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时代脉搏 讴歌大美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文学创作征文获奖作品述评_家园_家园艺见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家园>正文

紧扣时代脉搏 讴歌大美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文学创作征文获奖作品述评

2018-09-07 阅读: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容本镇 收藏

  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展现广西60年发展巨变,激励广西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团结奋进,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联合组织举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学、歌曲创作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征集优秀作品。在8个多月时间里,共征集到原创文学作品574篇。其中中短篇小说及小小说199篇,散文209篇,诗歌142首(组),报告文学24篇。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整个初评、复评过程中,全部作品均实行作者匿名评选。在复评阶段,外省评委占比60%。经专家评审组评选,共评出中短篇小说及小小说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优秀奖10篇;散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20篇;诗歌一等奖3首(组),二等奖5首(组),三等奖10首(组),优秀奖19首(组);报告文学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

  这次征文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中有知名作家、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工程师、军人、警察、编辑、记者、医生、基层干部、企业高管、公司职员、一线工人、农民、打工者、自由职业者、大学生等等。总体上看,所有征文作品,无论是广西本土作者还是外省作者,基本上都是以表现现实题材、展示八桂新貌、讴歌大美广西为主题和主要内容。尤其是获奖作品,都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之作,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抒写和赞颂了广西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历史之美、建设之美、发展之美。这次征文活动,是一次以文学名义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致敬的艺术庆典,也是一场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人民的文化盛事。

小说紧贴时代,关注现实

  《红枫女人莫老爷》和《越鸟》是两部叙写时代风云、聚焦人物命运的中篇小说,也是具有较强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唐丽妮的《红枫女人莫老爷》,主人公是“我”的奶奶。抗战期间,凶残的日本人到处扔炸弹,紫荆城的人惊恐地往外逃命,幼时的奶奶被遗弃于战火中的小城,成了一个流浪街头、随时都面临死亡危险的小乞儿。但她却凭着坚韧强悍的生存能力活了下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目不识丁的奶奶率领居委会大妈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把握先机,白手起家,持续创下了丰厚的产业。奶奶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还被称为莫老爷。鼎盛时期,她们的小旅馆发生了一场人为的大火,奶奶和大妈们痛心和愤怒。但当奶奶了解到纵火者一心求死的真实情况后,不仅没有怨恨他们,反而捧出自己所有积蓄,救助这户陷入绝望境地的大山里的贫困人家。城市在快速发展,她们当年历尽艰辛创下的产业被一一拆迁。大妈们寄希望于奶奶能够阻止拆迁或尽量多争取一些补偿款。只剩下五颗牙齿的奶奶在大妈们簇拥下来到拆迁现场,但她并没有阻止拆迁。她病倒住院了,最后在她钟爱的红枫叶陪伴中平静地逝去。小说刻画了一个在乱世中求生、在盛世里开花的女人,一个强悍、有胆识、有爱心而令人感佩的女人。作者唐丽妮是一家国有公司的普通职员,对小说中的城市环境、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十分熟悉,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地域特色鲜明突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刘俊昌的《越鸟》是以一个叫罗安的北方年轻人的视角展开叙述的。罗安最初来到南方之南,误入传销迷局,后经神秘的中年女人詹红英施救脱困,被她收留,在海边的一栋木房子里照顾一个叫巴叔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罗安住在詹红英楼下,每天晚上他都会听到楼上詹红英每晚必打的一通电话。罗安对詹红英语焉不详的通话内容充满好奇,对她动听而迷人的声音深深着迷。一栋僻静的海边木屋,一个美丽的身份不明的女人,一种朦胧的神秘氛围,作品顺着罗安一窥谜底的好奇心和探寻目光,一步一步地揭开悬疑的面纱和历史迷雾,把一个有着传奇经历而又孤独寂寞的中年女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敞露出来。微妙复杂的人性和人情,波云诡谲的时代风云,引发出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深沉思考。

