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创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_家园_家园艺见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创作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幕

2016-12-09 阅读: 来源:搜狐 作者: 收藏

  编者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对外开放,此前两日,吴昌硕篆刻学术研讨会陆续展开,嘉宾学者齐聚,围绕吴昌硕,共话继承创新之问题。小编也在第一时间直击现场,请您跟随我们一起,品印观展,“且饮墨渖一升”!

  就知道您着急,小编帮您分分类

  Part1 展场直击|詹泗

  Part2 活动概况

  Part3 研讨会速递|白昕霞:旁听生有感

  Part4 延伸阅读|芜生:从吴昌硕篆刻展谈起

  据说,罚喝墨水的源起是因梁武帝劝学而立,有“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的说法。而《通典》和《隋书?礼仪志》等书亦记载了北齐选举沿用后魏之制,“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的故事。清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柴四》有言:“少小贾贩,胸无墨渖,焉知故事?”墨渖在这里便引申为学问,如今我们常用“一肚子墨水”来比喻学识,而吴昌硕作“且饮墨瀋一升”印,意在自谦。

  Part1 展场直击|詹泗

  天朗气清,小编一早便踏着愉快的步伐来到了国家图书馆。或许是因为没有开幕式,展厅很安静,引人沉静下来。

  展厅分内外两部分,内部是与吴昌硕相关的史料、印存等,而外部是当今印人之创作,以外套内,将缶翁遗作围绕其中,仿佛象征对其尊敬、承继之情。

  在这里,有一条环绕的“腰线”,这是此展示区中的亮点之一,其以逆时针旋转,以吴昌硕的印石为节点,展示了其非凡的篆刻生涯。

  随着观者驻足流连,亦可看到与之相关的印谱、史料,有助于理解缶翁一生创作。

  外部的展示是当今印人的创作,分篆刻、书法两部分,篆刻方面有命题和自选之分,命题是指是共同以“且饮墨渖一升”为题,诸家创作,自选是指,另作一方以吴昌硕印语为文的篆刻一同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更展示了诸家的篆刻设计底稿、修改样稿等,并汇集创作思路、札记,是为一次全面多元的展示,亦是篆刻爱好者难得的学习机会。

  部分作品展示

韩天衡作品

王镛作品

崔志强作品

  Part2 活动概况

  2016年12月6日至7日,“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暨吴昌硕篆刻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形式融文人雅集与书印展览为一体,集中展示了吴昌硕篆刻的艺术成就与当代三十位知名印人共篆“且饮墨渖一升”之印,并以吴昌硕其它印语再创作,以篆刻设计稿、底稿、修改稿的全景展示,记录了他们的创作过程。展品分为“明月前身”与“问学缶翁”两部分。

  6日上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新闻发布厅,召开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学术研讨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介绍了参展的三十位篆刻家及与会嘉宾。首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讲话。他介绍了本次展览的举办缘起与策划过程,这是一次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举办的系列公益性展览之一。他期望通过以这样的展览为桥梁和纽带,有更多的年轻人得到指点和启发,参与到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主任,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庞井君从社会价值论的角度,探讨了人的价值与精神信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和超越,我们的民族需要新的文化高峰。在新的时代,我们从吴昌硕的身上可以学到的是对艺术坚持不懈的精神与通融的境界,并把人生的苦难上升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并向人类精神最深处去开拓,我们的民族呼唤这种精神。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感谢支持这次活动的专家、学者,鼓励年轻人学习经典、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并阐释了“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艺术精神。

  6日下午,由邹涛主持,与会篆刻艺术家进行了开放式的讨论,对于如何继承传统、个性创新以及创新的意义所在,各抒己见。他们认为,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一代大家吴昌硕,终生坚持学习古人,并且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入古出新。我们今天的创新只有在未来能够进入传统,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7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4号展厅,举行了篆刻艺术家的专题讲座。赵熊的《通变无方一一吴昌硕篆刻对汉印精神的诠释》;黄惇的《“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两论观照下的吴昌硕篆刻》;朱培尔的《技法的传承与篆刻意境的开拓》;李刚田的 《吴昌硕与三家比较》;吴昌硕曾孙吴超的《吴昌硕生平》;邹涛的《吴昌硕对日本篆刻的影响》。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为后学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本次展览展期自2016年12月8日至2017年1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展出。

