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物观舞:舞蹈《锦鲤》的独特审美表达_优秀短评作品28件_第四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_中国文艺评论网

拟物观舞:舞蹈《锦鲤》的独特审美表达

2025-01-02 阅读: 来源:中国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网 作者:尹德锦

(第四届网络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优选汇优秀短评作品,发表于光明网uedbet全球体育uedbet让所有玩家提款频道2024年2月28日,由作者参选提供)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网络直播《2024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由11位舞者演绎的原创舞蹈《锦鲤》惊艳亮相。演员通过威亚弹簧绳模拟锦鲤在水中自在地游弋,以灵动的舞姿展示了一幅水中画卷,带来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这是一次极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写意表达。那么,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有着怎样的创意和巧思?别具匠心的舞台设计又想向观众传达怎样的情感和体验?唯美曼妙的舞姿背后,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曲终舞停”之时,只觉“欲说还休”。让我们带着疑问,再次深入神秘的水底世界,在“锦鲤”的舞蹈中,感受梦想与生命的绽放。

(图片来源:“央视uedbet全球体育”微信公号)

一、裙摆:恍若游弋的即视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唯美、婀娜、写意、曼妙这些词汇在除夕之夜伴随着11尾“锦鲤”游到了无数观众的心里。当我们观察水中的锦鲤,一定无法忽视其色彩鲜艳而不失灵动的尾鳍。舞台上舞者的“游弋感”最直观的来源,便是舞者身着的一袭由白渐红的衣裙,其长达2米蜿蜒于庭的裙摆,不仅将舞者的身体塑造出“锦鲤”惟妙惟肖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延伸了舞者的舞蹈动作,配合肢体变化产生视觉涟漪,勾勒出“锦鲤”的“灵性相通”的意味。舞台上11位纤细灵活的少女,在盈盈波光中,幻作在水里嬉戏的锦鲤,有着鱼的灵性也有少女的鲜活。舞蹈很巧妙地用舞者与服装之间的磨合,以“通感”的形式,描绘出鱼和水之间本能的亲近。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羽衣霓裳舞”。衣服的面料往往承载着整体的质感。领舞华宵一谈到:“为了让衣裙有最好的滞空效果,剧组选用了最轻薄的真丝面料”。为何是真丝,而不是其他面料?丝绸自古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在借由“丝绸之路”的传播下为全世界所熟知,而丝绸与生俱来的温润色泽与灵动优雅,可以很好地承载舞台所需要的飘逸与轻盈。除此之外,人体肌肤与丝绸之间的接触,很好地拟合出了鱼和水之间的“磨合”。真丝与人的肌肤也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真丝由蛋白纤维组成,每一根蚕丝纤维里有许多极细小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又是由更为细小的纤维组成。因此,看似实心的蚕丝实际上有38%以上是空心,存在着大量的空气,因而真丝织物轻薄亲肤,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极低,且具有飘逸性、吸音性、吸气性极佳的特质。我们知道,鱼身鳞片的密度组构可有效减少水带来的摩擦力,使其游动时的能量消耗更少,如水下精灵一般,自由穿梭。

此外,在服饰材料选择上《锦鲤》不仅调用了鱼与水、织物与肌肤、传统与现代的关联,还调动起“裙摆”与“尾鳍”之间物性的表意联系,将这两组公共性经验的存在关系,植入观看过程中调动起观众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想象,仿佛自身于这清澈的池水中。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拟合”关系,创造性地构建出了一套以“尾鳍”动态为主线的艺术表达机制。演员将舞动姿态聚焦在腰部以下,腿部的踢蹬、奔挪、盘移,根据依着在肌肤之上的裙摆样态来执行,产生“尾鳍”与“裙摆”在表情和气质、质感和数量、语境和语义之间的“灵性相通”。每当舞者摇曳衣裙,似鱼鳍般的裙摆在扬抑中回荡,在回旋中展开,在游弋中延展,颠覆了观众通常能够想象到的真丝织物所能变成的样子。“神贵于形”“略形取神”,“裙摆”意会神通地将“尾鳍”控制鱼儿在静止时一瞬间游走和鱼儿会游着游着瞬间就拐弯掉头的那种精灵感捕捉到舞蹈之中,表现出一种“宛若游龙”的相似美感,激荡起观众心底那份柔软而纯真的生趣意趣。

二、威亚:如鱼得水般灵动

威亚是舞蹈表演中的常见元素。舞者能够依靠威亚将舞蹈动作和视觉重心从舞台平面上升到空中,伴随舞蹈实现直线升降和平行位移。《锦鲤》的主创团队在传统威亚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革新:在威亚上增加弹簧绳。如此,观众的视点被提拉到一个立面纵深且可摇曳摆荡的多维视线关系之中,所见演员的一颦、一点、一蘸等曼妙步态便不同于传统舞蹈的运动轨迹和表演空间,创生出一种极具轻盈、简约、治愈、宛如“如鱼得水般”的舞台画面质地。而正是威亚的改动,让其能够很好地承载表达鱼群生动、灵动、随波“荡漾”的动态诉求,满足《锦鲤》作品旨要的传递需要。

