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艺术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history/20201209/index.htm?page=/page_7/202012/t20201208_518656.htm&pagenum=7)
重塑经典,致敬最可爱的人
——舞剧《英雄儿女》专家研讨会纪实
舞剧《英雄儿女》交响合唱版是中国歌剧舞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的献礼之作。该剧以电影《英雄儿女》、巴金的小说《团圆》为蓝本,结合相关史实和文学作品,用时代的视角、舞剧的语汇、亲情的线索、宏大的叙事,表现中华儿女不畏艰险、不惧强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今年6月中旬,舞剧《英雄儿女》正式立项,主创团队及相关工作人员召开大大小小的工作会议共四五十次,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歌剧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舞台美术工作部的参演人员以决胜攻坚的精神高效率、高质量地投入到创排工作中。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明文军等相关领导多次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对该剧创排工作进行指导。
10月22日至25日,舞剧《英雄儿女》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连演四场,300多名演职人员为观众奉献了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也为观众带来极为震撼的艺术感受。同时,中国歌剧舞剧院也在线上集中发力,用现场直播等丰富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人欣赏到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成果。据目前数据统计,共有23家媒体全程同步,在线观看人数近2000万人次。
11月15日,中国歌剧舞剧院邀请专家学者,召开“舞剧《英雄儿女》专家研讨会”。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参会,会议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许宁主持。会议伊始,许宁向前来参会的专家表达感谢,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宝贵建议,帮助该剧进一步完善、修改、提高。同时提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的舞剧《英雄儿女》等共六部作品,已入选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
接着,与会专家立足当今民族舞剧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舞蹈本体、创作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舞剧《英雄儿女》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把脉”,从剧本结构、舞段编排、音乐创作,甚至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市场运营等更为广阔的层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为该剧进一步的修改、打磨、提高奠定了基础。
陶诚最后总结道:此次舞剧《英雄儿女》的创作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即时代的主题、红色的题材、大片式呈现,以此力求在时代的号召下,深挖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创作方法上,先抓住主体框架,注重视听效果,不仅让老一辈人接受,还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一直坚持“二三二”发展战略,就是“歌剧、舞剧”两个主体,“红色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表达”三个主线,旨在发挥国家艺术院团的使命与担当,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努力打造精品剧目,勇攀艺术高峰。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舞剧《英雄儿女》,是一曲回肠荡气的英雄赞歌。七十年前,无数抗美援朝的中国士兵,在那场力量并不对等、条件艰苦卓绝的军事环境里,打出了中国人民的惊天勇气,打出了正义之师的无畏力量。他们以人类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行动,抒写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舞剧《英雄儿女》正是这一历史的艺术回响。这个重大选材的现实意义非常明确——告诫后人:历史不应忘记!
