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教育:回到原点的思考_书法评论_书画摄影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正文

高校书法教育:回到原点的思考

2020-04-13 阅读: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解安宁 收藏

  当代书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方面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当代书坛的繁荣景象背后,亦潜藏着一些危机。

  危机首先缘于人们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就高校书法教育而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

  书法教育“教什么”?不就是教如何写字吗?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却并不这么简单。目前可见的《书法教程》之类书籍几成铺天盖地之势,而其内容却大同小异。这类教材大多停留在技法层面的简单介绍,书法文化层面的内容较少涉及。我以为,高校书法专业的教育,更应关注古人笔墨形迹所承载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感悟,仅有技法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书法专业的教学,除了技法的训练之外,和书法相关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比如文字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课程,应是重点学习的内容。书法的训练不光是笔迹的修正和美化,在书写训练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人的状态的修正。书法的练习是笔迹和自我的双向修正,仅关注字形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引导他们向人艺双修的方向发展。

弘一魏书五言联

  鉴于目前高校书法教育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怎么教”应尤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识字教育与习字教育相结合

  当前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书法在当代由于其实用性的降低,艺术性愈加凸显,所以我们在书法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其艺术性。这其实是一个误解。首先,书法在当代并没有因为电脑的普及等因素而减弱其实用性。其次,由于扩招,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课成绩普遍欠佳。因此,识字教育应是当代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而这个基础环节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就书法学习者而言,不仅要懂得楷书的音、形、义,还应熟悉篆书、隶书、行草书的字形及结字的基本规律,避免书写时想当然地任笔为体。目前的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着对篆书、隶书、行草书字形关注不够的现象,作品中每每出现随意造字、错写字形的情况。这对汉字的规范以及书法传统的继承,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众所周知,书法的艺术性是基于其实用性之上的,无视书法的基本规律而一味强调其艺术性,其艺术生命势必不能长久。

  通过识字教育与习字教育相结合,我们不但可以让学生领会汉字构造的基本规律,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汉字字义的理解,进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培养解读古典文献的基本能力,而古典文献的解读能力又是研究书法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须具备的。

  书法解读与书法练习相结合

  学习书法首先有一个提升审美眼光的问题,这涉及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解读当然含有欣赏的一面,一件作品只有打动你了,你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喜欢它、学习它,而不是拿到一个范本,未加仔细观赏、玩味,就马上动手临摹。“心慕”是“手追”的前提。之前没有一个认知、熟悉、与之共鸣的过程,怎么可能会对其有深刻的体悟呢?

  对于作品的解读,又牵涉到书法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个人的审美偏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书法,以及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是不好的书法,以及不好在什么地方。

  书法教学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往往拿到一个范本就临,仅满足于略得其形似,离开范本,就还原到自己原先的写法。通常是久练无长进,这使他们很感困惑。所以,在临摹之前,对原作的解析、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古人于此道颇有体悟,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王文治欣赏《定武兰亭》时,“观至三日,形神与之俱化”,讲的都是对范本的揣摩和分析。只有对范本做到了深刻的理解,下笔才可能做到意与古会。解析经典作品的时候,我们不是亦步亦趋地仅仅追求其字形的相似,而应试图把握其书写的规律为我所用。解读,意在探寻范本之神理。书写,意在表达自我之意趣。自我意趣之传达,始终渗透着对传统的理解与化用。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训练和体悟的过程。

  练字与炼人相结合

  儒家对于uedbet全球体育,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讲究“人艺一体,人成艺成”,而不是为艺而艺。艺术是开拓人生境界的方便法门。就书法的学习来说,光注重字迹的完善和美化是不够的,更应关注的是书者人生状态的调整和完善。也就是说,练字即炼人,练字是人生修为的一种方式,书法形迹是人的精神境界的自然呈现,人与书是一体不二的关系。那么,通过练字,可以使我们的人生状态得到修正和完满,这比仅仅追求字迹的美化更为重要。“书如其人”的古训,在当代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对于当代书坛广泛存在的浮躁现象,有着十分必要的警醒作用。

  弘一法师早年的书法取法魏碑,气格雄健,出家后随着精神境界的转变,书风随之变得恬淡空灵,有一种洗尽铅华的纯粹、安详之美。颜真卿家族不乏擅书者,但是其五世祖颜之推却在《颜氏家训》中叮咛后人“慎勿以书自命”。儒家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艺之显,若处之不当,成了修齐治平的妨碍,在儒家看来是不足取的,所以历来中国人看重的是字因人贵,对于人因字显,总是很忌讳的。柳公权的名言“心正则笔正”,不仅涉及书写心理的问题,同时也是儒家要求“正心诚意”的体现。有之于中,方能形之于外,只有内在的修养提升了,字迹才能随之改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是重道而非重技的。技进乎道,不仅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在儒家看来,也是游于艺时的自觉追求。

  (本文图片来源于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解安宁,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教授)

 

  延伸阅读:

  数字化时代下,书法教育的危与机

  书法教育的终极关切

  数字化时代的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