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设计: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潘鲁生 殷波)_专题策划_《中国文艺评论》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专题策划>正文

2022设计: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潘鲁生 殷波)

【内容摘要】 2022年,中国设计持续发展。从高等教育“设计”类学科设置调整可进一步把握设计在人uedbet全球体育术、科学技术、应用实践维度的构成与趋势,具体在产业策略、技术工具、协作机制、文化观念、审美精神等方面,体现出产业驱动赋能、尖端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社会广泛协作、生态人文融合共生、本土生活方式与美学精神复兴的鲜明特点,体现了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也是设计价值不断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关 键 词】 设计 产业政策 生活方式 美学精神

引言 “设计”的学科内涵与认识维度

2022年,在我国设计领域,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相关设置成为热点。继2021年12月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教育界、学术界对设计类学科的内涵与边界持续热议,焦点集中在设计的本质及其在艺术与科学技术相关学科的归属上,直至2022年9月相关教育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并执行“设计”类学科设置——作为“艺术学”门类下“艺术学”一级学科(1301)中的“设计历史、理论和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研究”、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专业学位点“设计”(1357)以及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学科点“设计学”(1403),可授予工学、艺术学学位。设计类学科设置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设计类人才培养的学位授予依据,体现了“设计”作为知识与实践体系的基本架构,反映社会发展对设计类人才的基本需求,也涉及人uedbet全球体育术、科学技术等全面发展进程中设计在理论基础、视角方法、技术工具、创造性成果等层面交叉渗透的趋势和规律。“设计”学科意义上的设置和调整因此不仅直接作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相关人才培养与研究实践,也是对社会现实中设计实践构成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响应,是对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期设计发展需求与价值实现的策略规划与实施。

关于设计类学科在艺术理论、应用实践、科技交叉方面的“三分式”设置,为认识中国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供了参考维度,有助于透过纷繁多样的政策措施、展赛活动、作品产品等,进一步认识和把握中国设计在文化理念和美学精神、实践应用和产业策略、技术工具和思维机制方面的特点和动因,在过往与当下、理论与实践、物质化存在与非物质化意义的整体构成中加以认识和理解。

一、设计政策:设计产业化与产业设计化

从本质上看,设计不同于艺术创作,并非纯粹的自我表达,主要是从现实需求出发通过物化手段等加以实践,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对需求的有效干预,具有突出的应用性,社会生产实践因此是设计的主要存在形态和作用机制。所谓“不能脱离经济谈设计,也不能无视设计发展经济”,把握设计产业策略与发展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洞察、解读和验证设计的社会需求与价值。

表1 2022中国各地设计产业政策列表

截至2022年11月,全国共计六省、六市出台设计产业发展、设计之都建设专项政策(见表1)。其中,在城市范围,主要聚焦“设计之都”建设,既有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设计之都”创意城市网络的上海、深圳、武汉等在回顾总结基础上再出发,也有广州、重庆、哈尔滨的创建目标与规划。在省域范围,东北、中部、南方省份以2022年为起点制定发展规划,着重以工业设计赋能驱动产业发展。在各地政策规划及行动方案中,不约而同地提出“设计产业化”和“产业设计化”理念。其中,“设计产业化”的重点,在于使设计服务成为产业,即设计类企业或组织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从市场需求、专业服务、质量管理到效益营收的系统化经营组织形式,成为国民经济中以特定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设计化”的重点在于建立并强化产业中设计的先导和驱动作用,即不同类别的企业加强创意、设计、研发,促进IP塑造、产品制造、运输物流、销售推广、创新迭代等纵向产业链发展,并通过设计的集成式创新,促进资源链接、跨领域合作,带动企业、行业、地域等横向产业域、产业生态圈的整体提升。相关政策将设计作为一种集成性的机制和新型生产力发挥赋能驱动作用。因此,不论工业设计还是更广泛的文化创意设计,不只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更需围绕顾客的消费痛点,提升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将消费者未被表达的诉求、文化认同及生活主张等,经由设计进行构建,用场景组合进行承接,以新产品恰如其分地表达,并通过新商业模式加以实现,推出符合新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品牌、新体验、新场景,创造包括产品设计、品牌设计、体验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在内的商业价值,使技术升级与市场升级相结合,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到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产业升级。

