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昆曲花窗,窥见江南文化(张超)_戏剧戏曲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中心/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戏剧戏曲>正文

透过昆曲花窗,窥见江南文化(张超)

2024-03-2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超 收藏

江南文化”是地域性产物,经过上千年沉淀,形成了主情、尚雅的独特气质。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以昆曲雅文化为代表的江南戏曲文化仿佛大户人家的花窗,透过这扇花窗,大可窥见江南文化深深庭院之一隅。

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宁主编的《江南戏曲文化史论》无疑是近年来关于江南戏曲文化研究的重要著述,全书时间跨度很大又着重在明清,兼顾不同戏曲品类又重在昆曲,它并不追求像一般戏曲史、文化史那样成为一部通史,而是选取每一时期若干重要专题和重要文化个案,以江南文化为宏观视角,采用考据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求全而求深,不欲广大而求细微,为戏曲文化和昆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范式。

丛书内涵丰富、构想宏大,分为商业文化卷、民俗文化卷、家族文化卷、文人文化卷四卷,从六大视角切入江南戏曲文化,为读者呈现出了江南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

昆曲与江南物质生活

本专题从“昆曲与江苏人居文化”“昆曲与江苏饮宴文化”“昆曲与江苏服饰文化”“昆曲与江苏出行文化”四个角度展开,将昆曲与中国传统衣食住行的民间生活有机结合。其中“昆曲与江苏人居文化”中又细分为昆曲与江苏的山水、城市、寺庙、园林、居室文化五个部分;“昆曲与江苏饮宴文化”中又细分为昆曲与江苏的饮食文化、酒文化、文人宴乐、茶文化四个方面;“昆曲与江苏服饰文化”从传奇文本中的江苏服饰、昆曲舞美中的服饰文化以及妆容文化娓娓道来;“昆曲与江苏出行文化”则从舟楫文化与游乐文化角度进行阐释。

作者以独有的审美视角生动诠释了昆曲与江南日常生活的一体关系,文笔细腻,充满诗情画意,将昆曲还原于日常的生活场景,给人一种“行走在明清江南的街巷”的真切感受。

江南城市与商业文化

本专题从地域文化视角与民俗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地域文化视角首先从明清竹枝词视域中探究江南戏曲文化,体现了“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论证价值。民俗文化角度从“苏州瘦马”考论谈起,详细考证了其中的一系列问题。文中涉及竹枝词、笔记小说、白居易诗歌、赵翼《陔余丛考》、张岱《陶庵梦忆》、陆人龙《型世言》、曹雪芹《红楼梦》等多方面信息,充分体现了文史互证、诗文互证的研究手法,彰显了作者将古代文学、中国戏剧学、中国民俗学等相互融合、彼此打通的宏大构想。

“城市商业文化视野下的扬州戏曲”部分之《清代扬州盐商文化与扬州戏曲》追溯清初以前的扬州戏曲源流,以清新淳朴的笔调勾勒出扬州商业文化视野下的戏曲活动。比如昆剧专家顾聆森先生从苏州城市文化视域角度来研究昆曲文派,对“昆山派”“吴江派”“苏州派”苏南昆曲曲家的三大创作流派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进行了论述。戏曲专家、扬州文化专家韦明铧先生的《商业活动背景下的扬州戏曲多面观》从扬州青楼文化角度切入,考据详实,文风洒脱,将文人笔记中的青楼、歌伎、昆曲、民俗、风情等风貌如同水墨画般层层渲染,诸多人物鲜活浮动、跃然纸上,使人如在夏日槐树之下听取说书艺人演说故事,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江南家乐

“家族文化卷”以家族文化为视角,以士大夫为切入点,对明清江苏家族性的昆曲活动进行研究。其中《家乐发展的历史脉络》按照历史顺序对明清家乐从洪武年间到宣统年间进行时间梳理,分别界定了家乐的起步、渐盛、鼎盛、衰落、消歇五个阶段,并从身份、阶层、家族、数量、地域、商业角度高度概括其特点。《家乐的结构与运作》则探讨了家乐的构成、伶人的配备,采取统计法对家乐主人的阶层身份进行分类,并对部分家乐主人的生平、交往、戏曲素养、表导演才能进行勾勒。

