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舞蹈:回归身体与生命的意义(邓佑玲)_专题策划_《中国文艺评论》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专题策划>正文

2020舞蹈:回归身体与生命的意义(邓佑玲)

  编者按: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广大uedbet全球体育工作者弘扬担当精神,主动投身抗疫主题uedbet全球体育创作实践,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推出了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新作力作。本刊约请多位专家学者,对年度uedbet全球体育发展状况进行盘点,总结成绩,剖析不足,以期引领创作、推出精品,进一步促进新时代uedbet全球体育繁荣发展。

2020舞蹈:回归身体与生命的意义

  内容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传统舞蹈教育教学方式,也对舞蹈创作、演出、传播、观演、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2020年的舞蹈艺术深刻诠释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互动,书写了人类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时刻,并促使人们对舞蹈本质属性和价值进行彻底反思。本文通过疫情下的舞蹈艺术反思、舞蹈艺术实践与理论突破及舞蹈艺术发展新趋向三个方面,回顾和总结2020年的舞蹈艺术理论与实践成果。

  关 键 词:BDA舞蹈论坛(2020) 方舱舞蹈 舞蹈教育 舞蹈传播 中国学派 舞蹈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人类遭遇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病毒的肆虐,导致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社区之间、国与国之间形成不可跨越的隔离墙。这一隔离墙既是物理空间上的屏障,也是生理心理上的屏障,更是文化精神上的屏障。一方面,我们充分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脆弱;另一方面,我们在隔离中又感受到在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片段

  疫情期间的物理隔离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巨大改变,也给舞蹈艺术带来深刻改变。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舞蹈教育教学方式,也对舞蹈创作、演出、传播、观演、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总之,2020年的舞蹈艺术深刻诠释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互动,书写了人类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时刻,并促使人们对于舞蹈本质属性和价值进行彻底反思。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回顾总结。

  一、疫情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反思

  舞蹈究竟对于人类有什么价值?这是对舞蹈艺术的终极追问。2020年年末北京舞蹈学院以“疫情 • 人类命运•舞蹈”为主题举办的BDA舞蹈论坛(2020),着重对2020年疫情背景下的中外舞蹈创作、教育、交流、研究进行学术总结与反思。论坛围绕“舞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疫情下的舞者身体表达”“舞蹈的未来和共同发展”“舞蹈教育的反思与前瞻”“舞蹈如何发挥治疗与康复功能”“世界舞蹈研究前沿”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在论坛开幕式中指出,“舞蹈作为以集聚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体’的表达形式,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失语’,反而以各种创造性的舞蹈表达,探究未知,抚慰心灵,提振精神,激发意志,彰显舞蹈艺术在疫情变局中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在学术交流中,中外舞蹈学人不仅产生了情感共鸣,也形成了思想的共同体。

BDA舞蹈论坛(2020)(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微信号)

  在BDA舞蹈论坛(2020)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引发了学者的广泛讨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苏珊•雷•福斯特认为,针对疫情引发全球经济机制暴露的问题,可以通过舞蹈找到一种跨越多样性并建立关系的实践模式。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教授提出,舞蹈文化多样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多样化的舞蹈文化不断发生交流、交锋和交融。中国智慧的“天人合一”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遵循,多样化的舞蹈文化建设也将在这一理念中发挥积极作用。纳米比亚艺术学院院长安吉利卡•施罗德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让从业者对自己的艺术与族群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非洲是一个民间舞蹈的沃土,如果能够设计一些传统舞蹈的可见的、有形的学习资料,用以留存这些传统,就可以更深入挖掘舞蹈的价值。驻英使馆教育参赞夏建辉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将再次激发人类觉醒,各国人民唯有通力合作创新才能化危为机,找到人类社会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舞蹈系主任拉尔夫•巴克认为,当下共享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知识和信息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舞蹈拥有重塑和重现文化的强大能力,可以繁荣社区发展,可以积蓄力量,也可以鼓励思想的表达。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前所未有地反观自我与他者的身体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与连接,感悟生命个体与人类整体生命的存在与威胁。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语言,在建构平等的生命关系、人类关系、帮助人类认知自身等方面的价值得以凸显。舞蹈在确证生命、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地位与价值已逐渐进入舞蹈学研究视域。

