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客观记录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的非虚构艺术形式。在网络时代,纪录片在题材、叙事结构、呈现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纪录片的价值也早已不再局限于记录事实的范畴,向人文价值、实验价值、美学价值或是科学价值发展,与此同时,因其体量小、题材垂直细分、内容节奏快,迅速上升为网生纪录片领域的新宠。由优酷视频、海峡卫视联合出品的《文学的日常》却一改网生纪录片轻快、碎片化、综艺性的属性,以现当代的“文学”和“文人”作为关注主题,成为网生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近期,《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上新,延续了第一季的写实风格,将“为文化立传”进行到底。
一、以影像为媒,为当代文人画像。当下的网生纪录片大多数聚焦生活化,美食文化、潮流生活、文博等题材,以小体量、综艺性而受到年轻受众欢迎,如《早餐中国》《此画怎讲》《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等,但是《文学的日常》独辟蹊径,将视角转向当代的作家、文人,以“真人秀”的形式呈现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以慢节奏的影像记录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时代的思考,展现当代作家精神风貌。
如同粉丝追星一般,对于作家是如何生活、思考和创作的,读者也会十分好奇。《文学的日常》选取了两岸三地具有代表性的十位文人作家,如第一季“先锋文学五虎将”之一的马原,获得茅盾文学奖、写出了《解密》《暗算》《风声》等著名小说的麦家,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阿来等等;第二季的“乡村哲学家”刘亮程,作家、编剧李修文、陈彦,小说家双雪涛;等等。与他们对谈的则有著名文学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谢有顺、编剧史航、文化策划人虎良灿、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女高音陈小朵等。这些作家和他们的朋友,围绕生活、创作,展开对谈、走访、体验。纪录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捕捉作家们日常的真实状态,透过镜头,勾勒出了当代文人的众生相——他们或远离尘世、或带有江湖气息、或充满忧郁气质,他们通达世事,却又冷静理性。
刘亮程手握“虚土”,饱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心;于坚身处建水古城,思考“现代化”与“原生态”的关系;“北漂”的双雪涛与下岗职工真诚交谈;陈彦带着对农民工的深厚情感探访城中村。纪录片将文学家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文学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忧伤、博学和热爱,在点滴中渐次呈现,用镜头记录了作家们贴近生活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勾勒出当代文人的形象,让读者和观众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作品。
二、以叙事为纲,为精品文学添翼。《文学的日常》采取了双重叙事结构,第一层是访问者和作者之间关于生活的回溯和对话;第二层是作家对于人生的感悟,其间穿插了作家朗读本人作品的环节。将精品文学引入纪录片之中,进行影像叙事和文学叙事二者蒙太奇式的叠加,勾连起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
每集纪录片以插入花字的形式分为几个段落,如同文学作品的篇章,每个篇章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用作家的一句话作为篇目。例如,《独在故乡为异客》中介绍了麦家的转型之作《人生海海》,不同于以往的谍战作品,这部作品更如同麦家对自己年少时期的追溯,开篇“为自己写作”中引出了麦家写书的初衷;在“文学抚平尖锐的青春”片段中,麦家与来自湖北恩施的留守儿童分享自己的故事,带领他们从文学作品中解读亲情、青春和爱。在“独在故乡为异客”的片段中,麦家透露出了对故乡的情怯和少时经历,伴随着朗读《人生海海》的段落,作者、读者和观众以及作品之间产生一种共情,抚慰伤痛,直抵人心。
在《香港的故事如何讲》的每个篇章中,穿插了马家辉用粤语朗读自己作品的片段,作家自身的经历和小说中的文字也对应着篇章的主题,将近代受殖民文化影响但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港铺陈于观众眼前,同时,巧妙地运用锣鼓伴奏、轻音乐等作为背景伴音,让读者更深入理解《龙头凤尾》中纷繁复杂的江湖世界。
李修文在西北荒地的杏林与摘苦菜的大姐交谈,发出“真实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感慨,引出《致江东父老》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他向村民请教榆钱的做法,到果农家做客,感受来自普通人的热情,正如在《山河袈裟》中所写:“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就是这个词让我重新做人,长出了新的筋骨和关节。”文学与影像相互呼应,现实与文字就这么联系在一起,让曲高和寡的文学变得可亲可感。
三、以纪录为笔,为文化精神立传。社会纪录片最强调的是其人文和社会价值,《文学的日常》亦是如此。我们的观看不再停留在影像上,而是随着影像深化下去,探求背后的内涵和影像表达的实质意义,以及给社会、给民众带来的影响。
“作家应是他生活之地的全知者”(刘亮程),文学家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从普通人的生活和经历中升华成文学作品。同时,“文字它的使命在于反抗遗忘”(李洱),当代的文学也是在记录历史,记录当下的生活和时代的印记。作家们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学创作,他们乐意了解人民的喜怒哀乐,密切同群众的血肉关系,积极反映人民的心声。文学家们将他人和自我的生活经验、人情冷暖融入血脉中,流淌于文字里。陈彦因为对农民工生活的深入调研,才有了《西京故事》《装台》等经典作品。李修文认为,作家要成为声音神殿的吹鼓手,代表人民发声,才会诞生反映底层民众的穷苦、失败、苦难,记录他们的不甘、坚韧和乐观的《山河袈裟》。《文学的日常》让观众体悟到当代文学家们“写作为民”的时代精神、拥抱生活的时代情怀。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追求真善美是uedbet全球体育的永恒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文学创作者的生存现实、认知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他们既从所处时代的哲学、自然科学、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又在一定程度上思考当下、引领文化的发展,推动时代进步。《文学的日常》中作家与来访者探讨故乡、信仰、理想以及对于生活和时代的思考,从文人之间的对话中,引出对文化精神的理解,甚至上升到哲学的思考,引导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了解文学的意义,了解世界和人生,推进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和敏锐洞察。
《文学的日常》无时无刻不在讨论当代文化的精神是什么。阿来谈到《尘埃落定》曾经被退稿十多次,原因是作品太高雅,没有市场,“迎合意味着难度的某种消失”;马原对下一代的价值标尺表示担忧,他说:“小儿子对一切事物的评价价值尺度只是搞不搞笑,严肃的精神生活对下一代,到底还意味着什么?”于坚说:“人,充满劳绩,仍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学者认为,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包括确定道义观、营造审美境界、培育悲悯情怀、输入历史意识。虽然高雅文学意味着“难度”,但是正是所谓的难度,才能不断促进大众塑造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润物无声地引领大众向善、向上的精神世界。
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伴随着精神文化的提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如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文学的日常》或许给出了答案。“文学是一种旅行,心灵的旅行。透过书本,透过这些作家的人生经验、文字艺术,总能带我们到日常生活中不会抵达的地方”,文学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成为生活的日常,带领读者(观众)深入思考并学会自省,领悟活在当下的乐趣。纪录片本身旨在以文学照亮日常,以文化精神观照时代,也成为启迪当代人们的精神食粮。
作者:赵洁,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编辑
签发:杨晓雪
审核:何美
责编:朱丽华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原创首发”专栏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欢迎您围绕uedbet全球体育作品或现象撰写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文章。来稿3000字以内为宜。一经编用,即付稿酬,并发送用稿证书。请留下联系方式。投稿邮箱:wyplzg@126.com,期待您的赐稿!(点击查看投稿攻略)
“原创首发”专栏文章,稿酬和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由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给付。各新媒体转载需经允许。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点击取得书面授权)
另,《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论文投稿邮箱:zgwlplzx@126.com。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投稿互动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