广泛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主要与我国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设计发展的普遍基础和生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受疫情及国际局势等综合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相对走弱,关乎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重新解码设计的价值创造过程,将设计作为新的价值源泉并发挥核心推动力量成为必要。与此同时,我国设计类企业发展具备一定规模并呈增长态势。据统计,截至 2022年2月28日全国工业设计类企业总数达11211家,比2021年同期增加5000家,一年内增量超过2016年至2020年增量之和。在工业设计类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且增势显著的同时,纳入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的“创意设计服务”在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3508亿元,所属的文化核心领域营收比上年同期增长1.4%,设计产业化及产业设计化具备较强基础。具体政策制定与产业基础及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相关。此前关于实用、经济、美观的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物用的基础功能之外,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个性表达等也是需求的重要内容,其满足与实现即意味着产品与消费的同步升级。因此,设计以洞察和表达建立相应的连接方式和话语体系,不仅是单纯美化与包装的“颜值经济”,更在于回应需求、产生共鸣,并进一步作用于生活价值观塑造、生活方式优化等深入的改善与变革。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因此也不只在于实现量化的产值指标,还在于进一步优化完善产业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设计整合人力、技术和商业价值的集成作用,改变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以加工制造为主、劳动密集、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局面,从本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人生态度与产品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联系出发,促进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的全面提升。

应该说,在轰轰烈烈的产业发展背后,还有设计所依托和运用的技术工具、组织机制、文化观念、精神诉求等深层作用,其延续或迭变革新、多元共存或主导性发展都是设计之现象表征与深层动因所在。

二、设计技术: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的视效设计成为世界体育理念与中国美学精神、数字技术工具与传统工艺文化融合运用的一个典型。其中,运用程序计算和数字可视化技术生成的一系列影像,取代以往大型表演活动的人海战术,有助于管理上的疫情防控、经济上的精简节约,并呈现了特定的视觉形象、文化意象和诗化意境,形成从一片雪花飞舞到千万片雪花汇聚等具有动态变化、富有细腻质感、包含思想寓意的叙事表达,营造了影像的沉浸式体验。在数字技术充分运用的同时,相关创意设计还包含大量传统工艺文化元素,如盘长、户牖、剪纸、年画等传统图案纹饰,以及丝带交织等过程的数字影像呈现,表现传统工艺的纹饰之形与动态之意,形成传统工艺的语言、寓意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成为传统与现代、科技与艺术、中国文化与世界发展相融汇的、富有创造力的表达。由此可见,尖端技术与文化传统结合、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互为补充,塑造了新的文化标识度。

事实上,本年度,在元宇宙等技术及应用场景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AI智能化软件、算法生成艺术软件辅以3D打印制造技术进一步加速设计工具的革新应用,消融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边界,融合“数的物化”与“物的数化”,促成从设计实现机制到美学风格特征的全面革新和发展。“数字主义”“算法生成”等成为设计技术领域的关键词,在提高设计效率、解放设计生产力的同时,不断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形成新的设计表达。大量设计类网站和设计主题论坛关注AI绘图工具、AI创作实验室、“智画”技术等创新发展,深入研讨相关技术工具对设计师和设计实践的影响。数字技术工具应用也进一步促成设计语言和风格上“科技化”与“超现实”的特点。比如,在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甚至空间场景设计的图形纹理上,运用数字生成艺术程序设定参数或随机分形,形成富有数理逻辑和有机生命力的、和谐而繁复的纹样图案,超现实渐变、3D打印质感和纹理等富有科技美学风格。在信息交互设计、商业体验设计中,数字技术不仅被用于创造特定的视觉动画效果从而增加体验深度,而且用于实现从静到动,从二维、三维到沉浸体验的交互拓展。特别是基于算法随机生成机制,相关设计表达与传播常态化更新,可实现用户每一次打开页面或刷新时都有不一样的呈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赞赏“媒介和技术的发展使设计艺术打破了原本界限”,认为“技术结合设计形成的审美价值在未来是无止境的” 的同时,反思及批评并存。关于高度的技术化程序在赋予设计绚丽视觉语言的同时,是否限制了其内在的可能性,设计是否因软件功能而出现新的“泛同质化”问题,机器和算法等能否真正帮助实现人类最主观、最无法实现和最深刻的东西,等等,仍在持续探讨。

