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沉:为水墨画铺开变革之路
——从“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说开去
机车大夫 卢 沉
如果说周思聪是艺术家中的艺术家,那么卢沉就是艺术家中的思想者。3月23日到4月23日,由中国美协、中央美院、北京画院主办的“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呈现。展览以再版美术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卢沉著述《卢沉论水墨画》为引,以“寻道求变”为名,强化了卢沉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迁。“十字路口”的展陈理念,更表现出卢沉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艺术探索者,身处社会与时代的十字路口,面对空前多元的可能与抉择时,体现出的实验精神及其不断求变的艺术探索之路。展览汇聚了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40余年间的写实人物画、书法、写意人物画、水墨构成作品70余件。同时,由北京画院再次编辑增补的《卢沉论水墨画》一书也于展览开幕式上首发。
卢沉1935年出生于苏州,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大师,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执教于中央美院附中和本部国画系,担任过第一画室主任,擅长水墨人物画,兼攻书法。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邵大箴称卢沉和妻子周思聪为“新中国培养的最有才能、最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
站在“十字路口”的创新求变
“变”是卢沉一生追求中国艺术新向的最好总结,更是他艺术理念的核心,他正是站在一个时代变化的节点上,以“变”求“通”。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在改革开放和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时候,卢沉的态度是十分开放的,他提出了对中国画进行革新、革命,这是建立在对传统非常了解的基础上,将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求变之中去找寻自己的定位。
卢沉的早期作品侧重于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机车大夫》这幅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呈现了中国现代人物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突破。理论家刘曦林说:“卢沉巧妙地选取了‘机车大夫’将机车修理好将要开过来的瞬间来进行创作,解答了中国画如何表现革命历史、革命现实呈现新中国工农精神风貌的难题,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上世纪70年代初,卢沉被下放到磁县农场劳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多幅水墨人物写生作品,虽为写生作品,但他强调把写生转为创作,率先提出中国水墨要向现代艺术借鉴,提出水墨发展要多元化,重视画家的个性和自由创造,为中国水墨画铺开了一条漫漫变革之路。自80年代起,他开始致力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主张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在现代的基础上创造,走水墨现代化之路,追求抽象的思维能力,尝试让西方现代艺术的意识和中国画的笔墨意趣沟通,《清明》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表现的是清明雨季路上撑伞的行人,用几何形的平面造型表现人物的侧影、背影,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把画面进行了有意味的分割,也辅助指引了观者的欣赏顺序;画面整体的淡墨着色,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与悲伤的情绪。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卢沉又倾心于水墨写意人物画的艺术探索,并形成了笔简意足、以生趣神韵为追求的画风。卢沉对自己艺术永不满足,他借助小品画的兴起对造型、笔墨进行反复的锤炼与探索,常对同一主题的创作进行不同风格的尝试。如晚年他创作了许多以市民晨起遛鸟为题材、表现日常悠闲生活的小品画。展览中就展出了一组鸣禽题材的小品画,有线描稿、水墨稿,有带有变形感和幽默感的《鸣禽图》,还有造型抽象、色彩纷繁的鸣禽图,从不同风格的画稿和成作中,可以看出卢沉艺术探索中的困惑与完成时走出困境的满足感。在一幅画稿上他写道:“学画数十年竟然每天都像是刚开始学画一样茫然不知怎么画才好。”而另一件作品中写着:“改弦换辙,绝处逢生。”
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应酬,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一张都有新的追求”,卢沉的理想状态是“用一百张随意勾画的小线描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通道,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就这样画,随心所欲,不论东西,乘兴画去,尽兴而止,必有迥异常态的画面”。
用鲜活的思想点亮艺术的感觉
卢沉认为画家必须要敢于表达个性,同时自由创造是画家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他始终以一种开放性的超前思维,思考创作、革新教学。
作为一位门下人才辈出的画坛导师,卢沉始终以开放的、兼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作品,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在要求学生研究传统的同时,又非常注意保护他们对现代艺术探索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卢沉提出要从中国画的角度出发,提出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理论课内容,并在教学中开设“水墨小品”“水墨构成”等课程,改革基础教学。“水墨构成”关乎着现代意识、艺术本体、艺术创作“形式法则”等问题,卢沉把这一理念引入课堂,目的便是为了开拓思路,加强形式法则的研究寻求路径与方法。
卢沉的学生、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洋说:“我很荣幸当时作为‘水墨构成’这门课的助教,可以说这门课在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对中国画的开拓和变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会想起‘水墨构成’这门课,还有很多人在致力于对这门课的研究。”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在谈及卢沉时提到,他在用鲜活的思想点亮观者对艺术的感觉,打开观者的创造力。难怪今天他的多位学生,如王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等,在当今的中国画坛都是赫赫有名的领军人物,有这样一位好老师着实是件幸福的事。
卢沉以开放的胸怀、求变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广泛涉猎西方文化、艺术,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兼容并蓄,融汇中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的人品和画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反过来,这些青年人的朝气、锐气和进取精神,对他创新求变的创作实践也有所启发和激励。
承上启下的画坛“思想者”
卢沉曾言:“我也想认定一种画法画下去,哪怕只画一阵,但是做不到,总觉得这还不是我的情感归宿。”强烈的革新意识,以及永不满足、敢于挑战的为艺态度,通过他的创作和教学影响了一大批画家。他的作品或取材历史人物,或将日常生活所见、所思赋之于画,画风多变,时出新意,他笔下的现代人物都来自于现实生活,有深入的观察、感受和审美体验。而这种观察的特点是“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以心会意,以慧生趣。正如王明明所总结的,卢沉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诠释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大规律——刻意追求往往很难寻得,自然流露常常能分外动人;而这个规律,正是他留给我们得以传承的珍贵的艺术规律和精神遗产——“所有的艺术家都要经过历史的筛选,当所有的繁华都落尽,最后留下的就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卢沉先生留给我们的便是通过作品所呈现的他不同阶段的思考,启迪我们今天在创新求变中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历史就像是一个链条,卢沉就是中国美术发展链条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卢沉继承了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等艺术家的精髓与风格,又将它创新发展、融入自己的思考来影响在座的我们这一辈的艺术家。”刘曦林说。
“自觉运用绘画原理,多种造型手段,创造奇特迷人的诗一般的画面”,这是卢沉的理想。他也曾给自己规定了一条明确的路并始终践行:不要模仿原始——我不是素人;不要照搬剪纸——我用的是水墨;不去制造真实空间——虽然我长期泡在描写自然为目的的写生训练中,但我不想用19世纪的语言。
他是那个时代艺术家中的思想者,卢沉的一生一直坚持着求真求变,从《机车大夫》到《清明》等一系列水墨构成的创作再到写意人物画,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对渴求的艺术真谛充满无尽的向往,如他自己所说:“寿有限,艺无涯。朝朝暮暮,东涂西抹,面壁弄墨,数十年未成正果,何处丹砂,白发依稀始涂鸦。”他对于自我的要求没有极限,正如他心中的艺术理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
清明 卢 沉
(文/谷疏博)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