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页标题下方的“来源:团结报APP”,查看报纸文章,链接为: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art_id=312028645046446053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3120286450464460534)
由龙平平编剧、张永新导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历史时段的人物风采和社会图景。该剧以台网联动的形式,于2021年2月1日通过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在优酷视频、爱奇艺同步上线,一经播出,便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其中的精彩片段也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众多uedbet全球体育作品中颇为耀眼。
能够达成这种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良好效果,得益于该剧创作者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和拍摄方法。概括而言,这是一种以三重转化的方式对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的创新与再造。
对历史场景的时代性转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觉醒年代》对过去的历史场景进行了时代性的解读和转化。为观众建立起过去和今天的有机联系,将看似遥远的事件变成当下的鲜活体验,以切身的情境化的方式体认历史,正是该剧创作者的功力所在。
时代语境解读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都怀抱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而当时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签订各类丧权辱国条约的事件,也容易让观众联想到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贸易战等方式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系列事件。虽然相隔百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有了可以正面抗衡的力量,这与民国初年尚无还手之力的局面有着天壤之别,然而相似的结构却能有效地唤起当代中国人情感上的呼应。
左为陈独秀资料图,右为《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剧照
人性化解读历史人物。以往的重大题材影视作品在描绘历史人物时,容易只进行政治化解读,从而给人造成脸谱化、刻板化的印象。《觉醒年代》则找到了能够连接当代观众的共情点。例如,剧中对陈独秀形象的多维度刻画。陈独秀是有着远见卓识的先行者,但他在与孩子相处中却有着不近人情的家长做派,又暗藏着舐犊之情和对夫人的浪漫情感。《觉醒年代》超越了单纯政治化的塑造,这就更能打动人、感染人。
将文化冲突予以呈现。《觉醒年代》展现了不同群体和个人的文化心理状态。爱国青年的热血及其与家长的冲突,既与澎湃的时代基调共振,也联系着青春期的反叛心理,联系着今天依然有广泛社会土壤的“代沟”与代际冲突。进一步说,剧集以更加辩证的方式对思想、政治的大时代纠葛进行了呈现,凸显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主张。老一代与新一代、保守派和开放派,都以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巧妙转化,让观众能在这些代际、文化和人性的冲突中找到共情点。
对概念和理念进行感性转化
《觉醒年代》的第二重转化是对概念和理念进行了感性转化。该剧的编剧龙平平对中共党史有着长期深入的研究,在创作中他没有满足于仅仅将教科书中的概念搬演再现,而是努力寻找符合电视剧欣赏规律的方式,对这些理念进行感性、生动的转化。
《觉醒年代》剧照:毛泽东
将理念思想的争斗转化为可视可触的场景。北大的红楼、江南的乌篷船、上海的弄堂,这些丰富的场景,把看似枯燥的理念,融入了富于想象力的空间,以视听景观的魅力使之变得可触可感。其中,最为突出的还有对比性场景,以毛泽东在风雨泥泞中出场为例,观众会随着毛泽东的目光陆续看到高楼屋檐下赏雨的太太夫人、轿车里吃着三明治的富家少爷,还有趴在泥泞地上乞食的老者、街边插着草标哭泣的孩子。在这一混乱的场景中,一幅旧中国民不聊生、贫富悬殊的图景已然呈现。
《觉醒年代》剧照:李大钊在工人群众中演讲
将概念性的内容进行故事性转化。《觉醒年代》中大量有关路线、方向、时局的极具场景感的现场辩论便是这一思路的体现。陈独秀和辜鸿铭围绕“尊孔”的辩论;北大教授团与英国官员围绕解聘外籍教师的谈判辩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围绕北大和学生运动的辩论;毛泽东在邵飘萍课上关于新闻记者第一要素的发言辩论……这些充满张力的场景产生了远比口号性的宣讲生动鲜活的魅力。
将理念和冲突融化在可感知的细节中。《觉醒年代》为各类冲突对峙构思了极为巧妙的细节。以陈独秀和两个儿子延年、乔年之间的冲突为例,陈独秀接风宴上汪孟邹准备了一道荷叶黄牛蹄,每人都有一份,延年、乔年趁着在后厨帮忙时在陈独秀的那份里包裹了一只蛤蟆。当乔年端给陈独秀后,蛤蟆便从中蹦了出来。由此引出延年、乔年对父亲的发难,同时也借宴席中的他人之口,道出了陈独秀的苦衷。通过“蛤蟆”这一细节,剧集展示了革命者遭受的多重痛楚,以及父子间代际、理念、情感的冲突。
将宏阔的景观转化为更具年代质感的景观
《觉醒年代》的第三重转化是将以往空泛、宏阔的景观转化为更具年代感、更具生活质感的景观。该剧导演张永新有过制作《军师联盟》等古装巨制的经验,以精致还原时代氛围而著称,在《觉醒年代》的制作中则更进一步,既对历史细部予以精雕,也注重营造整体生活氛围。
在服装、化妆、道具上接近历史现场。小到眼镜、烟斗、行头,大到汽车、街区都有着强烈的年代感。无论是清朝遗老还是留洋博士,从新式学堂的学生到破衣烂衫的乞丐,作为一部剧集,《觉醒年代》都做出了电影式的质感。当我们随着摄影机穿行在有着年代氛围的民国空间中,遇见一个个携带着真实生活质感的人物,这种形象、景观上的精致细腻,能够很快让观众沉浸其中。
资料图:北大红楼
在置景上既尊重历史真实也结合拍摄实际。北大红楼是《觉醒年代》全剧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在“从红楼到红船”的景观序列中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剧组为了更好地再现这一空间,对红楼进行了完整搭建,建筑内的各种材质也是按照真实北大红楼的样式制作的。但是由于当时的建筑制式,真实红楼的房间都较小,不适宜拍摄,剧组于是对其整体进行了1:1.2的放大。也就是说,在高度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按照电视剧自身的拍摄规律进行了调整。
以符合历史逻辑的方式创造更具感染力的景观。例如,蔡元培聘用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的情节,剧集化用了“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的典故,以一幅雪中登门、求贤若渴的图画绘制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的重要时刻。又如,张勋率领辫子军在黑夜里手持火炬进入北平城的场景,以惊心动魄的景象设计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进行了创造性再现。从细小到宏大,从严格复刻到合乎比例放大,通过对一系列形象和景观设计,《觉醒年代》成功地将轮廓化的革命图景具像化,创造了更易带入的年代氛围。
结语
《觉醒年代》获得的巨大成功与持续的舆论回响,为当下和未来重大主题影视剧的制作提供了借鉴,创作态度上要有更强的支撑、创作细节上要有更深的打磨、创作方法上要有更巧的转化。不管什么类型的影视剧,都是在跟当代人对话,因此,必须要把握当代人的思想情感需求,基于当代人的理解和认同进行转化。不论是从整体的时代性话题去寻找,还是从感性层面去寻找,或是从生活历史的质感和具体的艺术细部中去寻找,这种转化都是无止境的。
(作者: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理事;王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胡智锋专页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