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书法作品,“气息”考察至关重要(朱中原)_书法评论_书画摄影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正文

评判书法作品,“气息”考察至关重要(朱中原)

2021-04-22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朱中原 收藏

  (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10421/index.htm?page=/page_5/202104/t20210421_542598.htm&pagenum=5

 

  对于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鉴别或评判而言,什么至关重要又最易被忽视?我认为是气息。气息者,呼吸出入之气也。无气息,则无生气;无生气,则无生命。人如此,艺术亦如此。气息之有无与高下,是衡量一件艺术作品独立存在的基本特质。

  我之所谓气息,可指风格言,但又异于风格;可指品格言,但又异于品格。风格者,一作品独立之精神面貌,然作品独立之精神面貌,亦可有高低之别;品格者,品级高下之谓也,今之所谓格调者,即可谓品格。然格调之高下优劣,又非能囊括艺术之全部。鲁迅之书,非格高韵雅而何?然鲁迅非专业书法家(我之所谓专业书法家与职业书法家并非一意),其于书法一道虽有诸多涉猎,然并无专精之研习,其于书法上之造诣,全凭其文学及学问上天才发挥之故也。然其气格与专业书法家相较,终稍嫌薄弱者也。故其书虽格高韵雅味高旨远,然终难以跻身彼时一流书法家行列。要知,今日所谓之一流,与彼时舆论中之一流,非可以同日而语也。我之此论,固无损于鲁迅书法之文人价值,纯以书道论之之故。

鲁迅书法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品格者,或许有品有风,也或许有品而无风。故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风格与品格的叠加,此种叠加,我姑且称之为气息。风格有特征之别,但可以无高下之别;品格有高下之别,但可以无特征之别;唯独气息,既有风格特征之别,亦有品格高下之别。清阮元《与友人论古文书》有“是故两汉文章,著于班范,体制和正,气息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此中“气息渊雅”,可为风格渊雅之谓。渊雅者,不仅指风格之独,也指品格之高。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自是而后,凡为文者,语必因人,句不自造,其构思不远,而气息益臻薄弱,不复上拟古人矣。”此中“气息益臻薄弱”,即有高下优劣之别。

  在古法书鉴定中,气息问题至为重要,甚至比细节更重要。气息可以由细节来呈现,但不等于就是细节。气息者何?一件作品既有基于专业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又透射出一种总体的精神气质或精神风貌。

  作品的气息不能量化。气息与具体的点画既有关,又无关。所关者,点画中也透着气息,气息由具体点画呈现;所无关者,气息是所有点画集中体现的整体精神特质或精神风貌,但不是具体点画的体现。气息不可标准化、模式化、规律化,甚至不可风格化。它不是诗词中的格律,必须严格遵守,但它就像一条精神纽带,贯穿作品全部。但凡好的作品,气息总不会太差。这就好比看一个人。一个人总体精神境界很高,有高尚的人格或情怀,即使他身体上有再多瑕疵,也瑕不掩瑜。若以他身上的瑕疵去评判其人格境界,则势必会误入歧途。

  中医讲究望气,书法鉴定也讲究望气。气息之好坏,一望便知。但是在实际鉴定中,经常会碰到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古代书法家作品,于是我们便无从判其真伪,理由是“没见过他的字”“不熟悉他的风格”。其实,真伪鉴定与是否熟悉书法家风格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因为,过去人的字,气息与今人差距很大,懂行者,从气息上一望便知,无需花过多精力于细节上,但是很多人习惯去纠一些点画细节,而鉴定的结果往往是将真迹错判为赝品。其实,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作品的同一个点画,其书写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书法家同一个时期的不同作品之间,其风格也是千变万化的,甚至同一件作品中不同字在点画细节的处理上也略有优劣之分,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脱离其基本的气息。面貌可以不同,但气息则基本一致。

米芾行书拜中岳命诗帖卷局部(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古人的字究竟在气息上有哪些基本特质?

