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网络文学界在平稳发展之余,出现了很多新景象与新变化。创作层面上,随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界线不再泾渭分明,在内容多元化的浪潮中,现实题材写作迅速崛起,网络文学“玄幻独大”“言情主打”的格局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据阅文集团调查数据显示,仅2016年上半年,现实题材作品数量同比增幅超过100%。率先窥探到了这一趋势的阅文集团,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指导下,举办了首届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为助推类型创作提供平台与机遇。
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积极组织活动,向社会推介18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网络性相统一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以引导网络文学创作和网民阅读。其中多部作品涉及到了大众创业、职场拼搏、工业发展、城市变迁等热点现实话题,创造出鲜活动人的典型形象,以凡人凡事折射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有业界人士认为,现实题材写作能够帮助网络文学打破套路化模式化的症结,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连续两年担任了总局“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荐活动”评委会主任,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他也表示“从长远看,网络文学的宽广出路在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高原高峰也在现实题材”。记者专访了陈崎嵘,就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创作及未来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要以量变求质变”
新华网:近年来,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异军突起”,尤以获得众多好评的改编剧《欢乐颂》《余罪》等刷新了人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认识,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未来这是否会形成创作趋势?
陈崎嵘:在近几年网络文学创作中,现实题材逐步引起重视,得到拓展,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极好现象。但说“异军突起”恐为时尚早。实事求是地看,目前网络文学中,仍是幻想类、综合类作品占主体地位,堪称经典名篇、具备旺盛人气的现实类作品为数不多,《欢乐颂》《余罪》等仍是个别现象,擅长描写现实题材的“大神”、高手也屈指可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网络文学评价导向、网民阅读选择、网络生产传播特性问题,也有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网络写作队伍构成、资本逐利等问题,还有政府管理、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生态等深层次问题,解决起来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从长远看,只要积极加强引导和管理,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必将迎来百花盛开的春天。
新华网:有观点认为“网络小说才是现实主义的大本营”,尤其是在处理都市生活经验上,在足够丰富的细节中得以窥见这个剧烈变化的大时代的真实点滴,这与社会新闻同样真实。您是否认同这样的看法?
陈崎嵘:这个观点有一部分是对的。因为大多数网络作家出自草根,他们生活在最底层,与所谓的“现实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他们对现实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的熟知、理解和感悟,某种程度上有可能超越传统作家。但这种超越更多地体现在题材选择的独特或故事表达的新颖方面,而在细节描写,特别是在细节的真实性、典型性和艺术性方面,不能不说,在目前多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中是缺失的、粗疏的,有的用过程充当细节,有的以知识替代细节。这是上面这个观点所无法掩盖的事实。
新华网: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创作与传统文学有哪些明显区别?网络文学是否能“扛起”现实主义的大旗?
陈崎嵘:这是一个很大的学术问题,也是一篇大文章,不是一个问答题所能说清的。传统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创作在与时俱进,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创作尚处于探索期,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相对而言,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创作与传统文学区别不是十分明显。我以两年审读申报作品的实际感受,简略地勾勒出一些粗线条: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传统作家大多选择时代课题、社会问题、人生问题或重大事件,通过“宏大叙事”来表达对这些问题、事件或现象的认知;多数网络作家一般不会“正面突击”重大题材,而会进入寻常人不太关注、不太熟悉的领域,选择小视角、小事件、小人物,进行“蜻蜓点水”式描绘,表达对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观感。在故事和情节设置上,传统作家比较注意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必要性,追求“真”的效果;网络作家往往更多考虑故事情节的紧张刺激、新颖多变,出人意料,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追求“爽”的结果。在描写手法上,传统作家大多讲究谋篇布局、交叉设置、伏笔回应、手法多变;网络作家大多是“单兵突进”、线性发展,“积木式”段落,更多借用偶然性或知识性,有的甚至采用穿越、寓言等形式。在语言风格上,传统作家注重遣词造句、准确精炼,讲究艺术性;网络作家则追求通俗生猛、诙谐幽默,以调侃为能事,有时甚至不避粗俗。综上所述,我们不否定网络文学中已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但从整体质量上看,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与传统文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由此观之,要让网络文学在一个不太遥远的将来“扛起”现实主义文学的大旗,似乎还不是那么“现实主义”的。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要着眼长远,假以时日,积少成多,以量变求质变,以融合求突破,最终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平分秋色、各美其美。
“网络文学的壮大证明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
新华网:在IP热潮下,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使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娱乐的“主流文化资源”,但在精神价值层面与公众认知中的“主流”似乎仍有差距,网络文学“主流化”还要解决哪些问题?主流化意味着什么?
陈崎嵘:我不太赞同这个说法。应当说,我国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主流化,网络文学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网络文学作品受到亿万普通网民的欢迎,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网络文学还为影视、动漫、游戏等提供了丰富母本,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孵化器和强大助推器;网络文学也是最早实现了“互联网+”,并且开始走出国门,影响世界。那种认为网络文学不是主流文化的看法,实在是对网络文学的一种误解或偏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不是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的关系,而是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关系。它们服务的对象不一样,提供的东西不一样,作用的范围不一样。满足的是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的是不同的精神资源和审美享受。只有雅俗之分、精粗之别,而无主次之分、高低之别。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不是拿着放大镜去分辨谁是主流、谁是支流,而是应当在继续支持网络文学大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网络文学经典化工作。
新华网: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由网络文学作品转化出版的图书达5002部、改编电影515部、电视剧568部、游戏201部和动漫130部。同时,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更有外媒评价“网络小说成为中国的文化力量”。形成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陈崎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和历史现象,网络文学界对此亦在进行研讨,以求得广泛共识。我不太赞同那种所谓网络文学是“横空出世”、“天外来客”的说法。互联网的诞生,当然是形成网络文学重要的前提和技术条件,但全世界那么多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类似中国的网络文学现象?可见,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自身。
在我看来,主要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一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使得人们有钱有闲有兴趣有精力可以从事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从事网络文学的创作或阅读,这才构成了网络文学基本的供需关系,它是一切网络文学现象的基座。这就叫做“当春乃发生。”二是与我国传统的出版发行体制机制有关。我们把网络文学称作“异军”,就是因为它绕开了传统出版发行的常规渠道,另辟蹊径,用“零门槛”、“低成本”、“供需方直接见面”的形式,某种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出版发行的限制和缺陷,极大地解放了文学生产力,调动了创作者、阅读者双方的积极性。其间,政府部门和专业团体对网络文学采取了积极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网络文学得以“自由而野蛮生长。”三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影响所致。以网络长篇类型小说为主体的网络文学,实质上是一种大众通俗文学。追根溯源,它与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清末言情小说、现当代武侠作品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阅读者,皆从中获益,或借取题材,或生发灵感,或产生共鸣,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审美的网络文学。四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敏锐眼光,民间资本的大胆介入,文学网站商业盈利模式的成功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营资本投资有其逐利性特点,但在客观上使网络文学获得大量资本支撑,规模和影响瞬间扩大。
总之一句话,中国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人在文化方面同样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增强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王志艳)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