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从8.0分下降到7.2分,猫眼专业版观众评分7.5分,淘票票专业版评分7.6分。即便没有《我不是药神》这个坐标,《邪不压正》也基本走入了口碑泥潭。
口碑持续走低,票房增速乏力,姜文可能遇到了比《一步之遥》更大的信誉危机。其实可以想到绝大多数影迷“看不懂”这部电影,毕竟姜文的电影天生带有争议。
它的观影体验不是厅灯亮起就结束,而是需要去听去想去看,靠着记忆和解读来缝合这部电影的观感。但很显然,观众在这部电影身上不愿意“花费力气”,当看到彭于晏光腚跑屋顶,看到日本兵花式耍大刀,差评毫无疑问就出现了。
姜文,是中国电影被宠坏了的孩子。
他的身上,有着典型的痞气儿。但在绝大多数时候,他的神神叨叨背后总有触碰你的精神力量。他懂艺术,但商业也不完全抛弃他。所以,姜文一直以来被封神,封为华语电影之神。
但《让子弹飞》成为姜文的一个节点,这个电影被看作是姜文将艺术性和商业性平衡最好的一部电影。但平衡之后呢?姜文走向了艺术,观众走向了商业。从出发点来说,二者就已经出现了拉扯。
《一步之遥》里,姜文“自说自话”,但这部电影票房惨败。如今,《邪不压正》姜文“改邪归正”,从现在来看,除了票房不佳口碑也出现了崩塌。
为什么?因为观众没有变,无论是《速度与激情》还是《我不是药神》,大众追求的永远是“短平快”。哭、笑二选其一,简单直接粗暴但有效。但姜文偏偏不,他形而上,拧巴的形而上,最终观众失去了耐心。
就这样,曾经捧起姜文的人,很可能又把他打了下去。
口碑注定两极,“姜文式”电影才是亦正亦邪?
姜文的电影,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懂他的人更多的是看他的背景,看他的全局,不懂他的人,只看他的细节。
姜文的电影,既不是纯粹的艺术片也不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商业片。从这一点来说,《让子弹飞》算是一个奇迹,偶然的奇迹。所以绝大多数姜文的电影,都注定口碑两极。
但绝大多数时候,观众愿意去“容忍”,因为“姜文式”电影总有让他们无法拒绝的东西。
《邪不压正》里,从外部来看,青瓦绿树、雪国北平。拍的极美,每一个镜头都带着一股“守旧”的精致,这种精致感在华语电影里很少见。而姜文恰恰在视觉上的精致更进一步,各种西洋乐的杂糅让电影更加丰富和饱满。
做到这两点,其实已经成功了。在华语电影里,这样的精致感太稀少了。也正是凭借这一点,足以让很多人成为姜文的“死忠“。因为姜文的电影总是带着一种梦幻的色彩,满足许多人对于电影精致感的迷恋。
但姜文,自己并不满足于带给观众单纯的感官体验。大量密集的台词,让绝大多数观众跟不上节奏。尽管姜文在《邪不压正》里似哭非哭的喊着“我压着速度呢”,但朱潜龙暴起的青筋和李天然跟不上语速的台湾普通话暴露了一切。
更为重要的是,姜文在这部电影里除了编剧、导演于一身,剪接都亲自上阵。《邪不压正》的镜头剪接更快,虽然这种人工的流畅感满足了观众的爽感,但配上电影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一切变得含混不清。
但这就是姜文,就像他不喜欢影评人,让史航扮演“潘公公”,不识字不观影还当“首席影评人”一样,用一种癫狂式的戏虐来刻上自己的“印”。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影迷来说,这样的拍摄手法当然不是一板一眼。它的跳跃,一旦过度就会让人心生不满。但对于一小部分影迷来说,这种难得的爽感,超越了传统电影的评判标准。因为电影,本质是造梦,尽管很多人不同意。
姜文,成就成在他的自我,败也败在他的自我。
需要“解读”辅助,注定不是大众玩物?
姜文的电影,从来不是看完亮灯就拉倒。他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思考,通过不同的解读来完善我们对于电影的记忆。
在137分钟的快速剪辑里,我们很难捕捉到的细节都需要外在的“辅助”来建构,所以不轻易评价姜文的电影,难就难在观众愿不愿意去寻求“辅助”。
《让子弹飞》愿意,因为这个故事本身足够完整。观众在满足自身爽感的同时,通过更全面深刻的解读满足了自己对于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步之遥》不愿意,因为这部电影究竟有多少层含义,没有多少人可以说清楚。即便你看的懂,距离姜文想要的程度还差的很远。此时,通过“全面深刻”的解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根本不全面也不深刻。
放在《邪不压正》身上,更为尴尬。很多时候,你想去解读,但不知道如何入手。你知道电影里遗漏了太多细节,但哪些细节是真哪些细节是假,不知道。
凤仪是电影的关键人物,需要解读吗?需要,可解读什么?每一场戏都不一样,人物是分散的,解读出来也连接不到一起;巧红需要解读吗?需要,可解读什么?她的人物性格不完善,报仇的故事线被揉的七零八落。
彭于晏穿着“皇帝的新衣”奔跑于屋顶,为什么?巧红关键时刻踩了一小时“动感单车”,为什么?