  总体来说,古人的字,一般不会出现怪异的结字,不会出现毛躁的线条,不会出现把正书体行草化的现象,不会出现明显的偏锋,大都讲究中锋用笔,整体气息醇厚儒雅、干净清爽、端严敦实、中气十足,小字具有强烈的书卷气,大字具有强烈的庙堂气。具备了上述特质,作品总体上就没有太大问题。反之,如果一件作品偏锋太多、线条毛躁、结字怪异、花里胡哨、中气不足,明显缺乏书卷气和庙堂气,则应存疑。

  此外,在细节处理上,很多今天我们所认为的需要讲究细节的地方,古人可能不那么讲究,比如盖印。元代以前书法家基本不盖印或很少盖印(鉴藏印除外),甚至也不落姓名款,如果看到有作者自己盖印的宋代以前作品,那首先要存疑,文人书法家大量用印是在元代,最盛是在元明清。在大书法家那里,印章仅仅占次要位置,甚至有些书法家不盖印,印章只属于作者的标识,不能喧宾夺主。晚清民国之际,印章多有不讲究者,有时落款字特别小,盖的印特别大,有时落款字特别大,盖的印特别小,有时两方印之间距离又过远或过近,有的书法家作品很好,但落款和印章却显草率。这在古人尤其是清代民国的书法家作品中比较常见,不足为奇。比如谢无量就经常不盖印,他不喜盖印,甚至有时不落款,谢无量的很多书法作品,其实更多停留于抄书状态,随手抄写,不落款不盖印,他的很多字在细节处理上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特别讲究,他追求的是天真、率意、稚拙之趣,有时天真、率意、稚拙得比较随性或随意,但整体气息却很好。这样的书法家,在进行作品鉴别的时候,更需要看的不是其点画细节,而是整体的气息。

  此外,古人在书写时,也经常抄错内容,但这不影响作品的气息,所以不能以是否抄错内容作为评判真伪的标准。很多人以为过去的大书法家既然都是有文化学养的,就不应该抄错,如果抄错,那就一定是赝品。实际抄错也属正常,但对于这些错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属于版本问题,有的属于笔误,有的属于记忆不准确。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是,过去书法家也有“将错就错”的高超本事。比如梁启超给温州维新派郭弼夫妇写的寿联“天上列星当亦喜,海上蟠桃良未崖”,不小心把下联的“海中”抄成“海上”了,上下联出现了一个重字“上”。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错了,或者说这件作品一定是赝品。殊不知,梁启超时代,对联之类已经在进行变革,索性就用重字对联改造一下岂不是更有文学意味?如果用那种老学究的方式去审视清代民国的楹联之类,你会发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几乎任何一个大家身上都有。

  晚清民国之际,对联的格律要求也在不断放宽,新的文体在不断崛起,将新的文体适当融入楹联中,也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是可以接受的。有些所谓规矩也是变化的,抄错一个字十分正常,何况模仿者不会刻意去写错一个字,这不是自露破绽吗?高超的模仿者,风格外貌上可以以假乱真,但是内在气息却无法模仿。

清 刘墉行书论书法轴(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总之,以我们一般的经验,过去人的作品,要鉴定为伪很容易,但要鉴定为真,则难上加难。因为,只要发现有一处存疑或漏洞,即可一票否决,判定为伪,然而如果你发现一件作品即使有一百处为真,但有一处为伪,也很难判定为真。故此,我们在作品的判定上,在作品疑点的鉴别上,尤需谨慎对待。尤其是以那种拿着放大镜看人的鉴定方式去鉴定古法书,你会发现古人作品处处瑕疵,处处存疑。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应多熟悉古人作品的气息。气息固然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能拿数学中的一二三进行严格衡量,但这是一个鉴定家赏评家综合修养或学养的产物,尤其是经验与学养的集合。一个十分有经验和学养的鉴定家或赏评家,在对待一件古代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首先是望其气,其次才是纠其点画细节。气息很好的书法作品,一般在细节处理上都比较到位,但这只是相对而言,有很多书法家并不太讲究细节,或有意无意地忽略细节,比如,落款有时不那么讲究,在某一字某一笔的处理上也并不那么刻意和讲究,整体风格与其一贯书风故意拉开距离,甚至有时故意留下点破绽,让后人误入歧途,也有些书法家书写某件作品时,可能是应酬之作,逸笔草草,仓促而成,属于应酬或敷衍之作,但这些都很容易被鉴定为赝品。

  专业的鉴定家在作品气息的判断上一般都是比较准确的,非专业鉴定家,往往喜欢拿自己比较熟悉或习惯的那种书法家风格去鉴定,结果往往误判。气息的判断,本属于常识,但在很多书法家那里,往往成了争论的焦点。基本常识的缺乏,导致了一些无谓的争论,可见基本常识的重要性。

  (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朱中原,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助理、现代编辑部主任,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正书”之变(朱中原)

  被遮蔽的北朝书法叙事(朱中原)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