因此,设计的技术工具并未仅向高科技的单级化方向发展,“如何以过去作为创造未来的起点”仍是焦点所在。手工艺作为最传统的造物技术,以其承载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生命本质创造力以及特有的对生命仪式和生活日常的纪念、对情感的维系与表达等受到重视,成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的再设计、新设计和设计中对手工艺文化的深度取用传承成为共生互补的两个方面。一段时期以来,对于传统手工艺在冲击流失状态下的悲情守护逐渐向更广泛的自觉自信、认同共鸣基础上的设计创意与消费选择转变,手工艺的形式语言、材料质感、技术工艺、文化内涵、情感价值等进一步运用到设计创意之中。比如,在平面设计领域,传统手工艺中包含的图案纹样被大量应用,其地方性、民族性的符号寓意得以凸显,不仅是对本土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追溯,也与疫情影响下跨国旅行等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因而更加渴望逃离单调、向往热情绮丽的情绪有关,设计中更加倡扬地域风情特色。在产品设计领域,传统手工艺所包含的集体记忆、熟悉感、亲切感进一步被发掘和阐释。当人们身处科技革新、数字生成的洪流当中,也表现出文化心理的另一面——比以往更倾向于熟悉的事物、更加忠于自己和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事物,手工艺因此成为设计实践的重要资源和方法本身。此外,在更大尺度的建筑空间或虚拟化的信息空间中,相关设计也注重汲取传统手工艺思维的核心,把握偶然性与感性、控制与非控制、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化的关系,形成“新的自由和一种放松的设计”。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设计(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该说,技术工具、文化视野上的兼容并包使设计具有构成的丰富性和发展活力,也与作为“设计者”之主体的多元性及其协同参与的“大设计”机制密不可分。数年前,《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的作者埃佐•曼奇尼提出,设计的本质在于“实现期望的功能和意义”,“实现事物应有的状态”,“设计是一种人人都有的能力”,它应该“发生在开放式的协同设计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现在,基于远程协作技术以及新的传播与商贸业态进一步发展,人人设计的时代全面到来。

三、设计机制:人人设计与社会设计

“人人设计”首先意味着更多的人参与设计,更多样化的需求得到表达,更丰富的创意从中产生,更短的流程即可实现优化,这一设计机制的实现既与虚拟协作等应用程序的优化迭代有关,也和新消费机制密不可分。就后者而言,由于数字技术加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商业模式发展,社交网络与新媒介助推,形成了新消费关系及新消费行为,其中消费者的需求痛点、消费选择中的情绪与价值共鸣等至关重要,精准把握并快速回馈直接关系瞄准特定人群并切入消费场景以竞争发展,因此以多元化方式吸纳社会大众参与设计成为必需也是必然。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设计形成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碎片化设计”特点突出。由于参与主体多元,数据信息海量,针对需求的兴趣点和痛点进行断点式设计,涉及多样化的细节环节。应该说,碎片既是存在的状态,也可能是发展的萌芽,“碎片化设计”的优势在于不仅关注“长尾市场”而为大多数人设计,更涉及大众群体生活方式的细节,深刻洞察、精准回应甚至形成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从而发现并促成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例如,2022年,基于设计思维和方法体系变革的研讨广泛展开,成为“2022大设计奖”等评审和论坛交流的重要主题;同时,在微品牌、微创新等发展中趋势尤为明显。其二是“个性化设计”特色鲜明。基于个体的需要作出设计回应,甚至不断创造个性化选择的可能和体验,是“人人设计”时代的突出特点。“个性化设计”在面向个体需求的同时,往往以“圈层”范围展开,诸如“Z世代”基于兴趣和审美偏好形成的圈层往往促成相关设计样式和风格。其三是“包容性设计”进一步发展。当设计系统更趋开放,“包容性设计”的原则随之发展,包括“认识到偏见和排斥”以及“为一个人提供解决方案,同时扩展到更多人”等。设计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残障人士、远离网络的人群以及“那些生活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以外的人”。比如,获“2022年亚洲设计奖”金奖的盲文备忘打印机,旨在满足视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识别需求;获2022年度德国iF设计奖的深圳人才公园儿童友好设计,关注3-14岁儿童的成长需求,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获2022大设计奖金奖的义肢儿童辅助器,服务特需群体而实现设计的价值。本年度,有关无障碍设计不仅关注建筑及公共空间等物化环境中的便利性,也成为网页设计、屏幕阅读等信息空间设计关注的重点。如百度设计团队的《百度大字版》等,体现“为大家设计”的理念。整体上看,依托相应技术基础,大众广泛参与设计的机制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否以商业目的作为根本出发点,实质上都包含对于碎片化、个性化、包容性需求的发现和回应,具有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协同性、系统性的社会设计进一步发展,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以及进一步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命题。2022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等展赛活动提出“设计协同”主题,倡导全球设计者相互协作、目标协同并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不同维度的交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打破壁垒,应对共同面对的问题。从2022年发表的设计类专业论文情况看,适老化设计、生态设计、防疫设计、乡建设计等主题关注度相对较高,形成一系列实践性案例分析和理论性论证成果。从中可见,在社会成员广泛参与设计的基础上,协同化的社会设计更在于把握和求解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涉及人文关怀、绿色生活等,相关实践不只是形成物质化产品的设计创意或服务管理的优化方案,也将通过设计抓住问题本质,通过设计以美感和共鸣来撞击人们的心灵,广泛建构推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的道德责任和同理心,激发追求美好与幸福的行为。具体来看,社会协同的设计还具有“再设计”的特点,即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但目标不是审美的“陌生化”,而是实践的改良与优化,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更合理的解决方案。2022年,在我国设计服务乡建的实践中,不少设计师持有“克制的设计介入区域”的主张,提出“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非干预式建筑振兴乡村”,讲究重复使用、再生和回收。即面对历史留存的乡村景观、昔日熟悉的乡土生活,设计改善的目的是优化人居环境以增强乡村社区的文化凝聚力和发展活力,而不是弃旧建新、同质化发展。乡建领域的再设计因此具有“软性的公共治理”意义,尊重传统空间里的生活习惯,延续历史的根脉和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更为向上的生活方式,激发内在的活力。由此可见,在社会广泛参与协作的设计机制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以及由设计机制进一步影响促成的设计文化,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历史与当下的共生、共情、共融,具有鲜明的设计文化内涵。

