧三团因现代戏创作演出中获得巨大成功的模式,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戏曲理论界的一般认知,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数十年来,业内人士一直对戏曲现代戏的“话剧加唱”有诸多批评,然而,走“话剧加唱”的道路恰恰是河南豫剧三团的特点,他们数十年前就形成了用“话剧加唱”的方式创作现代戏的特点,并且以这样的方式持续推出数十部作品,因此而成为戏曲界现代戏创作的一面旗帜。豫剧三团这样的创作演出实践,是以20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中国的苏俄现实主义戏剧观念为基础和支撑的,表演上的基本取向贴近于写实,力避以戏曲传统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和推进剧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里,河南豫剧三团的这一取向确实受到鼓励,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那就是除了唱腔以外,豫剧原有的丰富多样的表演手段,在这些新创作的现代戏里很难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剧目的成功是以消解剧种特色为昂贵代价的。然而最近该院获得高度评价的《焦裕禄》,一改三团的原有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从表演身段、音乐唱腔到舞台风格,均呈现出更浓郁的民族风格。在“植树”“抗洪”等重要场次里,主演贾文龙率领演员们充分利用戏曲的功法,用各种翻扑跌打的手段,演出了主人公和群众们扛树栽苗、扛沙包抵御洪水等一系列基于传统功法的身段,极具舞台效果;当然,同样的手法也经常出现在该剧的其他多个场景里,使得豫剧《焦裕禄》在河南豫剧三团的众多创作剧目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而这一表现手法,体现了他们对戏曲现代戏的舞台形态重新认识,正与当下戏曲界的整体追求相吻合,汇入了戏曲界重新确立对中国式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之深切认同的大趋势。
这里所说的大趋势,就是在现代戏创作中自觉地运用戏曲的、尤其是本剧种特有的手法。多少年以来,戏曲理论家们一直强调现代戏的创作与表演需要更贴近生活和贴近人物,而传统的功法会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障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仅当年“样板戏”的创作中,传统功法得到大量有效运用,在近年的现代戏创作中,将传统功法化用于现当代生活的舞台表现中,更是优秀的导演和演员的普遍追求。从2016年的创作演出角度看,秦腔《狗儿爷涅槃》、评剧《母亲》、川剧《尘埃落定》等优秀剧目,都因为戏曲本体化手段在新创剧目中自觉、成功的运用,深获好评。
现代戏对戏曲本体手法的大量运用,更打开了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的广阔空间。背离戏曲的表演美学规律的生活化的戏剧观,不仅在现代戏创作演出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其实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历史题材新剧目的创作与表演。戏曲回归本体的趋势则与之恰好相反,它当然是从历史题材剧目领域开始,并且在取得显著成功后才开始反过来影响现实题材剧目创作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2016年的戏剧作品里,晋剧《于成龙》、芗剧《保婴记》、京剧《康熙大帝》和黄梅戏《小乔初嫁》等多部历史题材戏曲作品在运用戏曲化手段时已经非常成熟,它们都充满了浓郁的戏曲味道。其中《于成龙》的主演谢涛和《康熙大帝》的主演王平,都是当代非常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他们娴熟的基本功,是戏剧人物生动感人和剧目传递出巨大思想力量的最好保障。
当我们在戏曲领域看到,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演出,当代戏曲逐渐倾向于更多地展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用丰富的传统手法时,实际上看到的,是戏曲艺术家们对传统剧目与表现手法的价值与魅力的信赖在普遍提升。走过数十年的曲折道路,戏曲终于能够在整体上回到自身的发展轨迹,各剧种风格迥异的唱腔和特色鲜明的身段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地成为剧目创作中编导和演员塑造人物、表情达意和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而回归戏曲本体与戏曲新剧目创作水平的明显上升,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是毋庸置疑的。戏曲有悠久而深厚的积淀,回归戏曲本体早已成为大多数参演戏曲作品和艺术家的自觉追求。如越剧《二泉映月》、晋剧《于成龙》那样简洁、精致、典雅且具有丰富表意性的舞台美术设计,因为与表演在美学上相通而相得益彰,更成为当代戏曲领域极受欢迎的新景象。第11届中国艺术节上展演的二十多部戏曲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说明了文化自信对戏剧创作和演出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二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内,如果说有一个省值得特别给予关注的,那无疑就是福建。2016年,福建戏曲仍然表现出在全国戏曲界的引领作用。晚近几十年里,福建一直走在戏剧健康发展的前列。