江南曲会与“堂名”

在“明清江南地区昆曲曲会研究”部分,将曲会放在民俗事象、士大夫的家乐与家班以及园林中进行考察,和青楼女子、文人结社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将曲会分为曲宴性曲会、青楼曲会、私契性曲会、民俗性曲会、曲叙性曲会、民间会唱性曲会、曲社性曲会等不同类型,同时考证曲会参与者身份,将曲会的作用与昆曲的清曲传统、声乐理论的形成发展、昆曲生态结合研究,论述引经据典、洋洋洒洒,给人深刻印象。

“堂名”又称清音班、待招、打唱、奏班等,是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部分地区的民俗演出形式。堂名生旦净丑皆备,与专业昆曲戏班最大的不同是自己伴奏,素衣清唱。在《苏南堂名研究》部分中,著者首先对“堂名”称谓进行考述辩证,对堂名发展进行梳理概括,对堂名班社艺术活动进行探究,涉及“堂名”班营业状况、演出情况、演出内容等,是目前见到的针对堂名的最系统的研究。

江南曲学与曲子师

“明清江南曲学”中对“明清格律谱之‘集曲’”问题进行了研究,从集曲的起源与发展、北曲“类集曲”现象、集曲类考、历代曲家辑录、集曲原则、集曲演变等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涉及“明清格律谱之‘衬字’”问题,从衬字溯源、衬字嬗变、北曲衬字、南曲衬字的特征与功能进行研究。

“明清昆曲曲子师研究”考述辩证曲子师称谓,其中与“曲子师”内涵大略重叠和相等的名称有清客、乌师、歌板师、拍先、教习、教师、曲家、顾曲周郎等,对曲子师的发展概貌进行梳理,并研究曲子师艺术活动及生活状态。同时选取苏昆生、茅北山等曲子师个案,从文人诗文集中探究其唱曲情景、唱曲经历、唱法技巧、教授弟子、人生遭遇、命运结局等。

江南坊刻

“创作与刊藏”部分首先引用年谱、序跋、诗集、散曲、文稿等材料来论述明清江苏家族性昆曲的创作动机、创作方式、曲作家群、题材内容等。其次,将收集到的明清家刻戏曲文献分别从著述名、撰者、选者、刊刻时间、刊刻者、地点进行列表分类,对家刻曲籍进行统计并分析其鼎盛原因;对家刻曲籍的类型进行区分,并对出资者与撰者、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对明清江苏藏书家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所藏曲目等进行辑录整理,总结了明清江苏家族性的戏曲创作与刊藏活跃的原因,开启了明清私家曲藏研究的窗口。“江南戏曲刊刻管窥”部分涉及三方面内容:其一,对明清江苏刻书业的兴变轨迹进行划分,从明代洪武年间到清代宣统年间,经历了官刻、家刻、坊刻等几个阶段。其二,对明清三大坊刻重镇,即南京、苏州和扬州进行了介绍,并详细介绍江苏的戏曲坊刻如南京、苏州等地的坊刻曲籍,在俞为民《明代南京书坊刊刻戏曲考述》、廖华《明清书坊与戏曲研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51家书坊刻曲210种,拓宽了明清江南坊刻戏曲的研究。

《江南戏曲文化史论》各卷之间既泾渭分明,各有分工,又相互牵连,浑然一体,论著不仅从文化角度对戏曲本体进行了研究,还对与戏曲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探讨,呈现出论者对于江南戏曲文化的独特理解。江南文化的繁华,在笔尖也在歌喉,在文字也在图画,从对江南戏曲的梳理,恰可以寻找到一条清晰的感受江南文化的线索。


(作者:张超,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会员,江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百家》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家协会纵览

激浊扬清,uedbet全球体育需更多“真正的批评”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 “艺评中国”新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