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日。人民军队90年的建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的战斗史、发展史、胜利史。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砥砺前行,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建国后的和平建设时期,人民军队以对党、对人民的满腔忠诚,在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中,又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凯歌。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 周年,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军队始终恪守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忠实履行职能使命的光辉历程,中国传纪文学学会特主办专栏,推出一批反映我军历史人物特点的优秀作品,向读者呈现他们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闻战敢上的高昂士气、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超人过硬的能力素质、英勇果敢的战斗作风、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服从命令的纪律意识,旨在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鼓舞激励每个公民自觉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
【图书基本信息】
《粟裕传》编写组:《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596页,831千字。
【作者简介】
本书由《粟裕传》编写组四名同志集体创作完成——组长:朱楹,成员:温镜湖、熊铮彦、杜魁元。
朱楹,粟裕大将生前秘书、原中央军委办公厅少将,长期在粟裕大将身边工作,长期从事粟裕大将的军事研究,编写了《粟裕传》《粟裕年谱》等系列丛书。
【作品简介】
粟裕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成立编写组撰写。编写组多次赴粟裕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上百位和粟裕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深入有关档案部门收集资料。《粟裕传》由正文(27章)、生平大事年表和图片(照片、作战图等355幅)组成,全面、系统、客观记述了粟裕的成长道路、革命业绩、军事思想等。
【作品点评】
《粟裕传》以翔实的史料、合理的结构、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文笔详细记录了传主的一生,突出记叙了传主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粟裕久战沙场,并且百战百胜,陈毅元帅曾称赞:“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长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可以说,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一同成长。《粟裕传》紧紧围绕传主军事上、政治上最突出的成就,记叙翔实,重点突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粟裕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之后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创建了浙西南和浙南游击根据地,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剿”和“围剿”;抗日战争时期,粟裕协助陈毅指挥黄桥决战,巩固了苏北根据地,出色指挥了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率先实行从游击战转向运动战;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先后指挥或参与指挥了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委和院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为我国陆、海、空军建设,为军事科学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为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所领导的浙南游击队被编入新四军。这一时期,粟裕的主要工作和突出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开辟华中根据地;投身抗日战场,取得了韦岗战、黄桥战役、天目山战役等多个战役的胜利,并在实战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粟裕传》一书对传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就作了详尽记述。
率领抗日先遣队挺进江南,开辟苏北根据地。粟裕于1938年4月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到达皖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随后其受命担任先遣队队长,率部深入苏南敌后。历经半年多的时间,挺进江南的新四军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对日作战的多个胜利,建立起十多个小型游击基地,实现了从皖南到苏南的突破。1939年底和1940年初,中共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和巩固华中的战略部署。粟裕力主东进黄桥,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为取得黄桥之战的胜利,粟裕多次深入部队宣教作战方式的转变,要求树立打歼灭战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依据环境,依据我们的技术、物质条件和有生力量,区别不同作战对象,确定我们的作战方针。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同它打游击战。其规模大小,因地制宜。”“在苏北,目前敌人的据点少,间隔空间大,可以采取游击兵团形式,打大一点的游击战。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作战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他。”黄桥决战最终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使华中革命势力取得第一步的优势,增加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有力条件,并确立了我党我军在苏北抗战的领导地位。中共中央书记处指出:黄桥决战以后,“苏北大部分为我占领并连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创建苏中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中共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决定在江北重建新四军军部。根据决定,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随后又成立苏中军区,粟裕被任命为第一师师长。这是粟裕第一次独立担负一个战略区的领导和指挥重任。粟裕从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既符合中共中央战略意图又符合苏中实际的战略指导思想。他认为,苏中的抗日斗争,不仅应求得军事斗争的胜利,而且应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军事斗争应成为根据地建设的支柱,并且应为下一步夺取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好必要的准备。在此思想指导下,粟裕辩证地处理苏中战略区全局与局部、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抗日斗争与反顽斗争、抗日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过程中,粟裕始终把武装斗争摆在中心地位,他指出:“武装的建设,尤其在今天敌后斗争,更有其特殊的严重的意义。从敌后斗争发展的历史来看,也可以说是武装斗争的发展史。”除了军事斗争,粟裕对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也抓得很紧。他从苏中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建议并实行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善三结合武装体制,对军队体制进行探索。
进军苏浙皖,天目山三战三捷。1944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形势越来越好,中共中央作出发展东南的指示。粟裕主动请缨执行南下的战略任务,华中局、新四军军部认为“粟南去担任发展浙江任务确较为佳”,“同意粟裕率两个团南下发展苏浙”。1945年2月12日,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斗打响,至18日,新四军一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歼敌1700余人。3月3日,国民党军队发起第二次进攻,经激烈战斗,新四军以少胜多,完全占领天目山,并解放临安,结束第二次反击战争。5月23日,国民党十个师的兵力进入苏浙军区,粟裕主动撤离新登、临安,诱使敌人脱离堡垒,并采取先阻东再打西、后阻西再打东的策略,各个击破两路顽军,最终得以击溃国民党军队,取得第三次反顽自卫斗争的胜利。天目山三战三捷,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盛赞苏浙部队打得好。粟裕在回忆录中总结道“天目山战役是我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最激烈和艰苦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我华中部分主力锻炼成长的重要战役之一,正是通过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实践,使我们提早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后来蒋介石对我们全面大打时做了思想上和战略战术上的准备。”粟裕在指挥天目山作战中,勇于创新,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因敌而变,因情措法。经过天目山三次反顽作战,锻炼了部队,苏浙部队在全军率先实现了由分散游击战争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之后执行解放战争的战略、战役任务作了重要准备。
粟裕作为军队高级将领和共和国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在《粟裕传》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与其他有关粟裕的传记性出版物相比,《粟裕传》的资料大多来源于档案文献、军战史资料和当事人回忆,更加严谨可靠。与此同时,《粟裕传》对传主每一次际遇、每一个决定、每一项成就的纪录,都紧密地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透过粟裕的成长史、革命史,我们可以看到华东、中原等地区军队的成长历程和某些革命斗争史,为当代的军事研究者、革命老战士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此外,《粟裕传》采取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方式,既对传主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文情并驰的描写,又对他的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进行了归纳、分析、提炼。《粟裕传》是一代名将的革命业绩和成长历程,更是一位卓越军事家的军事谋略和卓著思想。
(文/韩宵宵)
延伸阅读(点击可看):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