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其内涵和特质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成为某种思维定式、情感取向、生活态度乃至经验习惯,浸润并显现于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本文从器物、植物、动物、食物、家训家谱、俗语民谚等层面,简要描述这种浸润和显现的形态及影响,以求教于方家。
玉石温润:蕴藏君子之德
在器物层面,最突出彰显君子文化内涵的莫过于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玉传统。采玉、琢玉、尊玉、佩玉、赏玉、玩玉的历史,已经绵延几千年,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颇为独特的现象?除了玉作为一种“美石”具有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外,关键在于自殷周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道德的寓意。《诗经·国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诸如此类以玉譬人,赞美君子品性如美玉一般“温润而泽”的话语,在先秦及后世典籍中如繁星闪耀,充分反映中华文化对君子人格的尊崇和推许。中国玉文化的繁盛,很大程度在于其中注入君子文化的灵魂,饱含君子文化的丰厚意蕴。
河南博物院藏云兽纹青玉璜,被称为“佩玉之冠”
在《礼记·聘义》中,孔子与其学生子贡有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答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解答“君子贵玉而贱珉”的原因,并非玉少贵之、珉(像玉的石头)多贱之,而在于玉的品质是君子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诸多德行的象征。此外,管子论玉有“九德”说、荀子论玉有“七德”说、刘向论玉有“六美”说等。东汉许慎《说文》在先秦各家之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石润泽,触手生温,犹如施人温暖的仁德;透过玉石纹理,能够自外知内,就像表里如一的坦诚道义;敲击玉磬,其声清脆远扬,恰似给人教益的智慧;玉器可以摔碎,但不会弯曲,仿佛坚贞不屈的勇毅;玉石虽有棱角,却不伤害别人,正如君子洁身自好行止有度。这里表面谈的是玉,实质是赞美君子品格,在赋予玉诸多美好品德的同时,也提醒君子时刻以美玉的品性要求自己,高扬着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精神。
南京“梅兰竹菊”雨花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中的这句话,后来被收入家喻户晓的《三字经》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与其说,这是强调美玉待琢,只有经过细心雕琢打磨,玉石才能成为国之宝器,不如说,这更是通过比喻衬托说明,学习对人增长知识、明白事理的重要。今天人们所说的“知道”,是了解掌握某种知识或信息的意思,此处所言的“知道”,乃指通晓大事理大道理。欧阳修《诲学说》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这是告诫人们:君子人格的养成,要像治玉一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进德修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否则不进则退,很容易“舍君子而为小人”。
中国作为爱玉之国、崇玉之邦,源于古代先贤观物析理,化以人文,既看到玉的自然之美,又在玉中寄寓丰厚的文化意蕴,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厚传统。在中华文化传统里,玉一直是纯洁、美好、善良、高雅、华贵的象征。带玉的词多为褒义词,如赞美人的有玉女、玉人、玉容、面如冠玉等,称赞住处的有玉府、玉堂、玉房、玉楼等,夸赞衣食的有玉衣、玉帛、玉冠、玉食等。有关玉的成语典故比比皆是,如冰清玉洁、金科玉律、金口玉言、字字珠玉、金玉良缘、如花似玉、金玉满堂、金声玉振、金枝玉叶、玉润珠圆、蓝田生玉等。这是君子文化从玉这一器物层面渗入我们文化观念和日常生活的反映,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君子文化对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至为深远。
梅兰竹菊:彰显君子之品
在植物层面,最鲜明体现君子文化内涵的莫过于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里有个特别的雅号,即“四君子”。以花草树木比喻君子人格,在先秦时期典籍里屡见不鲜。《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见用,返回鲁国途中看到兰花独开山谷,发出感叹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还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这里以兰喻人,表达君子情怀和节操,说明早在中华文化蓬勃兴起的春秋战国之时,就已形成以自然景物比拟人品志向的“比德”传统。梅兰竹菊被称作“四君子”,正是这一传统延续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是君子文化深入人心的突出表现。梅兰竹菊成为历代诗人、画家反复吟咏和描绘的对象,主要原因在于其形象体现着君子人格的高贵品性。
梅在寒冬腊月绽放,它吸引人的往往不是娇艳的外表,而是凌霜傲雪、不畏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君子人格及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性格和气质。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梅花凌寒送香的形象,表现君子傲然不屈又芬芳袭人的魅力。元代画家王冕画曾在墨梅卷上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抒发弃尘绝俗、清高自洁的君子情怀。毛泽东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象征严酷环境下人所应有的君子品格,集刚健、坚毅、俏丽、希望于一身,这首《卜算子·咏梅》将此意刻画得生动有力。
兰生长于深山幽谷,终年长青,不因无人而不芳,其远离尘嚣、清丽高雅的气质,体现慎独自守,“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品格。明代画家徐渭题《水墨兰花》:“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借画兰明志,传达洁身自好,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张学良《咏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把兰花坚守节操、淡泊名利的君子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人爱兰、种兰、咏兰、画兰,究其背后原因,无不隐含着通过兰花来寄情明志的文化动因。
竹子中空有节的枝干、挺拔清逸的外形,很早就被古代先贤作为君子风骨的象征而不断抒写。植物生长,经历雨雪风霜,多数折枝落叶,而竹却不改颜色,峭拔挺立。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爱竹如命,即使借住朋友家中,发现无竹,也要命人种上,“何可一日无此君”是其名言。苏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典出于此。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以竹为伴,其《题画竹》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的诗作“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竹子劲节虚心的品性中,注入体恤民间疾苦情感,受到广泛称颂。
