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不断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其优长,启迪自己的智慧。同时,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的当今,需要正视文明互鉴中的诸多文化误读现象,减少和疏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障碍,尽量避免文化冲突。
文化误读的生成与影响
“误读”的原意是指歪曲了文本或其他阅读对象的原本含义,是对原文化的错误阅读和理解;其引申义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及其文化错位。翻译是产生和深化误读的重要环节,由于每种语言深植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绝对对等意义上的译介是不存在的。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因此在对待同一个事物或文本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熟悉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的知识构成去理解,进行一种“先见”性甚至“成见”性的解释,这便是“文化误读”,即: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客观地讲,误读是跨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大体上具有正面和负面两类影响。从正面影响来说,人们对艺术或人文作品的误读有可能是一个激活想象力、创造灵感和思想革新的过程,譬如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误读中国古代政治是“最有人权的制度”,这种认知催化他建构起自由平等的君主立宪制。但是,误读的负面影响更加常见,它们往往建立在对事实不当的感受、对认知对象的材料占有不充分或分析不科学的基础上,譬如“盲人摸象”就以局部代替整体,结论注定错误。在很多情况下,误读是由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曲解造成的。
一般来说,“文化误读”往往直接引向“文化误导”“文化误判”甚至“文化冲突”,它歪曲认知对象,加深中外文化彼此之间的鸿沟。误读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下意识的误读,主要因双方文化上的差别造成的,它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粗疏的,常常是当事人以己方的价值观去衡量他方的行为;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得出否定或肯定对方的结论。第二种情况是有意识的误读,它与下意识的误读迥异;有意识的误读有系统、有理性,有一种较深的文化沉淀,往往与政治、意识形态相连,或是出于某种实际需要,往往囿于成见。此种误读一般比较稳定,难于与认知对象沟通和对话,也不易在短期内改进。
开展深层次对话的必要性
误读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且广泛存在。避免误读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它要求人们详尽地占有事实、准确地进行分析;在鼓励人们对认知对象做大胆解析的同时,要避免远离真理的误读,其间的探索、反复必不可少,艰辛也是可以想见的,中西文化的沟通和理解需要无数的“反”误读方能完成,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补。简言之,文化误读时时刻刻在发生,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跨文化交流,理解和对话是减少、疏解误读的重要途径。
“文化误读”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冲击”,是文化交流和演变的必经阶段,它离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文化误读”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理解的变异”。理解的变异是难以避免的,减少文化误读的最好方法是深层次对话。文化误读的产生既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涉及语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层面的理论探究,又可对当下的文化传播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引。误读不仅存在于符号层面,更存在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层面;我们不仅需要矫正符号的误读,更应该传达自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他者”在对二者的体验中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经由“他者”的目光反观自身,也能够点亮我们对自身认知的盲区,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而免于狭隘的风险。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因为文化误读,人类干了不少蠢事;即使在数字化网络时代,价值误读仍然不可避免。价值的寄生性、内隐性,成了跨文化人际交往误读的触发机制;同理,由于价值的内隐,导致误读双方双盲,即误读者意识不到自己在误读,没有与对方沟通的需要,误读常常会一误到底;价值误读倘若侵犯人的基准价值——尊严,虽然表面的事情微不足道,其导致的对抗常常是意想不到的不共戴天。
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误读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把文化误读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歪曲和攻击加以区分。文化误读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区别对待;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下,文化误读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文化误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从误读演化为文化冲突。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新形势下中国文化“走出去”遇到的文化误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应从文明互鉴与文明共存的高度来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外来文化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要把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对于善意的误读,给予解释;对于负面的误读,给予澄清;对于意识形态的歪曲,应加以反对。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发挥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的特性,以外国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高传播效力;应该尽量对别人的误读“知其所以然”,尽可能避免我们对别人的误读,尽可能促进平等的深度交流。
毋庸讳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无可避免的误读。譬如来自西方的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使后者受到了排挤;但这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套用西方学术体系后产生的“水土不服”,是其加入世界浪潮后难免会遭受的“文化冲击”与“文化震荡”。
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应当持理解、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平等地与他者对话,利用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应当守护、反思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只有正确地理解自身,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他者的误读;只有坚守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作者:傅守祥,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温州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