  韦孟驰的《守鱼》是一篇富有童年情趣而又温暖的作品。在贫穷的童年时光,“我”和哥哥为了改善伙食,傍晚去村庄附近的水潭放鱼钩,但第二天却发现鱼竿不见了。为了寻找真相,“我”和哥哥开始在夜里守鱼,却什么也没有发现。“我”帮年老体弱的秦阿婆挑水,却不经意间看见她水缸里的鱼和鱼线,心里明白了。但想到秦阿婆孤苦一人,生活不易,便没有把事情挑破。“我”对秦阿婆说,以后需要挑水的时候,可以喊我过来帮忙。小说满溢着底层穷苦人之间纯真而美好的情感。盘文波《月亮的守候》围绕一家影视公司筹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电视剧《月亮的守候》展开故事。小说构思别致,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往事,交叉叙述,相互映衬,在峰回路转的叙述中反映了坚定执着、不屈不挠的红军精神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黎建南的《协警老五》写了一个现实感很强的人物,表现了一个特殊群体以高度责任感日复一日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默默地守护一方平安的可贵精神。

  反映偏远山区的现实生活,关注农村和农民问题,是这次征文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梁勇的《她的山》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偏远山村小学的日常故事,表现了几位平凡小人物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追求。“她的山”,明指的是幽蛊山,实际上是几位年轻女性的山:窦豆前女友因惧怕而逃离的山,小学教导主任毛眸雨下乡“镀金”的山,当地瑶医少女姚瑶喜爱而留恋的山。最后却变成了众人的山:年轻支教教师窦豆决定留下来,和坚守多年的小学校长郭渝、姚瑶等一起,共同为改变山区的贫困落后状况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宋先周的《瑶老同的幸福生活》以白裤瑶山寨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扶贫干部的工作经历为主线,描述了瑶老同一家从悲苦到幸福的变化过程,展示了白裤瑶独特而斑斓多彩的文化习俗。蒙福森的《扶贫故事》讲述了母子两代人接力扶贫,为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感人故事。赵先平的《宝根》真实地反映了转型时期农民们的期盼、焦虑和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散文家国情怀,质朴真诚

  一批实力派作家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这次征文的质量和水平。著名作家东西的散文《血脉里的村庄》是一篇眼光独到、见解深刻的精品力作。这篇散文对壮民族文化和心理品格的透视和感悟,对汉壮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性的揭示和阐释,别开生面,不同凡响。作品一开篇就用寥寥数语对自己的家族背景和居住环境作了交代。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年代,“我”作为一个住在高山上的汉族孩子,对山下壮族人家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和向往。“这个民族的文化有情有趣,大胆开放,它让我在禁欲的时代看到了人性,在贫困的日子体会富裕,在无趣的年头感受快乐,而更为重要的是我在与壮民族的交往和对比中,发现了真正的人,看到了天地间无拘无束的自由。”这是一个族群意识极强的民族,也是一个有胆的民族,一个正直、坦诚、开放、包容的民族。因为开放,异质文化容易进入;因为包容,外族文化可以共存生。壮族文化对后来成为作家的“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排序,壮民族文化无疑是我身体里的第一个异质文化,他在我恐惧的心里注入胆量,在我自闭的性格中注入开放,在我羸弱的身体内注入野性……”作者的叙述亦庄亦谐、举重若轻,感性而不失严谨,幽默而不失稳重。

  蒙飞的《奋斗者》描写的是一个新型农民群体的励志故事。三叔和堂弟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农民式的智慧,大胆地从贫困偏远的山村,来到首府南宁贩卖水果,一步步把生意做大。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又牢牢地守住了家乡的祖居地,城市的繁华喧嚣与家乡的乡情乡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社会转型期斑斓多彩的城乡风俗画卷,展示了一代新型农民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风貌,同时也昭示了“惟奋斗者进、惟奋斗者强、惟奋斗者胜”的道理。反映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巨变的作品,还有莫景春的《站在路中央的牛》、何秀萍的《阿旦挂职》等。

  相较于乡村,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现代化水平更高。广西首府南宁是著名的绿城,生态建设成就斐然。朱千华的《白鹭·野水·人家》采用对比的手法,记述了南宁心圩江湿地公园整治前后的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宁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成就与风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图景。柳州是一座被河流三面环绕的现代化城市,也是一座桥梁城市。廖超栋的《一座用桥丈量风云的城市》以“桥之殇”“桥之重”“桥之尊”“桥之悦”为小标题,讲述了柳州市四个不同年代的桥梁故事,讴歌了城市发展的辉煌成就。交通建设成就是广西60年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杨合的《能往前走便是幸福的》以著名作家巴金抗战期间因交通堵塞滞留河池期间发出的“能够往前走的人便是幸福的”这句感慨着墨,回顾了当年桂西北山区交通落后、出行艰难的状况,反映了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广西道路交通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前景。