  在本届论坛上,舞蹈如何提升人类的生命质量也是吸引国内外学者积极参与的热门议题之一。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斌提出向内思考、反观自省,以及将身体与意识思维连接起来的重要性。他认为,放松训练中的调息方法,可以让人感受到身体的生长,并感受到意识的身体以及意识的物质化状态。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武心怡、段则熙提出,舞蹈的动觉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经由身体反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舞蹈工作者应该从“大舞蹈观”的视角,以实践为出发点,探索舞蹈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北京舞蹈学院薛晶晶认为,舞蹈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在中老年慢性病干预中可以发挥舞蹈特有的认知功能促进等综合作用。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的沃尔夫冈•马斯纳克教授提出,舞蹈对于健康和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这体现在帮助个人成长、情绪调节、身体意识提高等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个体,关注身体,关注身体健康。舞蹈科学研究正逢其时,从中国知网所载文献看,对“舞蹈治疗”的研究文章数量呈直线上升态势。大众对于舞蹈与身心的关注,为舞蹈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亟待研究者从心理学、医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作出科学的解答。

  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舞蹈的治疗和康复功能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全国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武汉方舱医院医护人员与轻症患者共跳广场舞,引发国内外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2月10日安徽芜湖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颜浩鼓励轻症患者可以在方舱病房里跳一跳广场舞。“在音乐声中,患者们挥动着多日未曾舒展的肢体,一起驱散着心中的阴霾。”之后“方舱舞蹈”也引发了更多媒体平台的广泛关注,并引起国内舞蹈界和舞蹈爱好者的热烈探讨。2月12日,中舞网发表《方舱医院跳起黑走马、火红的萨日朗,这个春天里最美的舞蹈!》,有网友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说“动作最不匹配,但最美最感人。最美的领舞,最美的舞蹈”。这些在2020年年初疫情中出现的舞蹈现象,不仅引发公众的热议,也促动了舞蹈从业者和研究者的深入思考。舞蹈究竟有何魔力可以驱散沉闷、点燃希望?如何理解网友评价的舞蹈“动作最不匹配,但最美最感人”?这是否挑战了舞蹈表演和批评理论的惯常逻辑,即我们把过多精力放在对身体动作和精湛技术的追求上,而忽略了为何跳舞?舞蹈是否不一定要动作标准、技术高超也可以成为美的舞蹈、感人的舞蹈?思考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而舞,舞蹈的本质是什么。

  事实上,“方舱舞蹈”现象一直是2020年国内舞蹈专业学术界的关注重点。《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早在2月18日就在公众号发布了“方舱医院的舞蹈现象研究”专题征稿启事,意在“探索舞蹈所具有的心理支持、情感抚慰、人文关怀等价值与功能”。又在2020年的第2期和第5期分别推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舞蹈现象研究”专题,旨在探索舞蹈与人类命运的紧密关系,以及舞蹈艺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这两期专题的推出将舞蹈研究触角及时延伸到当下舞蹈场景和舞蹈现象,体现出舞蹈学术研究对现实的关照与回应。例如,《“方舱舞蹈”现象与舞蹈医疗健康研究》一文根据“舞医融合”的理念,阐释疫情期间“居家舞蹈”在强身健体,减肥塑形,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调节情绪、释放压力、提高艺术素养与审美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又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舞动团体设置、设计及效果》一文通过研究一次性线上大学生舞动团体活动,论证了线上舞动团体对于疫情期间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提升人际和谐具有显著效果,并认为线上舞动团体可以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研究成果结合运动医学和心理治疗的跨学科视角,进一步拓展了舞蹈学术研究的空间,也促动舞蹈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加深入地反思舞蹈的本体价值。