四、设计文化:自然共生与社会共识

2022年,旨在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持续推进,主要集中在再生材料的设计利用、空间环境的“亲生物设计”和工业产品、数字产品的“亲生命设计”等方面。具体在材料更新上,相关设计关注废弃材料的回收利用,并重视获得再制新生的材料以及产品再次废弃后的无害化降解。比如,用99% 废弃奶茶杯和1% 废弃原茶渣设计制作的手机壳、用稻壳回收设计制成的儿童积木玩具、用废弃气球再生皮革设计制造的时装、箱包、家居用品,以及培育菌丝体并鞣制和染色制成菌丝皮革从而替代动物皮革及其合成替代品、使用海藻制成的生物塑料等,促进了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了材料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并在再次废弃后也将以可降解的性质实现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在景观环境设计方面,商业空间、办公空间等注重绿色景观植入,包括植物以及使用天然材料制作的家具、装饰等,营造自然氛围,打破室内户外的场景界限,甚至将人造空间作为自然空间的延伸,创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彼此交融的体验。在工业设计、数字设计等方面,“亲生命设计”的趋势也极为显著,在产品设计中使用更加贴近自然物体的表面肌理、更拟真的自然音效和光照等,还原真实的自然成为新的设计灵感并广为应用。相关设计在材料研发应用、景观营造、产品设计的同时,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的价值观拓展到品牌形象、商业价值观、营销理念等方面,成为能辨识、可预期、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持续经营的管理过程。比如,部分国产美妆品牌在包装设计上采用自然衍生产物等再生材料,通过造型、肌理、质感的设计营造专属限量感,使再生材料成为新的流行元素,并由此丰富其品牌的绿色环保文化内涵,由倡导与其价值观相符的生活方式引发目标客户价值观共鸣,从而进一步获得市场份额。设计所表达和实现的低碳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共生依存状态形成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的统一。究其原因,线上购物普遍、虚拟体验增多,人们对真实自然生命和生态体验的渴望更加强烈,加之疫情影响,亲近自然、健康生活的愿望也更强,同时,生态环保的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漂浮的森林:南昌市鱼尾洲公园》设计获AZ Awards2022年度最佳景观奖,该设计将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垃圾场和养鱼场改造成湿地公园,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雨水调蓄的城市绿洲和市民休闲活动的生态公园。自然共生的设计体现社会文明与价值共识,并产生积极反响。

