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由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公布的关于顶尖美国本科最新录取标准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告的主题是“让关爱他人之心在年轻人心中普及” 。一篇不足千字的报告,不仅提示了未来美国大学录取的新方向,也对未来申请者给出了具体、明确的建议。第一,关心他人和公益将成为学校的主要录取条件。第二,倡导持续、有意义的社区服务。第三,强调活动的质量而非数量。领导力不再是重点。第四,培养孩子对他人贡献的感恩以及对未来一代的责任心。第五,降低标准化考试的重要性,大学申请拼“人品” 。
长期以来,强调个人成就是美国教育的精髓,以往的美国教育理念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功利主义者。现在将关心他人和公益放在个人成就之上,领导力和学习能力不再成为主要的录取条件,而是注重学生是否关心他人和公益,特别看重学生具有为未来一代创造美好的世界的责任心。常春藤盟校、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绝大多数美国名校,都表示支持哈佛所倡导的这一招生理念改革。这无疑是对美式教育方向的大扭转。
相信这样的招生理念改革,新录取标准报告的公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哈佛对以往教育理念的反思,对当下丰富的教育实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在历史上哈佛大学就不断地反思和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永远在面向未来的挑战中,砥砺前行。在2008年之后,哈佛要求所有本科生除了主修课程,还需完成八类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它们分别是:美学与理解、文化与信仰、数学与简化解释、道德理解、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世界与社会及美国与世界。
教育理念的改变,就是对未来的新思考、新设计和新塑造。其实,在哈佛本科最新录取标准报告公布前,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哈佛学子将自己的视线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这真是意味深长。
2016年《纽约时报》曾报道,在哈佛,“中国哲学概论”仅次于计算机和经济学,排在最受欢迎课程的前三名。同时,杜甫也被赋予“东方的莎士比亚”的称呼,英语全译本《杜甫诗》在哈佛成为流行读物。这篇新闻稿,引发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早在2006年,哈佛大学东亚系著名中国史学教授普鸣开始向本科生传授“中国哲学概论”时,课程就受到大量哈佛学子的欢迎,在哈佛课堂一座难求。当他在2007年第二次开课时,慕名而来的学生挤满了教室,占不到座位的只好坐在教室的台阶上听课,最后校方只能将他的课堂转移到校园内最大的场馆———桑德斯剧场之中。
“一门可以改变生活的课程。 ”这是哈佛大学对《中国哲学概论》的介绍,如今这已成为不少哈佛学生的共识。媒体的相关报道显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哈佛学生选择人文科学的人数持续走低,并且这样的趋势在全美文科学院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背景令中国哲学课程的走红更加抢眼。为什么有关中国哲学,有关中国先贤哲学思想的课程能够在哈佛走红,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来聆听和阅读?
西方人自小就被教育要“做自己” ,要懂得“发现自我” ,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而人生是一场驾驭心灵和时间的旅程,要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并且与社会和世界和谐相处,仅仅“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还远远不够,于是哈佛的莘莘学子,将他们的视线转向了东方的智慧,转向了中国的哲学。普鸣要求学生细读《论语》 《孟子》以及《道德经》 ,然后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予以领悟。比如,跑步后的身心放松,与朋友的愉快聊天,又或者被别人诋毁时,心里冒出的怒火,这些感受如何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到他人。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报道称,这些中国的哲学思想能够帮助年轻人思考如何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
随着中国哲学课程走红,成效也十分明显。回顾近十年的教学过程,普鸣感受到了学生身上的变化。他说: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对自己未来职业目标进行具体规划。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从中国哲学思想中获益,普鸣已经与作家合作,将该课程的核心部分提炼成书稿。目前一本名为《正道:中国哲学家论好的生活》的新书,已经被25个国家的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新书出版前,普鸣在《卫报》上撰文指出,当今西方社会完全可以从中国先哲教导中获得某种启发。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生命力,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信。在教学中,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对个体与家国的关系,提出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这种思想发展而来。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阐发中国哲学思想的价值内涵与现代意义,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分析和考量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个人与自然界、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群的关系。
在西方传统的价值观遭遇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面临质疑与挑战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蕴含着解决当代困境的方法。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推动文明对话和对现代精神的反思,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人类精神资源的坐标系中,发掘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让“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
中国的目光关注世界,关注西方,西方的目光也回望东方,哈佛的视线回望着中国,哈佛的学子们学习着思索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先贤们的思与诗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影响着他们,影响着世界各地年轻人的理念、修为与生活。以上两个有关哈佛的新闻,我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这就是东西方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哈佛的卓越,就在于它的世界性,善于吸引全球的优秀青年,善于吸收人类的文化资源,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培养他们能创造更好未来的信心、能力和责任。
文化中国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概念,如果说中国哲学概论在哈佛大学的走红是这个世纪初的事件,那么哈佛燕京学社建立于1928年,则是上个世纪初的事件。哈佛燕京学社主要致力于推动中国、亚洲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特别关注中国、亚洲文化方面的研究。哈佛燕京学社犹如中国文化组成的岛屿,历经80多年, 7任社长和同仁的努力,面对着西语世界的大海奔流中的万顷波涛,不断地繁盛,欣欣向荣。东西方的交流不仅在过去和现在,而且面向未来,在人类文明长河的奔流中永远是进行时。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