  二、疫情背景下的舞蹈实践和理论研究

  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舞蹈专业教学、舞蹈创作、演出、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为各类舞蹈从业者、教育工作者和创作者提供了顺势而为的机遇,形塑了舞蹈艺术的新型发展生态和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舞蹈教育的“革命”:身体不在场的线上教学

  由于疫情影响,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艺术转为线上教学,这种身体不在场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2020年度的热点与焦点。2020年舞蹈教育的“革命”体现在以下几个“变”上。一是空间之变。从宽敞的舞蹈教学空间变为家庭内的客厅、餐厅、走廊、过道、卧室。二是教与学的过程之变。从跟随教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身体模仿学习,变为面对方寸屏幕学习。三是学习效果观察与指导之变。从师生共在的场域中直接呈现学习效果,变为间接,即学生录屏传送于老师,老师看录像后再隔着屏幕反馈意见。四是教学语言之变。舞蹈教与学的过程从更多无声的身体语言变为借助更多有声语言辅助教学,即从以身体表演示范见长的教师教学,变为以讲述、说明、指导为主的教学。五是舞蹈身体生命在场的感觉之变。从师生共处教室可感知到教师的温度、气息、呼吸、情感,甚至是教师当天莫可名状的状态、情绪,变为面对藏身机器屏幕后的教师,实际就是面对机器,教师鲜活可感的温度气息变成了机械冰冷的物理屏幕。虽然看得见教师身体的舞动和表情,但感觉不到师生共同在场的“感觉”,舞蹈教育仿佛失去了灵性、丢掉了精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不在场的线上教学,几乎是革了舞蹈教育的“命”。

  新西兰尤尼泰克理工学院舞蹈系主任查尔斯•科洛内奥认为,舞蹈表演艺术的线上教学需要面对诸多挑战,包括身体参与、焦点流动、细节示范、实践回馈、充足空间等。线上舞蹈教育倒逼我们反思舞蹈教育的规律、特性与本质。感知不到舞蹈本体,即身体的内在动律、呼吸、气息、心跳、眼神、肌肤、情感以及整体的生命律动,便不成其为舞蹈教育。当然,建设性的意义也不是没有。意大利国家舞蹈学院校长玛丽亚•帕尔米耶里提出,在意大利疫情封锁期间,教学规划成为新方法论的研究领域,教师不得不适应每位学生的私人空间,在艺术生产中用新形式和新的解码系统,研究图像语言(视频舞蹈)及其语法。这其中时间、动态与空间的运用,都不同于舞台或剧场中舞蹈的现场表现。从上述国内外舞蹈教育者的论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疫情带来的混乱,既让人们意识到病毒攻击了人类的基础领域,也揭示出身体可以调解社会的深层意义。因此,舞蹈教育本质上已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技术的教育,而是生命感性的教育、生命情怀的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

  对于舞蹈高等教育来说,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在舞蹈基训、舞蹈技能、舞蹈表演教育之上,还需要补足和丰富舞蹈的知识体系、以及建构形成舞蹈知识体系的学科理论体系;需要在中专舞蹈技术技能教育之上建构更加完备的舞蹈学科知识体系,从而丰富舞蹈学子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发现探索新知的能力。英国伦敦当代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丽思•尤特豪芬认为,在线教学立足的关键因素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的同步和非同步的混合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创造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内在动力,并努力保持对话。香港演艺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陈颂瑛提出,疫情期间,舞蹈教育者要让学生保持与舞蹈专业领域的互动,让他们在远程分享中产生共鸣。同时,未来还要不断调整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向文化和实践方向转变,人文学科可以帮助舞蹈工作者创造意义、寻求理解。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的过程趋向于形成一个舞蹈生态各因子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连环状关系,呈现出一个舞蹈艺术共享的生态圈图谱关系。北京舞蹈学院黄奕华提出,舞蹈教育要发展成为一个课堂内外打通、线上线下协同的多维现场,一个艺术实验和社会感知交织互动的创生之地。要引导学生调动起“用舞蹈专业应对一切事物的意识和信心”,从自我表达到观照世界,从人际交往到社会批判,学会用舞蹈开启自身、理解他人、发现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技术催生了舞蹈教育诸多新理念的提出:即“在有界和无界之间转变教学观念;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改变教育方式;在有为与无为之间,延伸教学环境;在有序与无序之间,建构教学秩序;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扩展教学资源” 。