电影里的很多细节,不清楚是否有解读的必要,也不知道如何去解读。
但“拔牙”的蓝青峰、被关在黑屋里的蓝青峰、十五年“养兵千日”的李天然,仅仅几个字就能明白姜文在讲什么。他在讲历史,也在讲现实,这是姜文的能耐。
但这种隐喻,又被人物关系的混乱所消减。明明李天然复仇是故事的主线,但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出来蓝青峰才是其中的关键。
蓝青峰游走于美、日、中三方,救李天然但杀了亨德勒、帮助朱潜龙却极度厌恶日本人。他能从溥仪手里拿到“太爷画像”,也能成功反日的“隐形上级”,他干掉日本人、干掉美国人甚至也想干了中国人。
他是电影最大的“狠角色”,但他不是主角。他天然的把电影人物关系搞乱,可能就是为了那声“爸爸”。
但对于大众来说,姜文“嗨过了”。很多细节没法解读,也让很多观众失去了解读的欲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姜文的《邪不压正》已经很难成为大众的玩物,只是一小部分人愿意去研究艺术的一个标本。
10亿票房成坎,是姜文高估了观众,还是观众低估了姜文?
从现在来看,口碑迅速下跌的《邪不压正》似乎很难突破10亿关口。虽然《让子弹飞》过后,资本开始对姜文的市场野心有了憧憬。但从实际效果来说,并不成功。
《一步之遥》的作者化表达,不仅距他的“10亿保底传言“十分遥远,甚至远远低于外界的期待。而《邪不压正》虽然被看作是姜文靠近《让子弹飞》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但从实际表现来看,并非如此。
较低的票房增速和过快的口碑降速,无疑把《邪不压正》推向了一个更危险的处境。但这究竟是姜文高估了观众?还是观众低估了姜文呢?
姜文其实从未变过,他一直是一个作者表达欲望极强的导演。在没有进入电影市场之前,《鬼子来了》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这样;《太阳照常升起》也是这样。
而进入市场之后,《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姜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拍电影。姜文的电影,影如其人,爱憎分明。这决定了姜文不可能为了市场而拍,为了观众而拍。
姜文从未指望着观众去做什么,因为没有期待。有期待的还是资本、市场、观众。
电影里,蓝青峰为了“陷害“李天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电影外,《邪不压正》可能是天时不利。
在姜文出鞘之前,《我不是药神》霸占了8天日冠。而且这8天就拿下了20亿票房,这基本上让它锁定了暑期档冠军。《我不是药神》火就火在电影的现实映射,让电影上升到了社会话题的高度。
虽然此后,因为抗癌药降价等问题,《我不是药神》传闻被“冷处理”。但8天20亿外加豆瓣16年未见的9.0分,已经把暑期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的姜文,被看作是拦截《我不是药神》最合适的对手。
对于姜文的期待,自然也拔高了许多。但《邪不压正》并没有直接的现实隐喻,还是带有极其强烈的梦幻色彩。《邪不压正》的好坏,不仅仅是自身评价的好坏,他还遇到了前所未见的顶级对手——《我不是药神》拿来做参考,《我不是药神》最擅长的叙事,《邪不压正》把它拆解的支离破碎。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观众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观众更希望看到一部故事丰满、社会意义突出的剧情片,而《邪不压正》恰恰并非如此。
其实观众并没有低估姜文,下一部依然会有很多人期待姜文的出手。只是观众期待的是《让子弹飞》的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姜文,而非《一步之遥》的姜文,《邪不压正》的姜文。
很明显,姜文再次掀起了影评人和观众的论战,尽管姜文对影评人并不友好,但影评人还是愿意去袒护姜文。
其实,姜文的电影关键在于你期待什么?类型片?姜文拍的从来都不是类型片。艺术片?姜文的电影里的艺术不是一遍就可以看懂的。他的电影就是带着一种“后摇风格”,浓烈、生猛。
姜文和观众都很自我,姜文端着,不肯向市场低头;观众正是因为没端着,所以看姜文的电影过于疲惫。谁都没错,谁都不用救。
只是双方不如给彼此一个机会,观众不要用一种模式去审视姜文电影的好坏,姜文也别再独自扔下大众,却又跑到影院里来。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