一次物质技术上的革新必会牵引一次舞蹈表演技艺的精进。技术、艺术、思想三者碰撞出的火花,改变了原有舞蹈表演的观演关系。11位演员摒弃了传统舞台上一切擅长的风格技法,将身体回归出场“设置”,让渡肢体原生的肌肉力量,始终保持着最“纤细”和轻盈的身体状态,随威亚+弹簧绳的装置的限定重新编程,设定出一套全新的装置舞蹈语系。舞蹈体语的重新编码,依赖于威亚+弹簧绳装置如何给演员命名、区隔、摆放所产生的戏剧性和表演性力量。换言之,11尾“锦鲤”在立面舞台空间中放在哪里和怎么放?何时放?就成为赋予该作品艺术价值的所在。演员与装置的运用关系既是演员与装置在力量上的配合,也是演员与装置在表演身份上的相互熟知和认同。用领舞华宵一的话说:落地发力的时机错过0.01秒,我蹬地就借不住力量,身体就被威亚带走了。所以我要跟它抢时机,每一次发力都要非常精准,跳《锦鲤》要时时刻刻与绳索“沟通和对话”。实际上,11根威亚精准牵手“锦鲤”与其共舞的背后,是大量的数据运算,每一根威亚的运动轨迹都由电脑控制,每个演员的位置、速度、旋转、滞空时间都有相应坐标,仅一个演员的一次起落就要产生上百个数据。与其说是“锦鲤”与威亚共舞倒不如说是人与数据的“共舞”。《锦鲤》的舞台表演空间中,威亚携手舞者变化运动,由人的身体属性和装置的外力共同驱动,形成链条传动,齿轮咬合。二者的相互运作、变化构成转折、意外、惊奇而起伏跌宕。这一波三折的视觉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表演性的存在,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带刻意模仿的表演,它传递给观众的即是表演本身所携带的“技巧之妙”和有意味地形式之美。

三、锦鲤:鱼跃龙门的意蕴

运用比拟的创作手法,以人比物创构“锦鲤”形象,在除夕之夜、甲辰龙年到来之际传递“鱼跃龙门”的祝愿和祈福,这是《锦鲤》舞蹈作品的高度凝练和审美意蕴。鱼的灵动非常适合用舞蹈来表达一种“象思维”创作呈现。舞蹈借用“锦鲤”这一中华“鱼文化”传统意象所粘滞的情理寓意,将其转化到舞台上“鱼儿”灵动迂回与时偕行的舞蹈画面编排之中,以情画景、以景化境、以境写意呈现出鱼翔浅底、鱼跃翻身、年年有鱼、吉庆有余的舞台画面质感。

舞蹈伊始,10位群象舞者身着白红渐变的衣裙,其腿部连同延长的裙摆铺掩在地,腰部以上悬置在地平之上,形成一种持恒悬浮的临界感。此时演员足底与舞台地屏上浮现的水波粒子产生互动,水波粒子会跟随演员触地的动作,自动进行实时交互,产生由鱼鳍摆动后留下的水波纹图形。这种如鱼得水、鱼水情深、“鱼乐忘水”的动觉涟漪,恍惚勾连起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了然生趣和唯美情致。威亚装置让人改变了脊椎动物站立行走的方式,让受地心引力约束的人体可以在纵跃中获得自由。“千里来跃浪,一跳便成霄。”正是这份无羁、灵动、飞跃让人的身体局限性在《锦鲤》舞蹈的表演空间中以物性(鱼)的身份存在,群像的“鱼”摆动着自己的尾鳍,游动在舞台画面之中,时而影布其上在池底一度空间中窃窃私语,仿佛有“鲤鱼来游戏,欲上觅仙踪”之感;时而被威亚提拉到二度空间飞跃腾娜,向往辽阔的蓝天,生动展现了“龙门浩浩跃鱼翻,激起千堆碧波纹”的意境和意味。演员裙摆的红白色与舞台蓝绿色系的背景大屏形成撞色,形成油画质感般的视觉效应。“锦鲤”的红白在大屏蓝绿的衬托下,“鱼儿”逆流而上游动,在鱼跃翻身、追逐嬉戏的动态语境中,一幅极具治愈感的水下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

龙门鱼跃展宏图,威武利势盛光辉。在《大鱼》人声哼鸣响彻之际,节目临近尾声之时,10位演员在舞台立面空间中形成凌空的环状,领舞演员从圈中跃出,恰好构成一幅鱼跃龙门的壮观画面。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配合,舞蹈《锦鲤》挣脱了既定的文本设计,在变化中呈现水中鱼儿的婀娜灵动,与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唤起由观演双方共同构建的情感场域,激活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节日情感和记忆。这亦是《锦鲤》叙事结构的精妙之处。

作者:尹德锦,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