  2. 舞蹈影像:舞蹈编、演、观、研新视域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舞蹈影像的编创、表演、观看与传播都比以往表现得更加活跃,更具有关照现实的人文情怀,世界各地的舞蹈专业人士及舞蹈艺术爱好者纷纷以舞蹈影像的形式记录和表达人们面对疫情的心理与情感。舞蹈影像作品在各个网络平台的传播,也随即成为2020年最为引人注目的舞蹈创作现象。全国各地以反映抗击疫情、鼓舞武汉市民战胜疫情、赞美抗疫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为题材的影像舞蹈创作,在2020年呈现井喷之势。各地官方的、民间的、个人、团体、学校公众号纷纷发布影像舞蹈作品,表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积极抗疫的大爱之情。中央芭蕾舞团的《乐舞相约》,听见芭蕾、看见音乐的线上演出,第十届芭蕾创意工作坊在线上多个平台直播举行。中央芭蕾舞团的选手参加了全球首次线上国际芭蕾舞比赛(第七届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世界各地芭蕾选手和裁判第一次线上观看、交流、评估选手们的参赛视频。可以说,新冠疫情关上了全球剧场的大门,却为公众打开了另一扇全新的窗——线上演出甚至是线上国际芭蕾舞比赛。对于舞蹈参赛者来说,录制视频时,要完美无瑕地一镜到底,这比在剧场和教室里更具有挑战性,不仅考验舞者的发挥和水平,更需要拍摄录制技术的完美配合。在传统的舞台表演、灯光、服装、化妆等综合配合之下,影像舞蹈比赛增加了技术的因素,技术甚至成为舞者表演能否完美呈现的决定性因素。

中央芭蕾舞团《乐舞相约》(来源:“中央芭蕾舞团”微信号)

  影像创作研究伴随舞蹈影像创作的活跃。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授万素提出舞蹈创作要因地制宜、即时发声;创作视角要着眼当下,作品构建要以创意为先。美国芭蕾剧院(ABT)舞者克莱尔•戴维森认为,疫情所带来的限制迫使她去找寻未知的可能性,并通过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来塑造自我。美国全球编舞联盟执行理事弗拉基米尔•安杰洛夫强调,舞蹈影像是以镜头承载并扩散舞蹈艺术的魅力,注重观众的心理环境构建,最大程度挖掘和营造舞蹈意象,让舞蹈不再局限于平面舞台,为将来舞蹈事业的发展提出新思路。美国加州大学舞蹈系教授珍妮佛•费雪博士以“太空”游览的创新视角和“纵观效应”来探索舞蹈的发展与创作,突出舞蹈在虚拟空间内的运用,拓宽舞蹈的表演、编创、教学边界,使舞蹈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人的心灵相聚在云端。北京舞蹈学院李文祺认为,未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探索更多可能性以帮助舞蹈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参与者拥有更多维的艺术体验,在建筑空间、家庭空间中都可以因地制宜地随时进行创作。北京舞蹈学院刘祎祎指出,舞蹈与影像在进行跨媒介艺术的流动与生产过程中,如何以媒介身份、技术思维、观众视角与传播场域四个层面的多维转化,共建出舞蹈影像的艺术新景观。

