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画十六观》《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等,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人对假山似乎有一种偏爱,凡是出了名的园林总会有同样闻名的假山坐落其中,遍览世界各地的名胜景点,也只有中国古人如此煞费苦心地选出嶙峋怪石,又大费周章地堆砌造型,其背后深藏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哲学趣味。
假山这个名称来自唐代,它跟芭蕉、莲花等一样,都是佛教的法物。但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将假山视为法物。而中国唐代后,假山成为佛门的重要法物。我们都知道寺院一般建在深山中,深山的院子里竖起块石头,叫假山。去了真山后,回到院子里,看到这个假山,到底谁是真山,谁是假山?真假之间,包含的是对生命真实的看法。这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园林都有假山,如留园冠云峰。留园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是清末复建的园林,但这块石头渊源有自,它被放在溪水中,后面是一个简易的屋子,青瓦白墙,有一些林木点缀其间,假山的影子投在水中。它是太湖石,太湖石在北宋时期就为人们所喜爱,是造园的珍品。米芾以“瘦、漏、透、皱”来概括太湖石的特点,这四个字几乎就是一篇好文章,可以说是对中国艺术哲学的呈现。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石头?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但一般却有假山。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皱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天工。
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我将它归纳成三句话、两个要点。三句话就是:第一句话,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第二句话,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第三句话,作得就像天工开物。两个要点,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第一个要点:遵循自然。中国人遵循自然,但并不代表中国人认为自然美比人所创造的美,更重视自然美。庄子是自然主义者,他特别欣赏外界自然物。他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山水连绵,使我欣欣然而乐,这是庄子在写自然美,他特别欣赏山水自然美,觉得山水能够愉悦情境。但是,庄子接着说,“而乐又未毕也,哀又继之”。就是说,高兴还没有高兴完,哀又继之。所以细致咀嚼庄子哲学可以体会到,他绝对不是欣赏外在自然胜过人的内在的美。中国美学的主脉中也没有这个思想。我们今天讲“天人合一”,也不是对外在自然物的重视,而忽视对人本身的重视。我们今天讲中国画的概念,杰出代表就是水墨山水画。不画人而画山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对外在自然物更感兴趣,而是因为山水画是人心灵的象征,一片山水就是一种心灵的境界,重视山水画,是对人内在觉性的重视。
第二个要点:规避人工秩序。为什么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要留下人的痕迹呢?要痕迹全无,何以人所创造的痕迹这样不堪?问题症结就在这里。人所创造的东西,不能露出人工的痕迹,不能露出知识的痕迹、技术的痕迹。不是外在自然物比人高明的问题,而是要突破秩序,突破知识,突破陈规,而导向对人的内在心灵的体会。
这两个要点——遵循自然和规避人工秩序,归到一点就是人的心灵的体验,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是讲归于人心灵体验的问题。大巧若拙,并非是对美的东西的排斥,而是对美丑相对的知识性的规避,对人类在美的名义下泛滥着欲望的洪流的规避。
人类打着审美的名义,恣肆泛滥人的欲望,破坏这个世界,已经走得太远了。打着审美这样一个旗号,吃要吃最好的,住要住最好的,消化要消化最好的东西。人审美到哪里,审美到玉,和田就变成沙漠;审美到家具,亚马逊雨林也要遭殃。中国古代历史上,要讲审美,乾隆是最知道审美的,他把天下好画全归在他那个地方,题了几万首诗在这些好画上,糟蹋那么多东西。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它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的体验。
(作者:朱良志,北京大学教授)
本版供图:古然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