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古为新’·篆书平谷论坛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在北京市平谷区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平谷,就篆书的源流、发展中的局限、审美与艺术探索等方面展开讨论。此次“篆书平谷论坛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与中共北京市平谷区委员会、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活动以“与古为新”为主题,旨在以前人之鉴,创后人之新,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书法文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与古为新’·篆书平谷论坛暨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开幕式现场
在书法五体当中,篆书的起源最早。其萌生于文字的初创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升华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的一种书体形式。篆书除了书法本源的特质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浑厚的美感情趣。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由幼时的稚拙到中期的丰美,演绎至最后的纯一,篆书以其特有的线条、结构和章法,在古朴与俊秀这两种对应的美感演绎中,谱写了中国书法史辉煌的第一页,为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篆书的源流,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时代都是继承了前代篆书的样貌风格而有所变异,形成了自己时代和地域性的特色。大多数时代及其代表作者重新发现了以往篆书的艺术价值、艺术特色、艺术规律,形成了各自变异后的书写刻制样式。书法家赵山亭表示,历代有代表性的篆书作者大都发现和强调了书写性变异,重视结体和用笔的变化,重视篆书书写的抒情性。在继承中变异,在率性中求变,可以为篆书的通融增添新的样式和生机。单一的规范书写或完全个性化的自由书写,都不利于篆书样貌风格的继承、发展、丰富与繁荣。难以承前启后,难以裨益后人。
的确,任何一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遵循一个法度,这其中就离不开对古与新关系的正确把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继认为,“古”即法度、理性,“新”即个性、感性,在继承阶段,我们要学习与古为今,对古法定向选择、深刻把握、广涉博取并永久关注;到了发展阶段,就要灵活运用古法,要顺应时代,同时注意个性的升华与人文融通。他表示,继承不是泥古不化,发展也不是抛弃传统,书家的追求应是让作品既有古气也有自己的、时代的风格。书法的个人风格总是于时代风格之上生发而得,体现着时代审美。
王友谊作品
书体演变期,社会功用对于书法的审美风格起着决定性作用,作者主动积极的审美个性追求必须服从于这一实用目的和由这一实用目的所生成的社会主流审美理想。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理论部主任冯宝麟就从书法审美角度解析了秦代刻石,提出秦代小篆被讲“法”的时代风尚所承载,呈现出优雅、严谨、小巧精致的面目。尽管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但作为艺术仍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当一种艺术形式极端雅化,极端精致化,极端程式化,也便同时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机械、僵化和终结,往日的新体也便成了今日的古体。这期间,环境、生产力等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天性及其对旧美的超越和对新美的不断追求则成为关键。具体到篆书创作,青年书法家王茁表示,古代遗留下来的篆书佳作,代有新变,其中也受文字形体发展的影响。赵孟頫在两宋金石学影响下写《六体千字文》,其中的“古文”一体,也体现了赵孟頫对古文字形体“与古为新”的体会和创造。到了当代,“山川呈瑞,地不爱宝”,数之不尽的古文字材料相继出土,我们这一代篆书作者更加有条件“与古为新”,持续保持对古文字研究新成果的关注,摒弃以往对一些字法的固有观念,在字法创造上保持合理与新变。“篆书创作离不开古文字学的帮助和引领,尤其是古文字学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今天,篆书作者要懂得及时更新观念,主动学会利用文字领域的新成果,将其转化为笔下的资源,用于篆书的艺术创作”。天津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邵佩英说。
文字的产生凝结了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和对宇宙的认识,汉字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篆书对汉字造字思想的承载是最为丰富的,在文字学上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时不我待。’这是一句口号,更有着深刻的道理。而对于中国的书法界、书法人而言,关键不在于我们怎么说,而是在于怎么做。”北京市平谷区书协主席王友谊说。
北京市平谷区书协主席王友谊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