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殷切的期许,落实到音乐领域,主要表现在文化自信自强、以人民为中心、人才队伍建设与话语叙事体系几个方面。
交响套曲《山河颂》(图片来源:“中国交响乐团CNSO”微信公号)
文化自信自强
音乐领域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远有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近有2022年在北京上演的音乐剧《赵氏孤儿》。作为元代戏曲家纪君祥的大手笔、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的名剧,《赵氏孤儿》诞生后漂洋过海,且有着多个版本。令人惊讶的是,此“徐俊音乐剧版”《赵氏孤儿》竟然出自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的“2012话剧版”,堪称“漂洋过海”后又“回到老家”来,并被赋予了莎士比亚式的悲情。很显然,无论是“徐俊音乐剧版”唱段的体量、音乐的厚重,还是二度创作对一度创作的诠释、全剧的可看性与可听性,以及该版对纪君祥原作的“复活”,无疑都是很成功的,不禁令人感慨中国文化穿透力之强,历久弥香。
近年来,音乐界似乎在不经意间小步慢走地将“民族唱法”发展为“中国唱法”。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个符号的更替,但静心思考,好像又不完全是。无论是《党的女儿》(2021年国家大剧院版)、《蔡文姬》,还是《尘埃落定》《扶贫路上》《有爱才有家》等歌剧,其二度创作均呈现出一种新的端倪——多种唱法并置,以中国声乐(民族唱法)与西洋歌剧(美声唱法)并置尤甚。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我们的母语——汉语为载体的中国声乐,恰好以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在世界歌剧之林展示形象的同时,也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刚刚完成世界首演的芭蕾舞剧《红楼梦》《敦煌》、舞剧《李白》《早春二月》、歌剧《檀香刑》与交响乐《鲁迅》,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名人、名著、名胜,以西人习惯的体裁讲述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从而达到润“西”细无声之目的。何乐而不为?尤其是芭蕾舞剧《红楼梦》的音乐,不论是全剧音乐的“叶氏风格”——“用器乐化思维来歌唱”“游走于传统与现代手法之间”“熔中西音乐形式于一炉”等,还是音乐对舞蹈的托举——“让音乐本身来说话”;无论是音乐贯穿全剧的结构力——使全剧浑然一体,还是音乐散发着舞剧音乐不可或缺的光芒——画面感,都足以令该剧音乐脱离舞剧母体而独立于音乐会舞台指日可待。
以人民为中心
伴随着《金沙江畔》《长征》《沂蒙山》等歌剧与《永不消逝的电波》《沂蒙三章》《天路》《井冈·井冈》等舞剧的不断涌现,“红色资源”再度成为音乐家、舞蹈家、剧作家关注的焦点。歌剧《金沙江畔》的剧本为音乐的设计做了很“有戏”的“留白”,这就使得全剧有着一股结构力成为一种可能。无论是贯穿全剧的红军北上主题,还是卓玛多次高歌的《格桑花》,在足见作曲家、剧作家较好的默契与合作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加强了全剧的结构力,使得音乐与剧情能够适度地镶嵌在一起。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将《渔光曲》《葡萄美酒》等上海“时代曲”适度地镶嵌于该剧的音乐中,赋予了该剧音乐浓郁的上海地方特色。尤其是其对《渔光曲》的再创作,令这首老歌获得了新的诠释——充满了慵懒与诗意,可谓虽“简”犹“醉”、虽“简”犹“繁”,并在不经意间助力了《渔光曲》舞段的“出圈”。
相比之下,《马向阳下乡记》《天使日记》《扶贫路上》和《山海情》等歌剧则另辟蹊径,将创作的笔触直指如火如荼的当下。不论是对于脱贫攻坚题材主旋律作品的推广,还是从利于中国歌剧受众接受的角度考虑,自《白毛女》诞生以来,为了在歌剧创作中能够有效推动剧情向纵深挺进,“短平快”地引领观众进入歌剧编导的创作语境,在歌剧中适度地插入必要的话剧念白,对于歌剧在中国的普及显然是有益的。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开幕大戏,歌剧《扶贫路上》已然获得了成功。《马向阳下乡记》在创作上趋“戏曲化”。相比于歌剧这一舶来品,戏曲在中国的群众基础更好。故该剧的编导在向《白毛女》与《小二黑结婚》等中国经典歌剧致敬的同时,亦将创作笔锋指向了吕剧等戏曲音乐,使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山东地方特色。
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中国音乐创作步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尤其是交响乐方面的创作呈现出质的飞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
横空出世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交响套曲《山河颂》、交响合唱《蓝天礼赞》《浦东交响》等“培育时代风貌”的交响乐作品,在吸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钢琴协奏曲《黄河》与交响音乐《沙家浜》等传统集体创作机制的经验的同时,开始探索新集体创作模式。此举恰恰在某种程度上与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倡议的“强化集体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反映出中国音乐艺术家开始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力量“走出去”,并向世界发出中国音乐声音。
由五部作品构成的《浦东交响》的创作团队,纵跨呈“一领众和”之势的八位京派作曲家,其中包括冷峻的“50后”作曲家、浪漫的“70后”作曲家、激情的“80后”作曲家。尽管该曲源于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共性——“浦东专题”,但共性下隐藏着各美其美的个性,如渗透出画面感的第一乐章“足迹”、《浦东山歌回想曲》《浦东往事》,流淌着“长呼吸”的第三乐章“遇见”。
由20余位词曲作家攻坚完成、14首歌曲(合唱)组成的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蓝天礼赞》,集中国声乐(民族唱法)、西洋歌剧(美声唱法)、流行唱法于一体,彰显出中国歌剧舞剧院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之人才济济。之前该院推出的歌剧《白毛女》《江姐》主要体现了中国声乐(民族唱法)与西洋歌剧(美声唱法)的融汇。相比之下,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蓝天礼赞》的多种唱法并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声乐与西洋歌剧、流行唱法的融合演绎,三种唱法之间发生的碰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中国交响乐团五位青年作曲家杨帆、王华谙、姜莹、黄凯然、李劭晟担纲完成的交响套曲《山河颂》,通过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的五个篇章,在歌颂伟大祖国、描绘壮丽河山的同时,向世人展示出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青年作曲家群体正在不断升起。
话语叙事体系
源于非遗民间文学的歌剧《玛纳斯》、改编于文学名著的歌剧《骆驼祥子》、植根于革命历史的歌剧《长征》,这些uedbet全球体育作品分别通过口弦、“讲故事”“大歌剧”的形式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展示。
讲述金沙遗址和金沙文化的音乐剧《金沙》,借文物咏言,通过如歌的旋律让文物活化起来。脱胎于尼雅遗址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借文物起舞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物题材舞剧艺术创作。这两部以文物和文化遗址为题材的舞台剧创作,无论是在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还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可操作性的启示。而中国交响乐团的“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旗帜鲜明地以“中国”“原创”“经典”“交响乐”为主旨,亮出了一张绚丽的国交音乐名片。
百余年前,音乐先哲曾志忞曾畅想:“吾国将来音乐,岂不欲与欧美齐驱?吾国将来音乐家,岂不愿与欧美人竞技?”诚然,今日中国音乐已经完成了“与欧美竞技”。未来,我们还需要在日趋多元的音乐艺术创作领域中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在如何借由音乐艺术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继续努力。
(作者:项筱刚,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音乐博士,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