  颜晓丹的《细歌绵绵》记录了一群新时代白裤瑶青年为挽救白裤瑶文化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千百年来,他们隐居深山,很少与外界来往,世人对他们知之甚少。他们沉默的背影和神秘的文化,让世人充满好奇和着迷。白裤瑶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族群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白裤瑶的村寨连通了外面的世界。以白裤瑶乡长陆朝金、白裤瑶女大学生黎夏为代表的新一代白裤瑶年轻人,以强烈的族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会同各民族的有识之士,自觉肩负起了保护和传承白裤瑶文化的重任。他们在保护和发展上寻找契合点和平衡点,大力推动白裤瑶在保护好传统的基础上走向现代文明,走向共同富裕。杨合的《故乡山河》、苏宇宁《路·城市·母亲》、熊晓庆《古树承乡愁》、罗有彪《“洞里人”的“越野梦”》、李成连《回家乡的路》、庞华坚《在广西》、卢大任《壮乡三镇》、蒋锦璐《走向蔚蓝》、黄祖松《西江缘》等,都是贴近生活、内容扎实、情感真挚的优秀作品。

  这次征文的一大亮点,是一批来自企业一线和农村基层的作者获奖。除前面提到的唐丽妮、韦孟驰等作者外,还有侯志峰和梁一直等农民作者。侯志峰的《群山苍茫》娓娓地讲述了大山里一家人艰辛的生活和温暖的亲情,讲述了壮族人家快乐而多彩的节日习俗,讲述了一座座山岭独特的名字及所承载的含义。梁一直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农民,他的《三月三絮语》以朴实的笔触记述了对外婆的深情回忆和怀念,表达了对当下幸福安宁生活的珍惜与喜悦,作品于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渗透出了一种岁月的沧桑感。

诗歌大美八桂,深情咏唱

  实力派诗人石才夫的《开满鲜花的土地》是由24首诗作组成的系列组诗。作品从广西常见的凤凰木、鱼尾葵、绿萝等几种普通花木着笔,进而对八桂大地的山川风物和人文历史进行吟咏歌唱。各首诗之间看似松散独立,互不关联,但实则上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都由一条主线贯穿在一起,那就是对故乡故土的深情回望,对乡情乡愁的难忘记忆。“那些青石板/也够硬了/山村的每个夜晚/都被笃笃敲碎过/但岁月更硬/把它们的棱角慢慢磨平”“伤痕累累的土地/野花一定会开/黑夜的尽头/黎明一定会到来/沉默的钢轨/有列车驶过/年老的故乡/会变成青春的山脉”。在诗人的心目中,八桂大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有灵性的,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和自己独特的秉性。作者善于观察事物,裁剪素材,注意捕捉和表现细节,语言朴实而简约,情感内敛而丰沛。组诗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多维度地呈现了八桂大地缤纷多彩的现实生活和昂扬向上的时代风貌。

  组诗《站在修辞上的广西》的作者姜华是一位北方诗人,他以一个“他者”的眼光观察广西,自有其独到的发现和感受。“广西。我必须仰起头来,提前透支几十年光阴/去看你,怎样在一个春天转身。去看/一棵幼树,瞬间长成森林的神话……/此刻,我会把手尽量往南伸,去触摸/辽阔版图上,一朵盛开的民族自治之花”。《站在修辞上的广西》以饱满的热情,纯真的感悟和新颖的手法,多角度地描述了广西的过去与现在,赞颂了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来神话般的巨变与蓬勃发展的生机。

  80后诗人陆辉艳的《光照进来的地方》(组诗),对蝶变中的现代乡村风貌进行了厚重而明快的诗意呈现,对乡村自然生态及精神生态进行了本质性还原,凸显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生存境遇、敏感的心灵和梦想,描绘出了一幅现代乡村的风俗画卷。陈科成是一位90后自由职业者,他的《山与水》(组诗),借山水的名义表达了对时空、生命和历史的哲理性思考,把激情与理性融于一体。面对浩瀚的时空和永恒的山水,我们会感悟到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会自觉地端正人生态度,珍惜美好时光。卢悦宁的《还有一个南方》(组诗)以广西多姿多彩的风物为创作元素,始终保持一种南方意识和南方情怀,试图在诗歌中构建属于广西的“南方形象”。吉广海的《果壳里的村庄》(组诗)对南方的荔枝情有独钟。“车队在荔红时节进村……/在装满车厢的荔枝运出村时/它们和他们/以同样的行动/迅速往村子里退/一直退回到/一个一个数钞票的场景/不曾来过的人/无福享受/这进出村庄最高礼仪”。