舞剧中有不少动人的亮点。如第一幕《邂逅》,观众在《我的祖国》优美的旋律里,看到了王成与王芳的兄妹双人舞。此时,一条大河的意象,作为兄妹二人远眺的甚至是心向往之的祖国山河,出现在舞台大屏幕上,双人舞则在宏大的背景下展开,将志愿军战士们的爱国之情与兄妹之间一往情深的人性之美结合起来,不仅透露了抗美援朝精神里丰满的情感力量,更艺术化地突出了这一伟大精神背后的家国情怀。
既然是一部反映战争题材的舞剧,就会面临怎样表现战争的考验。舞剧在第二幕《赞歌》、第四幕《决胜》中,集中笔墨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从而突出了志愿军不怕流血敢于牺牲的伟大行为。王成的形象,以电影为原型,经过了舞台艺术的加工,再现了“向我开炮”的伟岸的高光时刻,令人惊心动魄,很有视觉的艺术冲击力。坑道战的特殊性质,给舞台美术设计提供了新鲜的生活源泉,那个旋转的中央舞台,被打造成坑道一角。战争行为在那里发生,动人的情感也在那里展开。当《我的祖国》主旋律再次响起时,贯穿全剧的兄妹双人舞,融入了红旗的意象符号,在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乐音里,全剧达到高潮。
该剧艺术节奏感强,较好地处理了激烈战争场面与深刻人类情感之间的关系,在《邂逅》《团圆》的等场次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普通百姓之间唇齿相依、融合相生的生动画面,从而感悟到抗美援朝精神里那伟大的国际主义道义。
如果还有继续修改提升的机会,我希望主创团队在全剧的“泪点”之设计和呈现上再多下功夫。这不是为了赚取观众的眼泪,而是应该看到,那一段历史是可歌可泣的;舞剧在“可歌”之处,用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文章,而在“可泣”之处,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郭磊(北京舞蹈学院院长)
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舞剧《英雄儿女》,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优秀作品,创作阵容庞大、艺术形象鲜明、视觉听觉效果深入人心,体现了国家院团的实力和气派。作品选材与当下时代要求十分契合,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通过uedbet全球体育作品传递正能量,凝聚起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更让观者油然而生出崇敬之情。对于每一位参演者而言,排演英雄的同时也是学习英雄精神、体悟英雄精神的过程,从中所获得的精神感召不是一般艺术形式能够替代的。可以说,这部作品从创排到演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剧以同名电影及巴金的小说《团圆》为蓝本改编,剧本由繁入简,以《邂逅》《赞歌》《团圆》《决胜》为四个篇章,突出主要线索、明确主要人物,以“兄妹情”“父子情”“战友情”等多种人物关系之间的情感线索为主线,多线并进,矛盾冲突合情合理,人物关系简单明了。这样的叙事方式,适合舞剧艺术表达,也给予大量舞段施展空间。舞段编排充分融合了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动作语汇,皆以服务整部作品的表达为主要目的。特别是充分保留了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形成了“苹果舞”“长鼓舞”“双刀舞”“象帽舞”等特色舞段,营造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也将朝鲜族舞蹈含蓄典雅、潇洒飘逸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朝鲜族舞蹈的技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练习,而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技艺精湛,完成得很好,他们将技术技巧内化在身体语言表达中,扩大了审美空间,将舞蹈技巧的情感表达功能发展到最大化,让技术语汇成为更为内在的表达。
总体而言,这部作品已具备良好的创演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希望主创团队在修改打磨和提高阶段,能够进一步从作品整体结构、舞段衔接等方面着手,加强舞蹈本体与舞剧戏剧性要求的统一,加强剧作主题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契合,着重思考用舞蹈语言讲述剧情内容的方式方法,助推剧作主题与戏剧性表达更上层楼。再次祝贺舞剧《英雄儿女》的首演取得圆满成功。
罗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首先,舞剧的篇章式结构很新颖,有创新意义,适于浓墨重彩地表现抗美援朝这个波澜壮阔的宏大主题,思维视角独特。作品将经典电影有机融合,是一种有依据、有新意的向经典致敬,为戏剧的演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戏剧性的张力凸显。
