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1978-2018,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设计新的发展契机,中国设计得以步入世界格局。技术的革新,让设计有了更坚实的制造业支撑;文化的开放,让设计蕴含的价值更为厚重;视野的开拓与信息的多元,让设计思维的来路变得丰富。而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设计也愈发深入日常,植根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国设计40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对内自我省视、对外全盘吸收,到对民族文化重新认识,对传统基因挖掘培育,再到对时代观念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国设计的精神内核逐步确立。今天的我们,观自身亦观世界,自信从容,步履稳健。我把中国设计40年归纳为四个阶段:志学、求索、而立、不惑,每10年做了一个区分。
志学、求索、而立、不惑
1978-1988(志学)这十年,是中国设计快速学习吸收的十年。在经济改革、西学东渐的热潮中,经香港传入内地由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演变而来的“三大构成”,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带回的一系列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设计界关于“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观念大讨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业制造、建筑、印刷、服务等行业的催动下,从平面设计的兴起开始,现代设计理念开始迅速渗透至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关乎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各个门类,中国现代设计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上升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活跃期,中国设计迎来中西交汇、上下求索的新十年(1988-1998)。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此时的中国设计在域外文化交流与国内市场繁荣的共同影响下,现代观念得以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代设计与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民族企业品牌的崛起带动企业形象、产品、服装、室内等设计领域的需求量大增,一大批设计行业协会、知名的设计公司、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设计的成长与活跃,从侧面反映了人们不断丰富、提高的物质与审美需求。
跨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进入到了自省、自立、自信的“而立之年”(1998-2008)。加入WTO意味着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中国设计的国际视野也得以进一步拓宽。在经历了快速吸收消化国际经验的20年后,中国设计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观念对话中,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优秀的传统基因和本土文化。通过奥运会设计,自主品牌创新以及各类国际性设计大展与活动,中国设计已经融入全球设计的大格局,并在自我建构的自觉路径中逐步确立了关于自身的核心理念。
一路走来,我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路径,经历了从对内自我否定、对外全盘接受,到开始审视自身,对自身进行挖掘,对传统文化基因重新认识,中国设计的精神内核逐步确立,设计文化的样貌趋于多元成熟。今天我们所处的状态,恰如“四十不惑”,彷徨茫然之后,今天收获了一份成熟、自信和自觉。这十年(2008-2018)一个显著变化,就是设计从一种职业、一种技能,开始变成设计创新的驱动力,设计师介入社区改造、介入社会事务,在此举几个例子。
设计激发社区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存续着城市的文脉与记忆,潜藏着商业的价值,同时被赋予创新的可能性。如何传承与创新原本丰富的城市文化面貌、街区生活样态以及历史建筑形态,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重要命题。由此,大栅栏更新计划于2011年启动,通过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商家的紧密合作,探索了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新模式。而2018年刚刚发起的法源寺更新计划,则试图开启新一轮的模式创新与实践,即将城市策展与社区建设双重驱动相融合,升级创新“参与式营造可持续街区”的老城更新实践模式。
今天的设计应该主动介入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创新。社区改造实验项目“地瓜社区”旨在改造社区里闲置的地下空间,使之成为新的社区共享文化空间,用“产消者”的理念达到公益和商业之间的平衡,从而获得运营的可持续发展,并激发起社区里新的邻里关系,营造“平等、温暖、好玩”的社区文化。
设计介入乡村改造
传统村落既要精心保护,也要兼顾发展。乡村的形态风貌、乡土文化、人文遗迹是长久历史演进而成的文化生态系统,珍贵而脆弱。而今天,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已濒临崩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晶主持的“板万村改造”项目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尝试:传统村落的改造实践,要在其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更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足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
2007年,同济大学教授娄永琪以崇明岛竖新镇仙桥村为实验基地,发起了“设计丰收”项目。该项目针对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设计的主动介入为中国三农问题和城乡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策略。经过11年的研究和实践,“设计丰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乡村创新创业项目。
颠覆“中国制造”的旧有形象
现代通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运作模式。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收发终端的浅层意指,在新技术和快时尚的高频互动之间,它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与内涵,设计已经由昔日生产链上的造型后端更多移置到寻求技术突破方向和应用灵感的策略前端。我国通讯制造领域的创新设计一次次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制造”的旧有印象,这使得华为、OPPO、小米等一批中国品牌已经牢牢站在了世界第一集团。其中,华为的品牌知名度已经达到64%,成为了能和苹果、三星抗衡的中国名片。它们成功展现出一条未来发展的光明之路——“中国制造”转型的突破口在于“设计”。
设计赋能大国工程
大国的崛起离不开大国工程。从“港珠澳大桥”到“虹桥枢纽”这样的大型建设项目,工程师与设计师日益紧密协作,在先进技术与日常应用的鸿沟间架设起一座座高效率又人性化的沟通桥梁,为复兴路上的国家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福祉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设计的时代力量
著名史学家佩夫斯纳(NikolausPevsner)在1936年开创了设计“英雄史”的叙事传统,代表人物的思想观念和设计创作被联结在统一的“时代精神”之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恒久的历史视角。中国设计在新世纪走向全球、赢得声誉离不开这么一批中坚力量,他们的职业曲线始终随着时代的变换发展不断向上,他们的作品风貌既反映出个体美学理念的坚守,又富于当代审美流动变幻的特质。作为最早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绽放光彩且持续产生广泛影响力的一批人,来自AGI(国际平面设计联盟)协会中代表性人物的“群像谱”所要勾勒的,正是当代中国设计师的整体“时代精神”。
时代总是会不断孕育出新的知识产品和新型的生产者,上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年轻从业者均是在电子时代成长起来的,PS游戏机、网络社交、电子合成音乐、外域青年文化等事物早已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代际差异带来新的语素来源、形构风格和认知传统的视角,并正在重塑传统设计领域的整体生态。一种青年人跨学科、跨媒介、跨文化的“无界化思维”为经典设计行业开拓出了新的空间,为中国设计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赋予新的可能。
从设计大国到设计强国
这40年的过程也是一个质疑、反思、传承、创新的过程,我们亦经历了一些转折:在文化传承上,从回避、远离传统到自觉追寻历史文脉;在模式改变上,从形式表象到精神内涵、从被动制造到品牌先行;在创新意识上,从千人一面到崇尚个人创新;在觉醒自信上,从自我怀疑否定到文化的自觉与设计的自信。
同时带来了一些转变,设计师身份的转变、设计定义的改变、设计行业量与质的改变、设计从小众到大众的改变、设计行业工作不断消失与新机会的产生。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行业取得了巨大反转,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技术发展的挑战、设计学研究初起、设计教育滞后、设计行为程序无序、设计行业规范缺失、设计师的价值错位。
这40年,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发展路径,值得去研究与总结,通过回顾,让我们凝聚共识、增强自信,去更好地拥抱未来,相信就像今天在设计大展所看到的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在今后的10年、30年里面,中国的设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让我们从一个设计大国到成为一个设计强国。
(作者:王敏,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