2016年7月下旬,福建省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在前后12天里,福建全省19个剧种和木偶戏的39个剧团参加了展演活动,在23场演出里上演了128个折子戏,其中多个剧种都有久已稀见演出的经典剧目重新回到舞台,体现了福建戏曲文脉悠长、积淀深厚的特点,更让我们看到激活传统的广阔前景,为戏剧界提供了戏曲传承发展的范例。在此基础上,他们又组织了这些传统折子戏的北京展演,在戏曲界又一次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莆仙戏旦行演员以蹀步为代表的极为精巧的身段,在表演上甚至比明清年间达到巅峰的昆曲更为细腻和雅致;还有出自宋元南戏《杀狗记》的折子戏《迎春牵狗》、出自《隋唐演义》的折子戏《敬德画像》等,均堪称戏曲表演中的极品。梨园戏、高甲戏、闽剧等剧种在挖掘传统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发现,其中闽剧民营剧团在参加展演时演出的某些剧目以及表演形态,是以往专家学者们未曾知晓并记录的,提醒我们在推进戏曲传统的继承工作时,不仅要认识到这一工作的繁重与迫切性,更要格外关注民间遗存。
福建省对传统戏剧新一轮努力发掘,为全国各地戏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活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本。无论是否因为受到福建经验的启发,2016年传统经典折子戏的展演在全国各地都逐渐开始成为热点,对传统更深刻和全面的认知与把握,必将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戏曲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福建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创作演出的《朱买臣》和《御碑亭》,是在传统经典的继承的基础上,让沉寂已久的老戏重新焕发光芒的可贵的努力。著名表演艺术家曾静萍在梨园戏《朱买臣》传统折子戏基础上,以“整旧如旧”的方式恢复上演了古本全剧,其中“进窑”和“托公”两场的表演均令人叹为观止;她同时还用梨园戏改编移植了京剧传统剧目《御碑亭》,为这部传统戏增添了梨园戏特有的色彩。这两出戏在北京和上海等地都引起强烈反响,曾静萍带着泉州梨园戏实验剧团的众多演职员多年潜心钻研、努力传承梨园戏特有的表演技法,让当代观众有更多机会领略古典戏曲的无穷魅力。他们创作演出的《朱买臣》和《御碑亭》,又一次证明了传统经典的再现十分有意义,而且其实并不容易。许多传统剧目要重现在今天的舞台上,确实需要为适应今天的剧场与观众,加予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整理,但是多年来我们在经典的加工整理方面,多半只注重于剧目的思想内容方面,然而对于传统戏的继承与发掘,更重要、也更困难的,其实是表演的传承。只有当我们拥有像曾静萍这样卓越的表演艺术家时,传统戏的魅力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发掘与继承传统剧目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传统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舞台上。而要实现后一个目标,就需要让演员重新回到戏曲艺术的中心位置,大幅度提升当代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准。
福建在继承和挖掘传统剧目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这些重要的艺术积累,同样也转化成了他们创作演出新剧目的基础。多年来,以梨园戏《董生与李氏》、闽剧《贬官记》等为代表,福建经常有优秀的新剧目出现,而漳州芗剧团创作的《保婴记》,则是近年里福建戏曲新剧目创作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保婴记》诙谐幽默又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一个温馨的中国民间故事,令人陶醉。而该剧不仅有十分精致空灵的舞台样式,更重要的是全剧通过众多戏剧人物——从女主人公尹三娘、县官到邻居三姑六婆们的善良品行,致力于挖掘和张扬传统社会绵延至今的伦理道德在当下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福建省京剧院2016年创作的《赵武灵王》是另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新剧目,这是个极具震撼力的古代政治悲剧,描写战国年间赵国这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传位次子后竟在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的遭遇,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启示,也给演员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间。
福建戏曲在戏曲的传承、加工整理和创新三个方面均有突出成绩,30年来该省健康良好的戏曲生态,为戏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福建的优势不仅在于戏曲资源非常丰富,更有一批对戏曲的传统与价值持有坚定信念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几乎遍及全国的戏曲危机中,福建仍是传统戏曲生长的绿地,雨过天晴,才有今天的收获。
三
如果说曾静萍是2016年戏曲表演艺术的领军人物,那么,2016年的戏曲领域,编剧郑怀兴、导演张曼君、舞美设计刘杏林都是这一领域里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成就的戏曲艺术家。
张曼君导演近年进入她创作的黄金时期,2016年她有多达五部戏剧作品通过竞争十分激烈的初评程序,获得参加中国艺术节展演的机会。她导演的这五部作品分别包括秦腔、评剧、黄梅戏、湘剧等多个地方剧种,这些源于众多地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她对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传统的深刻领会与灵巧运用。另外她导演的河北梆子《孟姜女》虽然遗憾地未能入围,但是也给评委们留下深刻印象。