其二,人物关系的丰富度超乎一般舞剧构成,剧中涉及到“兄妹”“战友”“父女”,甚至“生父养父”等多重人物关系,创作者从印刻在人物原型身上的文化记忆、符号记忆为出发,做出信息的延展,让动态形象、人物形象、舞蹈形象的构成在文化定位层面颇有考究。其形象塑造与性格挖掘的功力不凡,符合舞剧艺术规律且富于形象的个性化再造。
其三,舞蹈人物与舞剧表达在“经典再造”视野下的全新阐释,富于个性特征,探索有成果。这是一部带有史诗质感的作品,舞台呈现上既注重整体视觉听觉效果的叠加冲击,更注重关于个体生命的主体表达;既有层层递进的情感铺陈,也有深度刻画人心本性。其内在的丰富最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这是文化艺术最重要的表述。
此外,还想提出两点建议以帮助作品更进一步提升。一是希望作品能够再突出对比,进一步增强观众观感的兴奋度,二是希望作品能够再从创作思维出发进行考量,丰富艺术形象的语汇和表达深度。如果可以从这两方面继续完善,我相信舞剧《英雄儿女》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艺术精品。
欧建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舞评人)
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大型舞剧《英雄儿女》,现场气氛撼人心魄,亮点多多,300多位演职人员齐上阵,这是国家院团应有的气派,更是展现出泱泱大国的“国家形象”。
亮点1:关于舞蹈表演和创作。舞段中朝鲜舞的表演演员们跳得地道,内在呼吸带动着动作提沉,把朝鲜舞的内劲和内秀都跳出来了。其二是双人舞编排颇有创意,在王芳与王成的双人舞中,山翀(王芳饰演者)用腿脚的力量发力,带动孙富博(王成饰演者)完成旋转,突破了以往双人舞都是作为底座的男演员主动发力,女演员随动借力的编排习惯,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其三是王成的饰演者孙富博,他的技术技巧及身体表现力让我始料不及,“云门大卷”跳得又高又飘,动作质感张弛有度,可见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舞者。
亮点2:关于舞台调度和表现形式。舞台上搭建了机械设备,编创者充分运用推、拉、升、降、转等各种功能,表现出战壕中的不同场面。每一次调度与定格,都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就像一场电影中的“剪影”,利用大动中的相对静止与合理反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剧中没有出现“美国兵”的真实形象,而是巧妙运用灯光和投影幕构成剪影,既造成了战场上的压迫感,又与当时舞台上呈现的“坑道内视角”形成了呼应。
亮点3:关于撼人心魄的视听效果。歌剧团的高水平合唱及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奏,与观者的视觉听觉产生了共鸣,立体环绕声的音响更是给我们带来全身心的震撼,这是一种久违的观演体验。在所有炮声的喧嚣之后,结尾时突然静场向所有抗美援朝烈士致敬,是平心静气、催人泪下、令人肃然起敬的。
总而言之,舞剧《英雄儿女》弘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我相信,这部作品可以越打磨越精良,在明年完成“百年百场”的任务更是指日可待。
许锐(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
首先,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强大实力在这次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完成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这和总导演、编剧、各位主创以及演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身兼数职的山翀依然绽放在舞台第一线上,让我们感受到了舞蹈家的艺术使命感和顽强毅力。
我认为这部舞剧的推出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形势非常严峻,大到世界格局,小到演出市场和人们的情感审美需求,都需要深刻的认识和适应。这个剧目不仅仅在线下一票难求,在线上多个平台也进行了直播,让我们看到了舞剧创作复苏的景象。同时在我看来,这个舞剧歌颂的“英雄儿女”不仅仅是多年以前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也可以说是今天所有奋斗拼搏的“英雄儿女”。这让舞剧“抗美援朝”的主题立意和“不屈奋斗”的现实语境产生了关联和共鸣,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最后,这部舞剧在创作上有一个突出的做法和特点,也是编剧于平提到的,就是“情境营造”。舞剧一方面抓住了“情境营造”的焦点,另一方面又不拘泥于原版的电影《英雄儿女》。比如,剧中增加了“一条大河”“红绸舞”等大家一下就能抓住的视觉和听觉符号,来营造能引起观众共鸣的舞蹈情境。这种手法在大型歌舞uedbet全球体育演出中用的比较多,可以将不同因素整合起来,将观众很快带入情境中,是一个比较好的、成功的策略。