菊于深秋开花,艳而不娇,既有傲霜不凋的气节,又有义让群芳的品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林,与菊为伴,不慕荣利,超然淡泊,吟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白居易《咏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生动刻画了菊花兼具勇士与隐者的两种品格。宋代女词人朱淑贞《菊花》诗:“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洋溢着不向世俗低头和对独立人格不懈追求的精神。明代高启《菊邻》诗:“菊本君子花,幽姿可相亲。”更是将菊花直接赋予“君子花”的美名,既揭示出菊花蕴藏的道德品性,也说明了人们喜爱菊花的缘由。
除了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外,在植物层面与君子文化发生紧密联系的,还有被列为“岁寒三友”首位的“松”,被称为“花之君子者”的“莲”。在中华文化中,松树很早就作为“比德”的对象。《论语·子罕》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孔子家喻户晓的箴言。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宋代范仲淹歌吟青松:“有声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这表明,以松树作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根基。至于莲(荷花)被视为君子之花,则源于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里对莲花品性的独到评述及称其为“花之君子者”,千百年来得到人们广泛认可并产生深远影响。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每一个人都诞生并生活在一定家庭之中。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如家训、家规、家法、家谱、族谱、族规、宗谱、家族祠堂,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有形的部分以家训、家谱等为载体,固然有助于家族文化的传递和弘扬;无形的部分如长辈的言谈等虽然往往随生随灭,但它多半留在后辈心中,对家族成员的成长和家族风气形成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家国同构”观念,一方面,家是国的细胞,没有家就没有国;另一方面,国是家庭细胞赖以生存的肌体,国盛才能家兴,国破则难免家亡。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家国同构理念,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家族的家训、家谱等,虽然具体内容互有差异并各具自己特色,但其中所宣扬的立身处世、持家兴业的规则和教导等,基本都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体认同之上。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与历代著名家训、家谱秉持和崇尚的做人理念及价值观念等高度契合。在一定程度上毋宁说,众多家训、家谱所传达的励志勉学、入孝出悌、勤俭持家、精忠报国等优良家风,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具体细化,不仅堪称个人和家族成长兴旺的座右铭与传家宝,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
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是一篇传颂千古的著名家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里强调君子的行为操守,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治学做人;而不论是提升人格修养,还是勤学立志,都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戒懈怠险躁。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他毕生经验和睿智的结晶,也是对如何培养君子人格的精彩阐释。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孝经·广至德》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也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咸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风俗之美,教化之成,未尝不由于是。此谱牒之设所为深有功于世道,而君子详慎之不敢忽也。”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以家训、家谱为主干的家族文化,与君子文化看似概念不同、内涵相异,但两者的思想来源和核心理念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谈论的中心都是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兴家立业等问题,而得出结论或者说给出的答案,又十分相近乃至多有重合。君子文化为什么能够沉入并浸透历代家训家谱而成为普通百姓广泛认同的价值导向?为什么历代世家望族的家训、族谱等总是以君子文化为主调凸显家族文化特色?其原因和奥秘都在这里。
俗语民谚:诉说君子之道
君子文化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沉淀,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走入民众内心的,是大量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俗语民谚。
俗语,又称俗话,指约定俗成,言简意赅,并在人们口头频繁使用,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定型语言单位。“俗语”一词,早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使用,历史悠久,包罗繁多,经常指代和囊括民谚、俗谚、村言、俚语、歇后语及口头常用成语等多种语言现象。俗语来源于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悟和创造,同时来自书面文献即文化典籍中的经典短语和名句。不论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俗语,还是源自书面典籍的俗语,都以人们熟知的思想观念或形象比喻,反映世代积累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追求,堪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俗语及民谚,由于短小精练和意蕴深厚,共识度高并相沿成习,在千百万次的引用和传播中,往往被作为不证自明的“道理”,发挥着直指本心、明心见性的独特作用,成为人们警策自己和说服他人的理由,指导日常生活。
关于君子和君子文化的俗语民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为人处世的诸多侧面,是俗语民谚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下面从义利气节、诚实守信、处世交友等几个方面略作陈述。
在义利气节方面,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口头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出自《增广贤文》的俗语强调,虽然钱财人人都爱,但要通过辛劳付出,正当合法地获取,而不能不择手段,取之无道。与此意义相近的俗语民谚较多,如“君子盼得天下富,小人发得一人财。”“君子不怕明算账,小人贪恋不义财。”“君子争礼,小人争利。”“义动君子,利动小人。”“君子务本,小人逐末。”“君子重名节,小人重名号。”“知足称君子,贪婪是小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如何对待义与利,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气节。这些关于义利气节方面的君子俗语民谚流行民间,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君子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拥护。
