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剧怎成大气候?
——小剧场戏剧研讨会综述
当下北京的小剧场戏剧创作处于什么状态?在生存与发展中,小剧场戏剧遇到了哪些新的难题?如何让小剧场戏剧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提升艺术质量?小剧场戏剧的实践者如何看待自身发展?
日前,文化部艺术司与中国文化报社共同主办“艺海观潮”专题研讨,邀请“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的部分主创与戏剧研究者对小剧场戏剧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思考。
总体艺术水平提升,发展前景向好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在介绍举办本期研讨会的初衷时说,小剧场戏剧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首都演出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并因其题材内容的现实性、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先锋性、实验性备受戏剧理论界关注。在前不久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中,不乏优秀作品,让人看到小剧场话剧总体艺术水平的提升与未来发展的前景。但也应看到,在小剧场戏剧市场相对活跃、观众相对年轻的同时,艺术质量良莠不齐,跟风创作、内容苍白等问题为人诟病。“艺海观潮”举办此次研讨,正是希望汇聚各方力量,总结一段时期以来小剧场戏剧的创作、演出的得与失,并将理论研讨推进到艺术实践之中。
研讨交流中,与会者首先对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态势做出充分肯定。在此次“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中,小剧场话剧《网子》拥有很高的人气,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的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对小剧场戏剧的发展非常有信心,“我觉得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有它的潜力”。
“小剧场现在处在良性、健康、向上的发展状态中,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观看了“北京故事”展演中几场小剧场话剧后,认为小剧场戏剧作品整体质量在提高,有了相对固定的观众群。
与会者分析,小剧场有着不错的发展势头,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通过不断的积累有了稳定的创作群与观众群。本次展演中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编剧林蔚然认为,小剧场话剧培养了不同梯次的观众,新一代观众群已经形成,而且观众中也涌现出一些小剧场戏剧的主创,并已经成长起来。话剧《当归》制作人邱京川本人就从事IT工作,最终因个人爱好和梦想与小剧场结缘。这位“80后”认为,相对别的艺术形式,小剧场戏剧门槛比较低,而且创作很灵活,加上身处北京,有政府以及很多协会、学会的支持,有其天然的优势。
但大家也认为,为迎合市场,小剧场“段子话剧”产量很高,真正的精品很少。有创作者提出,良莠不齐是小剧场戏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小剧场门槛低,使创作者们随时随地可进可退,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此次“北京故事”展演在众多的小剧场戏剧作品中选取了优秀作品,但优秀作品在众多的小剧场戏剧作品中所占比例并不高。《幸福年》的编剧苗九龄亲身经历了小剧场2006年、2007年的热潮,深有感悟,“当时票房太火爆,就像中国电影一样,一个题材火了,大家就跟风做,小剧场出现了所谓的爆笑剧,曾造成不好的影响,有的人再也不愿意进剧场看戏。”
努力提升“内容生产力”
研讨交流中,无论是作为实践者的创作方,还是作为观察者的理论方都对小剧场戏剧提升作品质量、提高内容原创力形成高度共识,成为此次专题研讨的重点内容。
小剧场戏剧所具有的实验性,在此次展演中得到充分体现。《网子》讲述了传统戏班的故事,谈及创作此话剧的初衷,松岩形容是“采用话剧的壳展现京剧的魂,让青年能够了解传统的京剧艺术”,该剧统计显示80%的观众是青年人。松岩认为,小剧场戏剧要雅俗共赏、贴近观众,接地气的作品不等同于粗俗庸俗,“我们的作品要在提升艺术素养方面下大功夫。”
《幸福年》选取了一对夫妻的几个时间节点——1984年、1994年、2004年、2014年的除夕,内容涉及结婚、买房、下海、离婚,以此来折射中国当下社会的发展现状,“作品一定要为社会制定。”苗九龄说,这出戏是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一次创作,“因为它塑造了人物,写出了中国在近30年的我所观察到的‘情感变化史’。抓住生活,抓住现实,提出问题,这对艺术质量提升有帮助。”
“如果没有原创的推动,那么一切都是在空谈。”林蔚然表示,小剧场戏剧绝不是仅指空间的大小,它的意义是,对于戏剧创作有形式和内容的开拓,对生活真相与人物有充满个性化的展示。