舞剧尽管由于创作时间的局限,尚有一些不如意之处。但总的来说,作品的大结构情境板块都有力地撑住了,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后期还可以进行调整和修改,比如选择清晰的叙事视角、铺垫人物关系的纵深结构、让情感的表达内化等等。
茅慧(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研究员)
舞剧《英雄儿女》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交响合唱的恢弘气势,这体现了我们国家院团的综合艺术实力。第二就是舞剧的呈现完全摆脱了电影和文学的叙事底色,是以舞剧思维和剧场艺术为审美原则的全新创作。比如在视觉上,选用代表“战旗”“鲜血”的红色为主色调,视觉形象便凸显出来。另外,背景纷纭的时代风云、音乐上的旋律都拿捏得特别准确,剧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全剧几段表现兄妹手足之情的双人舞真是精彩动人。用舞蹈的肢体语言将两小无猜和温馨家乡的一点一滴表现得丝丝入扣。兄妹在战场上的相逢和战前离别,牵动人心,使人泪目,这份情是舞剧所特有的。除此以外,这个作品的推出给当今的红色题材舞剧创作也带来一种新的样式和经验。比如情感细节处的精心刻画、抽象的写意语汇和哑剧之间的均衡把握、舞蹈符号(红围巾)的贯穿使用等。
本剧还有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一是王成牺牲后就进入到“父女相认”,剧情结构是否合理,可考虑重构故事结构,让情感铺垫更加合情合理。二是王成牺牲是全剧的至高点,但舞台处理相对简单,希望多一些耳目一新的创新样式和手段。三是希望精彩的朝鲜舞舞段能与剧情有机结合起来。
当然,剧中可圈可点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兄妹情的主线就比电影更加强化。再如战友情也表现得很好。如王成伤病中渴望回到前线,思念自己同战壕里的战友,王成在台下回望着走在阵地上的战友,加上灯光的渲染,烽火硝烟中的战友情直撞心头。
张萍(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常务副主编)
对于经典所蕴含的经典性价值的不断发扬是一个成熟的创作主体应该保有的改编经典的基本立场。舞剧《英雄儿女》无疑是一次对经典的改写,创作据守在宏大叙事的框架内,完成对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艺术使命,依凭创作主体的审美偏好与艺术追求,让原本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体等核心价值观伫立台上,成就了舞剧一幅油画质感般的英雄主义画卷这一基本格调。
面对改写对象,首先需要完成一个全新的媒介创新过程,也就是不同的艺术符码转译的任务,文字语言、镜头语言同舞蹈语言需要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和逻辑展开。舞剧不同于小说、电影,弱叙事性的属性决定了在故事情节上应该预设“完形态”,也就是在原本庞杂芜蔓的情节基础上,自定义一个结构清晰、逻辑自洽的新的情节结构。《英雄儿女》剧四幕外加序幕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个线性的正序结构,全幕气韵贯通,单幕肌理细腻,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主创的结构功力。在扎实的情节结构基础上,舞剧通过妥恰的艺术创造手法在诗意与写实之间寻找到微妙平衡:例如使用时空叠化、复化等图像叙事的方法;通过舞段结构上的“反复”强化情感力度;通过建立“审美对照关系”强化人物的行为动机;通过舞台调度建立“看与被看”的多重关联,完成情感投射;动静结合的独群人像关系建构;听觉主导的情感结构建立原则等等。
但与此同时,如何完成对经典的主体阐发及时代阐发,是横亘在创作者面前的另一个命题。该剧中织入了多重情感关系,如:兄弟、父女、养父女、战友、军民等,主创可以考虑进一步利用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推进的二维关系,谱写更为丰富的人物精神图景,进一步丰富、鲜活塑造人物形象的饱满度。
另一方面来说,留白与静穆、写意与抽象共同构建了舞剧《英雄儿女》的艺术张力,在接下来的修排过程中,主创可以继续深入挖掘音乐情感结构与舞蹈情感语汇的融合,筑牢人物内心层次与戏剧情节层次的递进,从而将全剧的艺术光彩打磨得更加璀璨。
马云霞(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
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已经有了深深的烙印,所以观看舞剧的过程中我无数次感动到泪流满面。这么恢弘有气势的呈现唯有中国歌剧舞剧院可以做到,不愧为国家级院团,既是质量的标杆又是创作的导向。之前对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印象是擅长中国传统的古典舞剧,但这次《英雄儿女》的出演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主创团队的艺术风格和演员雷厉风行的台风让我看到了部队歌舞团的风范,可见红色题材深入人心,对演员心灵的荡涤外化到了最后的舞台呈现中。令个人比较感动的是女演员们的朝鲜族长鼓舞表演,短短三个月做到击鼓熟练、风格纯正且松弛洒脱,不仅仅是“效率”二字可以概括的,是整个团队奋斗的缩影,是在思想升华和精神感召下的专业奇迹。
