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点评一词相当流行。报纸上发一篇文章,有时会附一则相关点评或相关链接。就连开会,有时也会对报告者来个即兴点评。近些年,又冒出点赞一词,与点评并驾齐驱,广为运用。除了媒体,就连手机、网络、微信,点评、点赞也是铺天盖地,大行其道,成为一道十分显眼的流行色。
其实,点评、点赞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儿,古已有之。或称评点,也称批点。名目有异,意思相同,都是针对文本而又与文本同时共存的一种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形式和议论方式。如金圣叹批《水浒》,毛宗岗批《三国演义》,都与原著的文本同时出现、共同存在,一切脱离文本而单独存在或独立成篇的批评文字,无论是诗话、词话、曲话、文话,还是论文、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笔记、书信之类,都与点评有异,算不得点评,不在点评的范围之内,这也是点评与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或论文的最大区别。
尽管中国历代的点评面广量多,渗透在文、史、哲各类著作中,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的史学点评居然早于文学点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点评的来源之一。司马迁的《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问世后,人们发现他在每一篇人物传记后都附有一段评语,数十字至百余字不等,署为“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司马迁本人说的,因他曾任太史令,故如此自称。这些评语表达了他对各种历史人物的看法与评价。后班固撰《汉书》,在每篇人物传记后也都加一评语,称作“赞曰”,实际上也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看法与评价,性质与《史记》相同。
有这两个大史学家在前,范晔撰《后汉书》也依样而行,在历史人物之后加起了评语。但他不是每人都加,而是有感而发,在“赞曰”之外,另加一段“论曰”。以“论曰”为主,居前;“赞曰”为次,居后。有时是“论”、“赞”并用,有时则有“论”无“赞”,有时则有“赞”无“论”,完全是因人而异。“论”用散体文字,“赞”用四言骈文。至陈寿著《三国志》,自然也免不了加上一段评语,不过,他既不用“论”,也不用“赞”,而改称“评曰”。他也不是每人必加,而是在每一卷后加一段评语,通常是对几个历史人物同时进行评价。这些恐怕是“点评”与“点赞”的最早源头了。
有“前四史”在前,早为中国的纪传体史书树立了楷模,于是后人纷纷效仿,《晋书》、《魏书》,无不在文章之后加一段评语。中国的二十四史除了《元史》例外,其他二十三史都有不同形式或不同名目的评语。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这些史书评语还都是自评,只有当文学点评勃兴,才有了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点评”——即对他人文字的点评。中国的点评文学先萌生于诗文,后进入小说、戏剧等,甚至是民歌、骈赋,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体裁。放眼望去,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古代那些一流的作家作品,几乎都已被人批尽,不被点评的反在少数,甚至可说不存在。至于那些文学经典,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诗,唐宋八大家的文,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周邦彦等人的词,以及《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也不知被多少人点评过了,早已成为文学点评中的热门。从而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点评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点评名家,如南宋诗人刘辰翁可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点评大师,于诗、文、小说均加点评,尤以诗歌点评为胜。唐代王孟、李杜、高岑、钱刘、韦柳、韩孟、张王、李贺等近50家之诗,乃至宋代王安石、苏东坡、陈与义、陆游诸大家,都一一批点。点评对于他来说,真是得心应手,无处不批,处处可批,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后人能娴熟而达此境界者,恐怕也只有李贽、金圣叹等数人而已!
明代中期是中国文学点评的全盛期。在李贽的影响下,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陈继儒、茅坤、王慎中、钟惺等都热衷此道,他们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优秀的点评家。明末清初虽无李杜、韩柳、苏陆等大文豪,却集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点评大师,如金圣叹、毛宗岗、李渔、二冯(冯舒、冯班)、王夫之、陆次云、陆云龙等,真可谓彬彬大盛,光耀千古。清代的查慎行、储欣、何焯、沈德潜、纪晓岚以及桐城派三大家和吴汝纶等,无不受其影响。而其中的小说点评更是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文采斐然、绚丽夺目、千变万化、妙趣横生,较之诗、文点评,不知要精彩多少倍!到得后来,许多读者对小说原著已无所谓,却偏爱看那些点评,兴趣已有所转移。有好事者投其所好,往往在小说尚未问世之前,便先请点评家为之做好点评,所以小说与点评常常是一起刊刻问世,同时出现,一下就引起轰动。有的甚至邀集几家,号称“评林”,效果更佳。
左起:李贽,汤显祖,冯梦龙
所谓“点评”,除了在文中加评语,还会在作品的题目和字里行间加上圈点。它不像“评”那样明确评判,论说高低,而是用一些符号来作提示或标记。姚鼐曾说:“圈点之妙,有胜于人意者。”意思是说,以圈点提示或许比明讲的效果更好,因为有些话一旦明讲,便觉有限,而提示反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其通常有点和圈两种。也有以划线条来作标示的,宋人称为“抹”、“涂抹”或“抹笔”,其意义则与圈点相同。就点来说,又有单点、双点、圈点之分,甚至还有三角点。单点以顿点、圆点为多,圈点有单圈、双圈,甚至有三角圈的。以颜色而论,古人点评除墨色以外,通常以红、黄二色为多,以示醒目,故古人又有把点评称为“丹黄”的。到了明末,由于印刷术的改进与发达、市场的需求,点评的颜色逐渐加多,至清发展到绿、蓝等多种色彩,曾一度出现过一些三色、五色的套印汇评本,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就汇集了王世贞、王慎中、王士禛等五家点评,分别用了紫、红、黄、蓝、绿五种颜色,以示区分。凡此,都可见中国“点评”曾有的丰富与辉煌。
如今,点评的原貌虽已发生变化,但“点评”、“赞”的名目仍被沿用,其主体功能依然保存,有些特色和优势仍未丧失,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机动灵活的形式;重直觉和主观感受,无需面面俱到;又快捷、迅速、便利,可在第一时间直奔主题,马上作出回应……这些都颇能适合今人的生活节奏,难怪至今仍被微信、网络广泛使用,此点评之幸,亦中国传统批评方式之幸。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