  3. 舞蹈创作与批评:反思创作模式与文化批评的突破与突围

  2020年舞蹈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与开掘方面,更加关注当下、书写时代,讴歌时代英雄,回应扶贫战略。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全国各地的舞蹈创作涌现出了许多以带领人民扶贫、脱贫致富为主题的作品。云南文山州马文静编导的《幸福花山》、广西的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四川歌舞剧院的《悬崖村的幸福路》、中央芭蕾舞团的《花一样开放》等都在这一题材上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些作品浓缩演绎扶贫故事,展现脱贫攻坚一线扶贫工作者昂扬奋发的风采和精神风貌,致敬奋战在扶贫路上的时代英雄。

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宣传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微信号)

  “抗疫”是2020年全球共同面对的生命主题,也成为舞蹈创作选材、立意表达的动机。讴歌抗疫英雄、赞美逆行者、表现“抗疫”主题、鼓舞战胜疫情的精神成为了舞蹈记录时代、表征历史的自觉选择。从作品形式来看,有舞蹈小作品、舞剧、影像舞蹈等多种形式。例如,由田少军跨界导演的原创抗疫舞剧《向北•行天岸》,以抗击疫情为主线,从繁华守望者、美丽逆行者、幸福创造者等三个篇章,反映疫情暴发后人们面对疫情的思想状态以及现实行为,以疫情防控的真实经历为视角,生动再现灾难面前,中华儿女共克时艰战胜疫情的感人画面。作品引入“舞蹈+多媒体”的创作方式,将舞蹈艺术与音乐、视频、灯光等声光电效果融合,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数月以来风云迭起的战“疫”历程。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歌舞团、沈阳曲艺团创作演出的歌舞剧《天使》,以小视角展现大情怀,描写疫情突发时,面对生离死别,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爱与担当。歌舞剧《相信有光》由广州大剧院制作,是中国文联青年uedbet全球体育创作扶持计划项目。该剧以歌为引,以一位不幸被确诊新冠肺炎重症的媒体人的视角,讲述了一段从绝望到希望的内心经历,通过歌舞和戏剧的手法,捕捉人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共鸣。现代舞剧《塔塔尼亚访谈录》是一部独具一格的科幻抗疫舞剧。全剧旨在用舞蹈语言、“科幻”元素来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命运。如上所述,在舞蹈影像创作方面,以抗疫为主题的创作可谓2020年的一道盛景。2020年的舞蹈演出,无论是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线上演出,还是下半年的线下演出,在观演的人数总量上、人群构成的广泛性上都得到极大提升。各地剧院纷纷邀请抗疫英雄、医护人员、志愿者、环卫工人观演的亲民举措,体现了剧院在受众培养、观众拓展方面的努力,也是当下中国艺术关切民生的重要体现。

歌舞剧《相信有光》演出照(来源:“广州大剧院”微信公号)

  2020年在整体疫情防控的情况下,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舞蹈比赛都大幅减少,部分知名赛事直接被取消。在国内整体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状态下,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在洛阳举行,174部参赛作品中入围终评的仅有17部,最终《大河三彩》《雨花石的等待》《西施别越》三个群舞作品获奖。关于本届获奖古典舞作品所展现的创作理念和美学风格,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副主席茅慧研究员在《历史的一刻,艺术的永恒》一文中提出,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三部获奖作品“分别代表当今古典舞主题题材的突破、语言风格的突破、叙事表达的突破三个走向”。她认为:“本届古典舞评奖对风格属性的要求标准是相对开放的……一些作品在‘古典舞蹈’的古典风格、传统气质方面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获。”2020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舞剧评奖在上海举办,共有五部作品获奖。获奖作品中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石榴花开》、有塑造真实历史人物的《朱自清》,有彰显家国情怀、民族气节的《骑兵》《努力餐》《红旗》等。在笔者看来,中国舞剧创作的转向,最根本在于从身体语言中寻找东方身体哲学、审美的属性,在创作上走出功利化、模式化的创作怪圈。创作者应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扎根中华大地,扎根群众生活,感知时代精气神,关照人类情怀,以舞蹈人物彰显生活,以舞蹈身体形塑民族精神和丰富人性,如此方能以艺术的灵魂感召民众的精魂,以艺术精神激励民族精神,以人类情怀激发情感共鸣,以舞蹈艺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以舞蹈身体的方式创作出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艺术经典。