△稻壳制积木玩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2年,“情感化设计”持续发展,在实现具体功能的同时关注情感交流,包括物用之外的情感慰藉等。比如,餐饮服务中的送餐机器人采用萌宠形象设计,与防疫有关的测温仪设计为温度投影,洗手液容器设计为洗手液图案“打印机”,以及围绕露营经济、萌宠经济展开的一系列产品设计重新构建“诗与附近”、动物与人的关系,核心在于心灵世界的营建。这种关乎心灵的社会共情,不仅体现在当下情感关系的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历史传统与当下发展、旧遗存与新走向的把握上。尊重记忆,对抗遗忘,守护“回乡”之情,包容聚落存在与发展的多样性,形成设计实践中历史建筑、昔日乡村与今天城市建设发展的新旧共融、共生式更新。比如,2022年住建部印发的《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的通知》,完善了设计下乡的相关机制;首届农村人居环境公共空间创意设计大赛举办,《旧曲新语,忆居相生——基于互动体验的叙事化历史村镇改造设计》等项目获奖;还有崇明建设镇建设村的“崇乡美聚实验田”项目获2022年度法国巴黎DNA设计大奖。在相关设计实践中,拆旧建新、以新代旧已经被利用既有建筑空间、运用当地材料和工艺的恢复性修建所取代,甚至部分传统村落展开“拆新保旧”改造,部分传统村落依托乡村景观设计开发与节日场景相结合的土地艺术活动。设计的意义由此体现为尊重和保留原有形态,而且并非“盆景式”留存,而是着力实现传统聚落建筑等与周边环境融入、乡土精神与当代生活方式和谐共生。除乡村外,在城镇更新设计中,新与旧、情感记忆与功能需求也在设计中实现平衡共融。比如,于2022年获奖的北京西红门创业大街等设计项目,通过设计应对和解决城市街区的功能更新、形态肌理融合等问题,设计在城市记忆、功能需求、发展活力中寻求的平衡与提升是关键所在。

漂浮的森林:南昌市鱼尾洲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设计的思想和实践由表及里、由物质化的外在形态向精神向度深化,由单向度的创新向多元化的平衡兼容拓展,自然共生、社会共情、新旧共融,打破屏障,消融边界,设计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如果说“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那么,当前中国设计的文化内涵无疑也是国人生活视野、文化观念的表征,也可通过设计表达和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与美学精神。

五、设计美学:中式生活与中国精神

2022年,国风国潮持续发展,富有特色的设计语言和设计风格从有形的视觉层面向生活方式的日用层面和生活意义与价值的精神层面拓展深化,不再停留于传统文化符号式、标签化地取用,进一步转化成生活,追寻生命、生活感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视觉形态上,汉字Logo大量使用,梅兰竹菊的文人雅韵、雕龙画凤的宫廷风格或吉祥寓意、饱和度高的民间色彩等广泛运用,还有木、石、竹等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材质、工艺、形象元素等仍广为应用。比如,获“2022亚洲设计奖”的江南印象工艺茶具,取江南园林格局和水波意象,在茶具中表达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文化韵味;还有2022年市场上热度较高的双弧瓦片形的钟薛高雪糕、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联名系列青铜彩妆等,都包含对传统文化艺术“形”与“象”的取用。在生活日用层面,相关设计对接生活应用场景,融入当代科技,在创新中复兴传统生活方式。比如,茶艺、香薰、中医养生、诗书雅集等关乎生活方式的文创设计、工业设计进一步丰富,包括传统养生与科技智能结合的智能刮痧仪、具有长续航力的提梁手灯以及电陶炉、泡茶器和公道杯三合一的煮茶器等。为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能和价值,相关设计进一步将传统文化的形象元素、意境韵味与新科技、新需求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新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和人群“圈层”不断发展,年轻群体穿汉服、写书法、学国学、弹古琴并通过国风视频等网络传播结交同好、扩大影响。《中国汉服产业发展报告(2022版)》就“汉服节”“汉服在线”“汉服网红”等作出调查,汉服发展与其他服饰时尚相比更具有场景应用性和文化传播性,汉服设计形成遵循古制复活文物史书、古籍古画中的传统服饰和顺应时代潮流、工艺技术的改良创新等路径方式,实现汉服IP创新、中国服饰原创设计版权服务等新的发展。在文化精神层面,表现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美,在今天的生活和设计中诠释和表达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富于传统之“韵”、传统之“神”,而不拘泥于传统之“形”,成为中国生活的叙事方式与感性内核的复兴与重建。比如,2022年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及西安、杭州、广州分馆落成,相关建筑设计汲取传统园林、建筑、绘画的美学精神,山水交融,层层递进,而且着力避免在空间结构、形式系统、建筑元素上仿制式的撷取物象、拼贴组合,不是标签式、模件化地设计建造仿古建筑,而是实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表达。如杭州分馆设计师王澍指出,即使无斗拱屋顶,依然成为中国建筑。今天的中国设计已成为本土世界观的开放式、发展式呈现。

