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作家如何才能更真实、深刻地了解并把握现实。在社会变革相对缓慢的前现代,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比较突出,人们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中生活,并把握其隐藏于表象之内的某种具有本质意义的深刻性。但是,在今天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变动纷繁多样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就会更为复杂。与前现代形态中的作家相比,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个人成长的流动性更强,基本上不可能在某一地或某一社会结构中一直生活。比如一个人很可能生长在农村,但读书在城市,而工作在另一种性质的城市或具有国际性的机构之中。这种流动性强的现象虽然可能会帮助作家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但却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与情感的寄托地。这与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赵树理的晋东南等是不同的。他们虽然也都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土地,但其情感与心灵上的故乡却是紧密相连的。二是对生活的感悟体验会弱化。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在某种社会结构中较为长期的生活所致。短暂的停留当然也会了解许多人事,但大致来看比较肤浅,不够深刻,特别是缺少与某种社会现象融为一体的生命体验。了解到的东西大多停留在“知”的层面,生命感相对较弱。而在“知”的层面,创作可能会陷入由“概念”出发的思路,而不是从“生命”出发的必然。这也就可能导致出现第三种现象,就是作品可能会很好看,但这种好看是源于文学技巧而来的“器”——写作的手段,而不是穿透现象的生命体悟,与生活的本真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样来看,严肃的作家需要强化对生活的感悟体验,才能唤醒作家内心深处的创作冲动。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作家需要扎扎实实地深入到生活之中——不是作为外来者、采访者、过客,而是作为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的当事人、亲历者。作家所了解体悟的应该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他人”的事情。
从近期阅读的一些小说来看,似可佐证这种观点。首先要强调的是,作家们对现实生活是有责任感、敏锐性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与时代同步,能够表现当下生活中具有深刻意义的内涵。但在具体的创作中,仍然可以看出由于作家个人生活积累的不同,作品的表达有很明显的差异。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历程,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非常重大。不可否认,关于这一话题出现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不乏优秀者,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很多作家的创作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他们的选题可谓重大,篇幅可谓浩繁,但文学的生动性、深刻性却比较薄弱。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对所选题材的“生命感”体验,没有时间实现这种体验,或者从未意识到这种体验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也就是缺乏充分的投入的生活积累,没有扎根于生活的内在本真,而是满足于一般性的了解与知悉。报告文学通讯化,小说创作技巧化,诗歌书写概念化。如一篇描写某地挂职干部帮扶贫困村的小说,从其文字语言、叙述结构来看,均显示出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学表现力,但整篇小说并没有描写帮扶干部如何解决贫困村的发展问题,而是简化为一个侦破失踪人口案件的侦探故事。如果失踪的案件破获了,小说也就完成了。另一篇同样也是描写帮扶干部在贫困村帮扶的小说,其情节主要简化为帮扶干部帮助因失恋而出现精神问题的女子的故事,有一点叙述上的“边缘性”状态——是帮扶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还是与这样的女子发生婚外恋情或者婚外关系?这种人物关系的设计有叙述方面的吸引力,但似乎与帮扶工作距离较大。这些小说的共同点就是对描写对象的生活缺乏了解,甚至不清楚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则。但为了完成小说,借助了作者熟悉的叙述技巧与结构形式。小说与帮扶脱贫等内容距离较大,而与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的要求更近。也就是说,作者忽略了作品的深刻性,而突出了作品的技巧性。这些作品严格地说,还没有达到“知”的层面,但是有“智”的努力。
不过就表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而言,也有许多描写得活色生香的作品。这些作品超越了简单的了解或知道的层面,而是进入了一个更为丰富生动的文学世界——不仅知道其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为什么,而且表现出他们之所以如此的心理活动、精神世界、文化环境,以及这些行为的细节状态。
作品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与作家对生活的认识、感悟密切相关。当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的时刻,只有表达的积极性是不够的,满足于一般性的了解也是不够的。事实上,许多作家坚持数年在急速变革的农村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们从一个“知”者进入到一个“熟”者,并进而成为一个具有生命体验的“觉”者。如果一个作家能做到“知”,我以为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但作家还需要从客观的、外在的“知”转化为主观的、内在的“熟”,熟悉描写的社会形态、地域风物、人情伦理,以及人物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精神世界。这确实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情,但作家还需要在此之上进入“觉”的境界,从生活表象中觉悟体会到某种生命意味、生命价值。这种觉悟不是观念性的表达,而是生命性的要求。由此看来,所谓深入生活,走马观花不够,浮光掠影也不行,还需要真正地扎根人民,成为人民的一分子、一部分,这样才能穿透表象,把握本真。
(作者:杜学文,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理事)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