  Part3 研讨会速递|白昕霞:旁听生有感

  “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暨吴昌硕篆刻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行。研讨会主持邹涛先生谈到吴昌硕代表作之一“且饮墨渖一升”印石由日本著名书道家高木圣雨先生收藏,值此吴昌硕逝世90周年,特举办此次展览,并邀请全国三十位篆刻家进行“别开生面”的创作展示及研讨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强调了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审美上的高度一致性,崇尚浑厚古朴的艺术风格,在构图上的发展形式前无古人,直线、曲线、平行线的综合运用创造性非常强,并特别强调了“赝古”之病不可医,创造更有价值。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以“建国以来最具学术性的篆刻展,可以载入史册”来概括,获得与会的篆刻家及学者的一致肯定,并谈道此次展览在重温经典的同时,加入了当代印人对经典的重读与重现,十意义重大。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先生在论及吴昌硕艺术时,用“交响乐”来比喻,就吴昌硕篆刻用刀的问题时谈道,“钝刀”之“钝”是为钝角之“钝”并非刀锋之“钝”。吴昌硕曾孙吴超给予了佐证,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崔志强就印面篆刻线条中的虚点以锐利刀尖做了技法上的演绎。

  此次研讨会透过种种形式,挖掘了隐藏于方寸间的人文精神,对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相当大的信息量,是有历史观和学术价值的展览及研讨会。

  Part4 延伸阅读|芜生:从吴昌硕篆刻展谈起

 

且饮墨渖一升——从吴昌硕篆刻展谈起

芜生

  12月8日,“且饮墨渖一升——吴昌硕的篆刻与当代印人的创作”展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幕。联想到7月在重庆三峡博物馆举行的“食金石力,养草木心——吴昌硕艺术大展”,吴氏艺术遗存遍布大江南北,至今影响着今人。

  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位集大成者,吴昌硕的艺术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其篆刻功夫更是了得。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之一,学者邹涛曾言:“就各单项艺术而言,吴昌硕篆刻成就最巨,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邓石如篆刻理念融于石鼓文书法之中,集浙皖刀法之长,别增后期制作,荡涤纤曼,而求浑朴厚重,寓巧于拙而入于拙,开‘吴派’印风。”

园丁墨戏 2.4cm×2.4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种成功得益于吴氏与刻刀、印石的日日相伴。其尝自语:“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稍知其源流正变。”可见刻印很早就成为吴氏之好,甚至成为陪伴其打发闲暇时光的“好友”。在不断地磨合中,吴昌硕对印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吴氏“用刀切中带冲、冲中有切,以冲求畅求整,以切见涩见变,都是为了传达用笔的需要,可以称为其篆刻的‘骨法’。但其选择以厚刀钝刀刻制,以强大的指腕臂力‘钝刀硬入’,参以披、削之法,以钝得厚、以披求松、以削见韧,其笔道质感比之钱松更显浑厚、灵活、丰富,而与吴让之晚年率意一路的佳作异曲同工。”

我爱宁静 4.4cm×4.4cm 君匋艺术院藏

  刀法的凌厉让吴昌硕的篆刻气韵生动,通过考察吴氏篆刻的风格流变历程,我们也会发现吴氏之所以能够在篆刻方面取得大的成就,与其性情气质不无关系。辛尘著《吴昌硕的篆刻人生》一文中写道:“吴昌硕学习篆刻是从摹古和模拟时风入手的……他生性疏阔,虽‘敛气自守’而尚‘豪侠奇气’,加之字法变化、参学古鈢,其中年时期的章法以眼布为主……其暮年,豪气干云而归于平淡,奇思妙想如信手拈来,书画浑融而一寓于印,随意落墨而自成印式,其章法已入化境,开启了后世的‘写意印风’。”

吴昌硕刻来修齐田黄章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八周年春拍上( 2013) 以13,800,000 元成交

  在吴昌硕看来,破除门户风格的桎梏对于从艺之人是否能学有所成,甚至自立一家门派至关重要。虽然其在《刻印》一文中自认“我性疏阔类野鹤,不受束缚雕镌中”,但其“少时学剑未尝试,辄假寸铁驱蛟龙。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的诗句,也道出吴氏心中的志气凌云。一位成熟的艺术家打破常规进行创作,并不是为了刻意地拓古开今,只是为能走进真正的艺术。

吴昌硕 临古碑

  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吴昌硕对于摹古——这条中国文人书画家习艺的必经之路极具辩证精神的思索。面对“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的疑问,吴氏尊崇“与古为徒”的精神,追求“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绝不甘于走入“但索形似成疲癃”的悲哀境地。这也直接导致对吴昌硕崇拜有加的齐白石说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刻出“老夫也在皮毛类”一印,以激励自己走出摹写,走向创作。“赝古之病不可药”,一味地摹古只能是死路一条。

  坚韧、强硬、灵动、质朴,看吴昌硕的篆刻,我们似乎忘记了他瘦小佝偻的身影,却看到了一个磅礴、伟岸、自由的艺术魂灵。这种内质超越技法,赋予方寸之间的篆刻更高妙的含义,这也许才是这些百年前的红方小印带给今人的最大财富。

【清】任颐 酸寒尉像轴

  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

  去国图看吴昌硕的篆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书法篆刻艺委会19日在杭成立

  海派绘画:吴昌硕与王一亭有什么不同?

  书法里的时光印记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