张曼君的导演艺术风格非常鲜明而突出,她既擅长发挥各剧种本身的优势,同时也偏好于在她的导演作品里,有意识地通过群众场面营造气氛,如秦腔《狗儿爷涅槃》和评剧《红高粱》,群众场面的作用既承继了传统戏曲中龙套的功能,同时又有新的开掘,她让这些群众演员构成了主要人物戏剧行动的延伸与扩充,形象地体现了主人公行为模式的普遍性,同时也丰富了舞台手段。张曼君在她的导演作品里,喜欢将地域风情融入剧情中,尽管这有可能淡化甚至扭曲剧种的特色,但是从舞台效果的角度看,当然有其意义;而且恰恰由于她几乎在每部作品里都注入具有民族民间风情的音乐与舞蹈元素,使她的作品色彩绚丽多姿,颇具独特的价值。
郑怀兴是当代最重要的戏曲剧作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最近几年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戏曲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出同侪,为他奠定了在当代戏曲创作中首屈一指的地位。2016年他创作的晋剧《于成龙》和琼剧《海瑞》进入中国艺术节展演,同时汉剧《失子记》和京剧《赵武灵王》等新作品渐次呈现在舞台上,多产且优质。如前所述,郑怀兴是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崛起的剧作家,然而,同时代踏入剧坛的众多剧作家里,像他这样一直保持着当年情怀的编剧,即使不是唯一,也非常之罕见。直到今天,郑怀兴依然趋向于通过宏大题材提炼和表现深刻凝重的主题,力图通过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政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里仍然可以看到古希腊和莎士比亚悲剧式的震撼,恰恰是由于这一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他的作品始终充满力量。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晋剧《于成龙》、琼剧《海瑞》等等都是应地方政府邀约创作的“命题作文”,但他并不满足于应付式地迎合邀约方的需求,他对历史题材和人物命运的思考,使其作品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同时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当然还必须指出,郑怀兴的编剧技巧堪称圆熟,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挥洒自如,每部戏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给演员极大的表演空间。
刘杏林的舞台美术设计在近年里的戏剧创作领域成就非常突出,他以少驭多,以简胜繁,如同水墨画般淡雅的色彩、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和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表达,充分体现了戏曲传统舞台理念的视觉魅力。数年前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设计新版《陆游与唐琬》的舞台时,他找到了由竹影、白墙和黛瓦等中国传统园林里抽取出的一组经典美学元素,逐渐形成了以这种空灵写意的民族风情作为舞台主图案的新型舞台美术观念。近几年里,他设计的越剧《二泉映月》、昆曲《红楼梦》、晋剧《于成龙》等有影响的作品,都足以代表晚近三十多年来戏曲舞台美术领域发展所达到的高度。
张曼君、郑怀兴、刘杏林和曾静萍不仅是2016年戏曲领域内的代表性人物,也在晚近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戏曲领域的发展方向。他们积累多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对戏曲传统的高度认同为前提的,而这个共同点意味深长。
四
2016年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汤显祖的活动分为两个系列,除了有关汤显祖本身的纪念演出和研讨活动以外,还有相当多的演出活动是以共同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大师的名义开展的。
有趣的是,纪念莎士比亚的活动,也并非与戏曲毫无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戏曲界共同纪念汤、莎的热情,要远远高于话剧界或外国文学研究界。实际上,用戏曲的形式演绎莎士比亚剧作的历史在中国很可能已接近百年,中国民众得以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近距离地接触莎士比亚的作品。新时期以来,有更多莎士比亚作品被多个戏曲剧种搬演。在2016年,戏曲界虽然没有特别组织莎士比亚作品的纪念性演出,但也并非毫无作为。江苏和上海的两位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创作了融汤莎于一体的新作。江苏的武生名家柯军创排并主演的《邯郸梦》由中英艺术家共同执导,它选取该剧的四折,并在四折里分别融入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等四部剧作的片段,9月22日在伦敦首演;上海的小生名家张军创作了《我·哈姆雷特》,他集昆曲的生、旦、净、丑四个行当于一身,尝试着用昆曲演绎莎士比亚,借此体现出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的努力。两位代表当代昆曲表演之水平的优秀演员都以个体创作的方式,推出集汤莎之精华于一体的新演出,让我们看到了昆曲与世界对话的文化自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受共同纪念汤、莎这一理念启发,他们新创并演出的《寇流兰与杜丽娘》让出自两位戏剧大师经典作品的人物在舞台上直接对话,这部由茅威涛主演的颇具想象力的作品,在中英两国上演时均激起强烈反响。莎剧中的悲剧英雄和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绝唱别致的“混搭”,既展示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认知的碰撞与交叉,更让观众在文化交融和对比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由于适逢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各昆曲剧团都有纪念性的演出活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汤显祖作品系列演出堪称这一活动的高潮,其中,上海昆剧院几代优秀演员以其最强阵容,首次完整地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汤显祖“临川四梦”。