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之前,还没多少人知道余秀华。11月10日之后不到两个月,她连同她的诗开始“穿越大半个中国”,为人熟知。余秀华写诗已有近20年时间,如果没有一年前《诗刊》微信公众号对其作品的传播,世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湖北山坳里的她。这就是诗歌遇上互联网后所发生的“裂变”效应。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诗歌风光难再,如今遇到了互联网,诗歌的境遇会好吗?在11月19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东山·中国诗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诗歌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围绕“诗歌与互联网”的话题展开讨论。
人人都可以当诗人
出生于1983年的高兴涛是陕北安塞县人民医院的青年医生。虽然从小爱好诗歌,但他一直觉得“诗人的梦”离他有点远。微信的出现,一下子把他拉进了诗人的世界。
一年前,高兴涛觉着好玩,随手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小镇的诗”。工作之余,他把自己写的诗歌一首首发到公众号上,算是“自娱自乐”。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自娱自乐”之举,迅速吸引了来自网络世界的目光。“小镇的诗”粉丝越来越多,如今已吸引数万人关注。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大卫正是通过微信读到了高兴涛的诗,进而认识了他。“不管是余秀华还是高兴涛,他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受益者,如果没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他们以及他们的诗歌作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大卫认为,互联网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和平台,让诗歌能够从小众走向大众,甚至创造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当诗人”的时代。
大卫以微博为例指出,“微博简直像是为诗歌而设的”。微博对字数的限制,正好适合诗歌所具有的短小精悍的特点。以前发表诗歌的渠道比较少,要在诗歌杂志上发表,门槛比较高。而在微博上,人人都有发表的机会。此外,微博对诗歌的传播很有效。
形成新的诗歌话语空间
在第四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上,记者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采风创作,还是作品提交,抑或是现场朗诵,所有诗人都借助于手机,传统写作中必需的笔和纸都不见了。就连对诗歌作品的评价也被微信上的“点赞”功能取代。可以说,诗歌在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发展中形成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在微信上写作、发布、阅读、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诗歌,从空间的扩展和信息的流动看,诗歌、诗人与网络的互动为日渐衰落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举办的徐志摩诗歌奖评选以及徐志摩微诗歌大赛,从作品征集到作品公示几乎都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完成的。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微诗歌大赛征集到近15000首诗歌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来自海外。
同时,网络也让具有相同审美主张的诗人与诗歌爱好者迅速聚拢。比如通过网站的“标签”功能,读者能够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找到自己喜欢的诗人或诗歌类型,诗歌作品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最多的有效读者。
诗歌借助于互联网迅猛地发展,这让68岁的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感到惊讶。作为一个“传统的诗歌写作者”,曾凡华至今没有微信,他担心自己智能手机运用不熟练,反而会给自己与别人的沟通造成麻烦。可在“东山·中国诗会”上,当听到余秀华、高兴涛等众多网络时代的“新秀诗人”对“诗歌与互联网”的介绍后,曾凡华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当务之急是开通微信,这样才能跟大家有共同的话语空间。”
警惕泥沙俱下
在“东山·中国诗会”上,尽管余秀华作为“网络诗人”代表被安排第一个发言,可她还是呼吁大家不要关注她“网络诗人”的身份标签,而要多关注一下她的作品。虽然网络的传播让余秀华迅速出了名,但她仍然坚持认为作品才是诗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高兴涛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虽然互联网大大降低了诗歌创作与传播的门槛,但也造成了抄袭模仿、泥沙俱下的负面影响。大卫更是直接指出,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对诗歌而言是把双刃剑,“在人人都可以是诗人的时代,对诗人的要求更高,因为如果你写得不出众,就会被淹没。”
与互联网时代如火如荼的诗歌创作相比,网络时代的诗歌批评和诗歌理论仍然滞后。诗歌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瓒一方面建议加强互联网时代的诗歌批评工作和诗歌理论建设,另一方面呼吁诗人、出版人以及读者,本着对严肃文学的热爱和对促进文化发展的理想,不断加入到推动互联网时代诗歌传播的行动中来。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