江南印象工艺茶具 设计:王华杰、向金武(获“2022亚洲设计奖”)(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顾中国审美传统可见,历史上儒家“六艺之教”包含生活经验并具有审美教育的内涵,官方占主导地位的“礼乐文化”讲求情与礼的融合;历代文人的诗情画意、笔墨纸砚、琴棋书石、茶艺花道、人物品藻、雅集交游、园林闲居都具有生活美学的意义;民间百姓在节日庆典与人生礼仪中、在乡土风物与生产生活习惯间,形成了丰富的自然化、情感化的艺术表达。在社会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中国设计一度存在“失语”现象,往往无条件接受西方设计话语,存在外在形式上的简单拼贴仿制和价值取向上的同质化问题。其实设计之变、设计之力不仅在于设计本身,还要将审美趣味与对人生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以物入微、由式入道,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实现人文之美。当前,生活美学的传统在生活中和内心里的复兴,即不仅追求物质上、价值判断意义上的“好的生活”,还有情感上、审美意义上的“美的生活”,从而实现“美好生活”。设计既是一种探寻、表达和“物化”“意义化”的路径,也是当今人们对“美”之认知与追求的表征,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生活立‘美之心’,从而重建文明中国与中国文明的感性内核”,是为植根于中国生活的精神追求与表达。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设计价值的建构与实现

2022年,中国设计在学科意义上的调整设置,涉及设计的知识构成和实践方法,经由人uedbet全球体育术、应用实践及科技融合等维度观察设计发展,可以看到:在策略机制层面,2022年在以往设计类政策部署及部分一线城市“设计之都”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将设计作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并设定量化产值目标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在地方经济决策发展中加以落实,从而构建和发挥设计与产业的关联机制及作用,相关政策层面的导向也成为设计力进一步觉醒的体现。在工具和技术层面,设计发展融合传统手工艺和尖端数字技术,既依托算法生成和虚拟技术大幅度提高设计效率并形成超现实的美学风格,同时全面运用手工艺在物、技、心上的表达呈现与塑造作用,发掘运用手工造物的深层逻辑和意义,弥补单纯数字主义可能缺乏的历史感、现实性与独特的深刻意味,形成手工艺与数字科技并存共融的局面。在协作机制上,由于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助力,远程协作性设计软件及技术革新,社会大众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和介入设计,从个体生活视角出发的碎片化、个性化、包容性设计进一步发展,求解社会普遍问题的协同设计、再设计等发挥从物质产品、服务方案到社会共识的广泛建构作用。在思想理念、文化意识层面,对于自然的亲近与依存、对于人之情感与记忆的观照和尊重使设计在风格上更加质朴、在实践上更加克制,设计不再以浮夸的装饰引人注目,而是不断接近生命和生活的本质。在审美的精神和生活方式上,植根于中国生活的设计所表达和实现的是本土化、民族化的审美追求,国风国潮之热烈所表征的正是传统在创新中的复兴活力和趋势。

关于设计之产业作用的发掘发挥、设计所运用的工具和技术、设计的实践机制及其文化理念、精神内涵等,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并具有共通的动因。首先在于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加强原创设计驱动产业发展,跳脱符号拼贴,表达内在精神,珍视历史遗存而非盲目大拆大建,运用新兴科技并追寻传统意义,无一不是社会整体文化素养、文明程度、创造活力提升的体现。重视设计、发展设计并以本土的、原创的设计改善优化生活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同时,应对疫情等现实需要也成为设计创新的动因所在。相关设计不仅涉及医护治疗与防疫防控,关乎生活的方式细节和心理体验,也涉及关于生态、生命的价值观,由此促成设计对医疗功能的提升优化,对视觉形态、色彩等情感抚慰作用的实现,并创新了亲生态、亲生命等设计理念和风格。总之,设计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一种创造和交流,在不断优化改进、创造美好的过程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喜悦。2022年的中国设计承前启后,所持续建构和发展的是更深层次的设计力与设计精神。

*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潘鲁生 殷波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2023年第1期(总第88期)

责任编辑:王朝鹤


☆本刊所发文章的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给付。新媒体转载《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杂志文章电子版及“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众号所选载文章,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清晰注明来源《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及期数。(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潘鲁生 殷波 | 2022设计:设计力与设计精神的持续建构(“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喜讯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晋身C扩

2022年《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书讯|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精选集》/《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编辑部 编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2023年度重点选题参考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2023年第1期目录

民间uedbet全球体育发展的现代化创构之路——两次uedbet全球体育座谈会的理论与实践导向(潘鲁生)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