汤显祖一生中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部作品,除《牡丹亭》久演不衰以外,其余三部在舞台上并不多见。上海昆剧院由沈昳丽和黎安主演的《紫钗记》,让我们切身体会了这部如同《牡丹亭》一样哀婉动人的经典剧目的魅力。上昆复排的《邯郸记》《南柯记》,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后愈显精致,江西抚州采茶戏《牡丹亭》为汤翁的经典作品增添了乡梓情怀。北方昆曲剧院推出原创昆剧《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全剧把汤显祖一生的宦海沉浮作为主线,并且将他的四部作品以“戏中戏”的方式列为四章。数年前江苏省昆剧团就有过张弘编剧的《临川四梦》,北昆的新作继续了同样的思路,但更侧重于描写汤显祖和他的戏剧作品的关系,以及“四梦”对他人生的重要影响。短短一年里,汤显祖仅有的四部剧作被数十个剧种和剧团搬上舞台,说明在汤、莎两位戏剧大师的纪念活动中,至少在中国,汤显祖是无可置疑的主角。
在2016年的戏曲创作演出中,题材的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现象,比如说抗日题材作品的数量超量地涌现,这一现象并不正常。因为它们中的相当部分,原本是为了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所幸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完全受特定的纪念主题所限,经过较长时间的加工打磨后,到2016年才成为戏曲舞台上较成熟的现代题材作品。红色题材京剧新剧目创作的升温,也比较值得关注。其中某些较优秀的剧目,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努力摆脱样板戏时期的流行理念束缚,为戏剧界对传统手法之认同提供了特定的表达方式。京剧全盛时代涌现出诸多流派,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创作《浴火黎明》和重排《党的女儿》《江姐》时,不约而同地给予流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特殊的关注。多年来,由于对西方戏剧观念的盲目迷信,戏曲的行当和流派被误认为是戏剧塑造人物的障碍。京剧艺术家们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走出了这一误区,流派唱腔的运用,让红色题材新剧目创作演出如虎添翼。充分调动京剧特有的手段,让剧目富有充盈的民族文化内涵,无疑是戏剧家对作品时代性的全新阐释,同时也是文化自信在红色题材新剧目创作演出中的体现。但是类似的作品还并不多见,伪样板戏的创作思路,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
2016年,北京和上海分别举办了小剧场戏曲展演。在北京樊星戏剧村举办的2016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从10月份拉开帷幕,在两个多月时间里有八个剧种的18个剧目参加演出,形态多种多样;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行的第二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同样有八个剧种的12台剧目参演。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出现,最初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的戏剧危机的回应,因而其主要取向就是试图运用各种新颖的形式探索,把观众吸引进剧场。对戏曲而言,近几年兴起的小剧场戏曲的新风潮,也是在同样的诉求下展开的。然而在演出市场逐渐趋于成熟的背景下,仅仅依赖新奇的形式探索,已经不能满足观众对戏曲的不同需求。因此我们在北京的小剧场戏曲节看到,参演剧目里既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剧目,同时也有努力展现原汁原味的戏曲经典剧目的演出,说明从剧场经营者到戏曲业内人士,对戏曲演出市场和观众都有了新的认识。上海的小剧场戏曲节更因为有曾静萍、陈巧茹、王珮瑜、黎安等名角的加盟,通过他们高水平的表演,让观众在剧场里大饱眼福。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打出的“以新创反哺传统,以传统观照新创”的旗号,暗示了他们仍然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互动中犹豫不决,但是优秀演员和经典剧目的精彩演出,已然成为京沪两地小剧场戏曲的主角,回到戏曲本体,显然在两地小剧场戏曲演出中,也是其主旋律。
因此,文化自信贯穿在2016年全年的戏曲创作演出过程中。诚然,在这些创作、演出和活动的同时,对戏曲传统及其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价值,依然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我们正走在通往文化自信的路上,而这条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只要掌握了这个方向,戏曲辉煌的明天,就可以期待。
*傅谨: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陶璐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2017年第3期 总第18期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马琳:在文化自信中建构本土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话语体系——第二届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年会综述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