舞剧《石榴花开》(来源:央广网)

  此外,2020年街舞赛事从9月份起呈现爆发态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比赛有:第八届WDG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DMC舞动山城国际街舞大赛、炸舞阵线国际街舞大赛、“贺祖国华诞•舞动青春悦动吉林” 首届吉林省(东北)青少年街舞大赛、BDS世界青少年街舞大赛、第五届“超梦天团”少儿街舞•爵士舞嘉年华等。街舞赛事的顺利举办,向社会大众传递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

  2020年舞蹈学界在舞蹈创作研究领域呈现的新成果和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作品创作个案为主的分析文章占较大比重,如《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发表的“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主创专访及创作研究专题”系列文章,《从奥斯卡•施莱默的〈三元芭蕾〉看包豪斯之舞的创作要素》《隐秀之中的舞蹈“世界”——“亚彬和她的朋友们”第十季作品〈世界〉》等;第二,舞蹈编导的代表人物类研究较为突出,如《赵得贤舞蹈创作观念的当代启示》《记忆与再生:王玫现代性舞蹈创作思维 》《从〈野斑马〉到〈千手观音〉——关于张继钢大型舞剧创作的述评(上) 》《从〈闪闪的红星〉到〈草原英雄小姐妹〉——赵明大型舞剧创作述评》等;第三,舞蹈创作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如《舞剧编创中的意象创构与表意》;第四,对某一题材、某一区域、某一群体的创作作品与方法研究更有所侧重,如《改革开放以来十大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述评》《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舞蹈创作现象研究》《在世界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以敦煌题材的舞蹈创作为例 》等文章。2020年度关于舞蹈创作的研究成果大多在舞蹈语言、结构、技法、舞美等层面展开讨论。在方法论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推出的“新视野、新方法:文化研究视阈下的当代舞蹈批评”专题文章:《主题叠合与权力转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身体政治》《身体的记忆政治与文化认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审美策略》和《从情感认同到视觉审美——〈东方红〉与〈复兴之路〉的身体组织方式与审美政治效果》。这三篇文章以舞蹈的身体组织形式为基础,分别从审美认同、主题权力与记忆政治等视角对以《东方红》为代表的音乐舞蹈史诗作品进行文化政治学的研究,阐释分析了诉诸身体的舞蹈文本、舞蹈的编码组织方式中,具有更为曲折、隐晦的权力结构、审美政治、意识形态等复杂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了舞蹈创作研究和作品批评的理论内涵和考察视角。

  4. 舞蹈传播:线上演出、观演与艺术的平民化走向

  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地的演出市场处于停滞状态。舞蹈编导、演员、舞团没有了舞台,观众不能走进剧院观演。但是,在网络信息社会,隔在编导、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屏障被攻破。短视频、线上展播平台的开发,使得剧院演员、编导很快转向线上分享、线上发布、线上展演。线上舞蹈作品展演不断涌现,线上演出、线上观演成为不得已的观演模式。但线上播放的舞蹈作品无论如何也需要经过镜头的选择和网络传送的过程,毕竟与实体剧院的演出有别,观众面对手机或电脑屏幕的观演体验也不同于剧场内面对面的的身体观看。线上的方式无疑带给舞蹈创作者、演员、观众的影响和剧场艺术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副部长、制作人关渤提出,剧场艺术正处在遭遇数字解构的十字路口,艺术创作因为数字技术的切入而产生了三点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创作主体的数字化倾向。用计算机、动作捕捉来进行远距离传输或是机械表演的审美价值。二是数字技术大规模进入生活,引发传统剧场观演关系的变化,是远程观众与现场互动的新方式。三是观众视角的变化,产生让观众选择的开放式结局。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教师蔡雅娇认为,国内外剧场围绕在场与在线的艺术表现形式,大体呈现出三种创新的剧场生态。其一,很多剧院团通过改造原有剧场的基础设施、突破常规剧场空间的限制、综合运用“浸没剧场”“特定场域演出”“漫步剧场”等戏剧理念,模糊了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物理空间,营造多元的演出体验;其二,以“演出上线”和“演出在线”两种表现形式为观演体验带来革新性的面貌;其三,在视频直播、VR、AR、MR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亦呈现出“在场化”的发展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春认为,从业者重启和回归剧院,我们所依赖的技术工具正在转变成常态,表演艺术的概念范畴、线上的公益行为和经营模式、表演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都成为从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他以“‘并置与共生’为核心,展开了对于后疫情时代舞蹈线上观演取向的思考与讨论,其中包括:镜像的在场、档案化的现场、观演的重新连接三个方面”。