  胡游、覃才是两位年轻的在校大学生。胡游的《在广西》(组诗)把广西的山歌、螺蛳粉、电摩托、铜鼓、瑶族神话、东兰神仙山和拜石习俗等,化为一个个诗歌意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有一种淡淡的魔幻色彩和朦胧意境。覃才的叙事长诗《花山壮人》围绕“花山”展开叙述,在穿越时空的探寻与求索中,对壮族、壮人、壮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历史根源,以及这个南方民族伟岸、强壮、美丽的形貌与特性进行揭示和阐释。作品构架宏大,意蕴丰厚,颇具阳刚之气。

报告文学记录生活,山海作证

  2004年新年伊始,一大群海豚出现在钦州三娘湾海面跳跃嬉戏,一时成为广西乃至全国一大新闻。两个月后,一位来自北京的年近七十的动物学家风尘仆仆地来到三娘湾。这位被称为“熊猫之父”“白头叶猴教授”的著名珍稀动物研究保护专家一到三娘湾,就被这里活跃的海豚群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在三娘湾设立了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把三娘湾海域当成了自然保护的露天实验室。“我一定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后一群年轻健康的中华白海豚保护下来。钦州湾、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一定要取得双赢。这就是我最终的目标。”潘文石教授的决心和承诺掷地有声!吴世林的报告文学《豚起三娘湾》就是以潘教授及其团队研究和保护中华白海豚为主线,全方位记述了潘教授和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携手合作,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共同保护中华白海豚、积极探索走出一条“让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的绿色发展的双赢之路的动人故事。这部作品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潘文石教授的忧患意识、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而且涉及许多动植物、地理、气候、海洋、环境、野生动物保护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换言之,这部报告文学实际上也是一部出色的科普作品。

  唐玉兰的《筑梦工匠》记述和刻画了一位为抢救和保护古民居建筑痴心不改的民间工匠。他把湘桂高铁扩建而要拆除的精美建筑群抢救下来,花了8年时间异地复建。他建起了“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他为此花掉一生的积蓄,但他无怨无悔,他的愿望是:“这些都是社会的财富,理应回馈社会,等到适当的时候,我会把它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位被许多人视为“行为古怪”的老人,让古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熠熠光辉。朱千华的《挺进大石山》也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报告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位失去双手的扶贫干部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传奇故事。黄立温15岁时因炸鱼失去双手,被鉴定为二级肢残。经过一段时间的苦闷、彷徨和绝望之后,他重新振作起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在没有前肢的状态下独立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他重新拿起课本,继续中断的学业,终于成为广西民族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上林县残联工作。他主动请缨驻村扶贫,克服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身体力行,吃苦在前,带领村民们因地制宜,修道路,找水源,挖鱼塘,养桑蚕,养野猪,开网店,一步步走上脱贫之路,创造了全国扶贫工作的一个传奇。

  何正文的《红日端端照瑶乡》是一曲新时代精准扶贫的赞歌。南丹县在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过程中,以宏大的气魄、超常的速度,按时完成了异常艰巨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让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桂西北山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梁晓阳的《面朝大海,玉铁开花》引领读者如临其境地领略了一条新建出海大通道的畅达与美丽,对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建设者的艰苦奋战、玉铁高速公路建成后的重要意义等作了生动的描写与阐述。覃秋林的《巴兰土地的褐色秘语》在一个“褐”上做文章。巴兰坡是一块褐色的沉寂已久的土地。“这片贫瘠的土地本来是憔悴的黄色,是因为诞生了很多保家卫国的英雄,所以才氤氲成了深沉的褐红,因为遇到当代绝好的发展机遇,而蜕变成了欢腾的褐色。”褐色土地上的秘语是沉重的,更是欢快和喜悦的。

  最后,借获奖者姜华的诗句结束这篇述评:“故事发生在/华南西部一个叫/八桂的地方……//讲述一个地名怎样把民族抱成团/然后拉动一块版图崛起/讲述一个国家努力改变行走方式/让一个民族高举梦想走向富裕/60年后,这个故事还在续接、铺开、拓宽/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

 

(作者:容本镇,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理事,广西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主席,第一届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在时代实践中寻找方向

  ——广西uedbet全球体育六十年暨广西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年度推优述评

  广西uedbet全球体育六十年暨广西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年度推优活动结果公示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