“小剧场戏剧不能成为宣传品,或肤浅地引起别人哈哈大笑。”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志远认为,小剧场戏剧的创作者大部分是青年人,思想尖锐,对生活有自己的观点,表达出对当代生活与未来走向的思考。没有思想性的作品是粗糙的、肤浅的。无论在表达上,还是思想上,小剧场作品都要具有超前性、探索性。
“真正做出一台有意义的戏剧很难,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邱京川介绍了《当归》的创作过程,提及与观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性,“我们在演出的时候,收到了很多的反馈,如有些地方挖掘得不够深刻,有些戏剧的冲突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打磨就是进化的过程。”这种互动交流也离不开专家的参与。林蔚然表示:“批评家是特殊的观众,他们学养好。戏剧的意义在于交流,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网民,都要形成良好互动。”“作品要安下心去打磨,一味追求像汉堡包的产品,最后会被大家遗忘。”苗九龄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戏剧室主任张一帆认为:“小剧场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需要更加鲜明,人物造型需要更加特征化,总之,要保证有戏剧张力,创作者就要考虑到表演艺术要对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他辩证地看待小剧场戏剧的实验性:如果一定要以实验性作为依归,那它非常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就将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改变而湮没。长远来看,这恐怕是其走向保留剧目的一种限制甚至阻碍。
如何平衡艺术性和商业性
小剧场戏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样式,是精神的、审美的,但同时它也是面向市场的文化产品。如今身处北京的小剧场经营方、创作者也呈现出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如何能更好生存,如何获取超额回报,如何达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是与会者讨论的重要话题。
身为《无果花》的出品人,时东明表示小剧场的运营压力特别大,“我希望有收益,这也是创作持续、经营运转之需。”作品持续上演跟观众互动,团队长期保持灵活性、积极性,都需要演出有一定收益,但其最基本的目的仍是为了艺术。“我们在投资制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尊重艺术创作,运营的追求目标是希望这部新作能长期演出。”而现阶段该剧运营压力仍然存在,要靠政府扶持。团队中大多数人为解决生活来源还在从事其他行业。情况和《无果花》团队类似的还有《当归》,很多创作者选择进行小剧场创作就是因为经费紧张,但小剧场运营必须进行宣传,需要很多经费,这增加了小剧场团队运营的压力。
作为创作方,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经济回报;而作为观众,却也希望票价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副主任金涛表示:观众非常重视小剧场戏剧的票价,一部好的剧目票价一二百元钱,大家愿意“掏腰包”去看,也乐于推荐给朋友。何玉人认为,小剧场戏剧票价一般并不太贵,其市场运作能力好于很多大剧团。
政府扶持、社会助力与自身行动
各地都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uedbet全球体育的意见》,政府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小剧场戏剧艺术也在扶持范围之内,此次“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就是北京的一项具体举措,而明年,文化部艺术司将和北京市文化局合作举办全国性的“中国故事”小剧场剧目展演,扶持将继续深化。
与会者认为这些扶持是必要之举,给了小剧场创作者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创们看重的推广和宣传等重要问题。《无果花》就参加了今年举行的“国话邀请展”,《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参加了今年的首都剧场国际戏剧邀请展、国家大剧院的邀请展。《当归》因受经费限制宣传没有到位,最初票房一般,但被北京市文化局发掘并推广。
而新的运营观念和模式——与客户、粉丝的定向、定制,时东明也在探索中,他最迫切的希望是有关方面能尽快制定出标准,和大剧进行销售捆绑,共用宣传资源。
(记者:刘茜)
延伸阅读: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微信公号
“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