整部舞剧将音乐、声乐及视频效果进行了高度的整合,亮点多多,尤其是“单双三”舞段的编排非常漂亮有创意。当然,前面一些专家也提到叙事方法是不是符合舞蹈规律的问题,建议对复杂的人物关系进行取舍,个人觉得在未来的修改中可以多尝试。值得称赞的是,舞剧的最后,干净的女声清唱《英雄赞歌》伴随着缓缓下滑的志愿军烈士名单,静止的场面充满了无限的哀思和敬仰,我不禁泪流满面。整体而言,作品很优秀,演出很成功,充分展示了民族的气质和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高度。
下面说几点具体建议供参考:坑道场景希望再多用些舞蹈语汇表达,不要过多依靠造型和哑剧。上甘岭这样残酷的战役很难通过舞蹈来呈现,或许可以增加一些字幕、视频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效果,补充舞蹈形式拙于表现的部分。
卿青(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副研究员)
首先祝贺中国歌剧舞剧院这部为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献礼的舞剧《英雄儿女》获得成功。这是一部气势磅礴、恢宏震撼、用心尽力打造的作品。山翀等全体演职人员队伍的精彩表演确保了作品的成功。
整部舞剧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纪念碑性特质。具体指的是舞剧充分利用时空叠加的手段,在舞台上嵌入当下人的崇敬之情,使得作品获得了史诗感和崇高感。“纪念碑性”是美术史家巫鸿提出的概念,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中器物的物质性以及其中保存的集体文化记忆。而这里我想从时空交叠的角度来理解这个纪念碑性,史诗性和崇高感是我认为构成这部舞剧纪念碑性的两个重要因素。
举几个例子说明:一是《赞歌》这一场,当英雄王成站在阵地上喊出“向我开炮”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王成保持着挺立不倒的姿势并被缓缓旋转,舞台两侧一边站着百姓,一边站着指导员和战士,所有人都注视着雕塑一般高耸的英雄王成。这个地方用时空交叠将创作者本身对王成的崇敬之心带进了舞台空间。
第二个例子是第四场《决胜》。这一场里把战争场面处理成旋转展示的不同情景,观众如同在展厅看展。历史感再次扑面而来,创作者在此特意加入当下时间以及当代人的凝视目光,使得英雄形象得以被强化,凸显其纪念碑特性。
第三个例子是结尾处。在《烽烟滚滚》的伴唱声中,所有现场演员都转身背对观众站立,凝神注视舞台中央大红屏幕上缓缓流过的英雄名单。这一段同样加入了当下时空,台上台下所有观众仿佛都在参加一个庄严的告别仪式,这一幕特别有感染力。
舞剧的这种纪念碑性还体现在主创所选择的重要符号上面,尤其是红旗这个符号的使用,从头至尾始终在场,贯穿全剧,更有王芳与王成的红旗双人舞,象征着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也体现了人民战士前赴后继、忠诚奉献的情感结构。
这部舞剧因为充分利用了这种时空交叠的手段,在舞台上加入了当下对过去事件的观看和态度,使得舞剧获得了纪念碑性质,成为对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的隆重纪念。
孙豪(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uedbet全球体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舞剧《英雄儿女》(交响合唱版)以片段抽取、局部变奏、完整再现等多种技术手法,将经典的红色歌曲、民族器乐、外国音乐改编为结构完整、风格自然、内涵丰富的舞剧音乐,在塑造形象、烘托气氛、推动剧情、传递情感、升华主题等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这主要源于其对剧中主要人物形象、主要情节、主要情感情绪有着准确的把握,音乐与以舞蹈为核心的舞台视觉呈现出水乳交融的关系。无论在音乐语言、音乐结构等技术特征上,还是在音乐风格和美学追求上,《英雄儿女》都能表现得自然、合理,贴合戏剧故事的历史时代特征,让欣赏者如同亲临激烈的战斗场景,体验和感受伟大历史中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善于汲取原有经典音乐作品的亲和力、感染力,发挥代表性艺术符号的价值;还在于它勇于创造,发挥传统技法以及新技术、新手段的作用,使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深入人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体现了“守正创新、融合平衡”的艺术创作原则。纵览整部舞剧,如果去除所有视觉表现,仅从听觉层面来看,它也不愧为一部优秀的交响组曲,一部以抗美援朝主题历史革命歌曲为基础创作的音乐恢弘巨制。当然,它并非白璧无瑕,还有或多或少待于改进的地方。例如,序曲《过江》的首句“东方红”与激烈的战斗场景衔接略显突兀。但总体上来说,它完成了描写伟大革命战争、塑造英雄形象的任务,升华了“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的崇高主题。
整版文字整理:黄程宜 谷依曼 方思佩 宁鑫
专家摄影:沈钰哲 康译丹
剧照来源:“中国歌剧舞剧院”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