  三、舞蹈艺术发展的新趋向:

  实践与理论双向迸发

  2020年国内舞蹈艺术发展动态,除上述因受疫情影响而呈现的新趋势之外,还在街舞、融媒体舞蹈综艺以及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方面取得值得关注的、具有前瞻性的新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2020年街舞表演以及各项赛事都异常热络。以《黄河》交响音乐创作的街舞作品登上了2020央视春晚河南郑州分会场的舞台。街舞人带着《少年中国说》等街舞作品参与“2020首钢园环境舞蹈展演”开幕式演出,青春活力的街舞作品与首钢工业园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充分借助园内已有的多元空间与工业装置,在更开放的空间内呈现出一番新风貌。以“舞扬之巅”为主题的2020广州街舞优秀原创作品展演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编创者注重原创性,题材、立意、构思结合了抗疫、广府非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来自Breaking街舞团队“PBF CREW”编创的作品《狮•承》,把岭南非遗文化“醒狮”与街舞相结合,表达了广府文化不一样的韵味。来自广州著名街舞团队“THE D.O.G.S” 的作品《帝女花》,以岭南粤剧著名名曲《帝女花》为创作题材,将粤剧传统服饰及粤剧动作融入街舞作品当中。与活跃的街舞表演及比赛相比,国内舞蹈学界在街舞方面的研究稍显冷清。2020年街舞的学术研究成果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街舞理论在中国》,该文对街舞引进中国及其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文章认为在舞蹈界广泛使用的“街舞”概念实为中国创造,在“街舞”概念之下涵盖了Popping、Locking、breaking、wacking、hip-hop、house、Jazz、urban dance等不同舞蹈样式。文章提出,未来的街舞研究应厘清概念,并将街舞研究纳入中国舞蹈学学科理论体系中,注重对街舞现象的规律性研究,关注街舞群体及街舞产业化与街舞的中国化发展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街舞理论体系。

2020广州街舞优秀原创作品展演(来源:“岭南uedbet全球体育”微信公号)

  其次,2020年舞蹈综艺催生舞蹈表演创作新生态。S+级别的大型垂直类网络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第三季、江苏卫视的《蒙面舞王》、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第二季都展现了中国街舞人的风采。湖南卫视的《舞蹈风暴》以一个360度环形舞台、一束追光,让对舞蹈怀抱一腔热血的舞者们轮番上场,将舞蹈的魅力击穿圈层,走进大众。在不同于舞台表演的电视演播厅,在360度的舞台,如何展示舞者的能力技巧,还要兼具艺术审美与表达,不仅考验舞者的表演力,更考验舞蹈编创的能力。舞蹈综艺对于舞蹈创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题,对于舞蹈传播、舞蹈功能研究领域无疑也提出新的课题。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舞蹈不再如传统理论视野中那般转瞬即逝,而是可以技术化定格下精彩瞬间,如同《舞蹈风暴》中的“风暴时刻”。科技正快速改变着人们对于舞蹈的认识,舞蹈也在不断建构和形塑着社会关系。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舞蹈的创作、表演、观赏、接受之间的内在关系。舞蹈综艺节目的火爆为舞蹈学研究提出了诸多新空间、新对象、新命题。