在诚实守信方面,人们经常爱说的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这两句俗语大同小异,强调说话算数,不能食言。此类有关君子诚信的俗语民谚不胜枚举:“君子说话,如笔泼墨。”“君子坦荡荡,有话当面讲。”“明人不做暗事,君子不说假话。”“君子当面骂人,小人背地说话。”“有事但逢君子说,是非休听小人言。”“直率坦白真君子,笑里藏刀是歹人。”“君子用嘴说,牛马用脚踢。”“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关君子诚信的俗语民谚如此之多,既表明诚信作为社会有序运转基本原则的重要,也说明此类君子俗语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几乎具有不证自明“公理”的地位。
在处世交友方面,有关君子的俗语民谚更多,“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与人为善。”“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不念旧恶。”“君子绝交无恶言。”“来而不往非君子。”“亲君子,远小人。”都是源于古代经典又活跃于人们口头的常用语。其他如“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不掠人之美。”“君子记恩不记仇。”“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居高善下真君子,将有视无大丈夫。”“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嫉妒之心。”“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结交结君子,栽树栽松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宁愿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如此等等,都是把人们心目中的善恶是非标准在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和盘托出,君子文化作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精神食粮,于此可见一斑。
有关君子的俗语民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上面所谈论的义利气节、诚实守信、处世交友以外,起码在仁义济世、怡情养性、慎独操守等层面,相关俗语民谚同样繁花似锦,让人目不暇接。这里先把问题提出来,以后再作专文探讨。
君子文化:雅俗共赏,历久弥新
君子文化洪流冲刷和滋养宽阔的日常生活河床,还覆盖和波及社会生活的不少领域。譬如在动物层面,鸡作为家禽的一种,被赋予“五德君子”的美名。此说源于汉代《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的田饶对鲁哀公说的一段话:“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鸡头顶红冠,不论是昂首阔步、英勇搏斗,还是低头觅食、高歌打鸣,确实体现出文、武、勇、仁、信“五德”。就其实质而言,这是用人所拥有的道德观念解释鸡的特性,饱含着人们的道德期待,因而后人时常把鸡称作“五德君子”。晚清海派画家任伯年有一幅国画作品画的是鸡,题字就是“五德君子图”。当今许多国画家画鸡,也经常以“五德图”“五德君子图”名之。
在乐器层面,琴(今称古琴)作为“八音之首”,具有“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的地位,自古就有“君子之器”的雅称。古琴音调不高,音域宽广,讲求中正平和、飘逸含蓄,极具沧桑感和圣洁性。东汉桓谭《新论·琴道》云:“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这就是说,琴与一般乐器以绚丽华美的声响给人娱乐不同,它的作用是祛除欲望杂念,让人静心明志,回归心性的本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说,其他乐器常常奏出郑卫之音,是刺激的享乐的,那么,琴则偏向演奏雅乐正声,是收敛的回归的,是调和人心而禁止邪念淫欲的。所以,汉代《白虎通·礼乐》云:“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明代《神奇秘谱·序》言:“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因此,琴在古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君子之器,有“君子之座,左琴右书”“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等说法。
在饮食层面,茶很早就被誉为“饮中君子”。文人雅士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两者共同交集,或者说两者都离不开之物就是茶。君子文化从上层士大夫向民众百姓的转移和沉淀,茶可以说是典型的津梁,所谓“若问饮中君子谁?雅俗共赏只有茶”是也。茶有多重保健作用,入口微苦,饮后渐生甘味,是为“苦后回甘”,颇似人生辛苦付出才有收获所经历之境界。唐代释皎然与茶圣陆羽为忘年至交,曾赋《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这里把品茗看作雅士之举,在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中得到呼应:“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宋代苏轼的《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认为茶天然具有君子品性:“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建溪所产虽不同,一一天与君子性。”清代乾隆亦有诗作《虎跑泉》:“溯润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此诗描写泉水煮茶“淡如君子洁如仙”,既是对茶的特性的赞美,也是对茶所蕴含的君子品格的称颂。林语堂说:“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当代茶圣吴觉农也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中国茶文化渊博精微,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与君子文化精神有着深广的内在联系。
综上,我从器物、植物、动物、食物、家训家谱、俗语民谚等层面,对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状况进行了提要性的巡视和描绘。由此探寻可知,君子文化在社会民众中的普及流行程度,或者说君子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远超原有预料和想象。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和文化精髓,既是精英文化的中心内容,又是大众文化的重要内涵,既在高雅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又在通俗文化里占据焦点位置。它是构造主流价值观的标志性话语,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共识度较高的信仰原则,它是文人雅士欣赏的阳春白雪,也是群众百姓喜爱的下里巴人。君子文化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历久弥新。它从遥远的商周时期跋涉启程,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沧桑,至今仍以矫健身影在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以不言之教潜移默化地滋润和涵养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就此而言,君子文化又是打通传统与当代、涵盖传统与当代,使传统与当代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宽带和融合平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核心价值观活态嫁接的生长沃土和丰收晒场。
(作者:钱念孙,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协会理事,安徽省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理事名单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