  最后,云端学术活动促进在世界舞蹈研究格局中建立中国学派。2020年互联网会议视频平台使身处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区的学者,可以在同一时间云端相聚,共同探讨。英国的早晨、中国的下午、新西兰的晚上,时空交错,各国学者在这一特殊时期呈现出“异时共在”的场景。BDA舞蹈论坛(2020)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2020年会,都以现场连线方式,实现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五十多位舞蹈学者共同参与。中外舞蹈研究者参与的广泛性、研讨的深入性,话题所达到的共识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2020年舞蹈学研究基于中国本土的舞蹈历史、文化、现象,力图建构中国舞蹈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继续推出“舞蹈学研究中国学派”专栏,从学术范畴、历史史料的再发现与阐释等方面总结梳理舞蹈学研究中国学派的研究成果。这其中包括《“畅”与“和”:〈周易〉与先秦乐舞思想交会的两维度》《朱熹的乐舞情怀与经学阐释》《明代文庙佾舞舞谱的比较研究》《从汉字构形看上古舞蹈文化》《商周万舞考》等文章。2020年乐舞图像研究成为古代舞蹈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推出“汉代乐舞图像研究”专题的三篇文章,即《汉代图像中的乐舞形象研究》《米脂县出土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与相关图像综述》《汉代乐舞研究现状与反思》。由此可以看出,美术考古与图像学研究方法正成为舞蹈史研究的有效路径。

  笔者认为,中国舞蹈学理论研究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是:西方舞蹈学理论色彩重,中国本土化舞蹈学理论色彩轻;吸收外来舞蹈学理论多,继承阐发本土舞蹈学理论少;就舞蹈就事论事多,研究视野宏大者少。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要有更高的站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思考人类舞蹈艺术的历史与未来;要有民族文化复兴的引领,主要是强调中国本源的舞蹈文化的复兴;要强化中国特征的重新认定,主要是弄清中国舞蹈的精神是什么;要遵从中国哲学身心合一的学术观念,着力从对人类生命意义的理解上把握中国本土舞蹈的独特作用和对人类舞蹈学术的贡献。对于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探讨,与在国际交往实践中舞蹈中国形象的建构和表达直接相关。只有在理论上界定清楚了什么是中国舞蹈以及中国舞蹈的内涵、本质、特征,才能指导中国舞蹈文化的实践。正如《中国舞蹈精神的探索——从戴爱莲“边疆舞”实践谈起》一文所提出的,决定中国舞蹈的根本属性是舞蹈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审美。中国舞蹈的核心精神有如以太一样弥漫在中国舞蹈的身体训练体系、教育教学体系、表演体系、创作体系、作品以及作品评价体系等一切观念、行为当中。戴爱莲的“边疆舞”正是以舞台实践的方式对中国舞蹈精神所进行的初步探索。

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研讨会(红网记者 朱丽萍摄)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舞蹈学研究在与世界舞蹈学者的交流对话中,设计和主导了学术话语,并在学术交流分享的同时,生动讲述了中国抗疫的经验与智慧。在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战略任务、全国人民齐心战胜疫情的特殊历史年份,中国舞蹈学人联合国外舞蹈学人以其创作、演出、赛事、教育、理论与批评和舞蹈影像等活动,共同书写了一段值得在中外舞蹈史上铭记的历史。

 

  作者:邓佑玲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2021年第1期(总第64期)

  责任编辑:韩宵宵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延伸阅读:

  2020舞蹈:回归身体与生命的意义(“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晋身C扩

  2021年《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2021年第1期目录

  街舞理论在中国(邓佑玲 于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舞思潮巡礼

  《舞蹈风暴》能否成为舞蹈跨圈的“风暴眼”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